4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稿[整理版]
小学语文四下第三单元备课辅导
一、明确目标
本组教材“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专题,其中包括精读课文《自然之道》、《蝙蝠和雷达》,略读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大自然的启示》,以及一个综合性学习,一个语文园地。
这一单元是科普文单元,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我们要教给他们什么呢?首先我们从四年级孩子现有的认知水平出发进行分析,四年级的孩子已经初步具备了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而四年级的教学是段到篇的过渡,我们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概括能力,但对整篇课文的把握还是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进一步的引领。
因此我们把本单元的教学主目标总体定位为:
1.让学生了解一些新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并且受到有益的启示。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默读与自学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3.学生在大自然中受到的启示,会有所发现,教师重在播下学生兴趣的幼芽,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默读与自学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三、教学建议。
这一组教材在内容上有它的共同点,所有的文章都是在讲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且着重讲述了两个方面,一是要遵循自然规律,维持生态平衡,如果违背了这一规律,就要受到自然的惩罚。二是要了解和探索自然,利用自然界中动植物的特点,发明创造,造福人类。这样我们教学精读课文时要做到: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文字,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通过理清文中几种事物之间的联系,概括课文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具体教学中可以这样进行:教学《自然之道》时要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必须让学生先了解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先把整篇课文读一读,对课文
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一部分一部分认真阅读,了解每部分内容主要讲的是什么,再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想一想,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时,不要过于追求主要内容概括得特别简练,学生能说出大致意思,了解一般方法就可以了。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概括的能力,直至最终做到所概括的内容正确、语言简练。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不要急于求成。引导学生体会“我和
同伴”因好心而焦急进而发展到震惊与后悔;向导”由心平气和进而发展到发出十分难过的悲叹,两者对太平洋绿龟习性的了解以及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导致了他们在这件事情上做法与感情的不同时,我们可结合上下文,采用联系对比、换位思考、抓重点词等方法,重点体会“向导”的话语和“向导”的感情变化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来。具体说来,就是要抓住第4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中向导的话,结合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细细体味,“悲叹”比“感叹”表现的感情更强烈,更突出了向导伤心难过的心情。还可做一个拓展:向导明明知道“我们”的想法会害了幼龟,为什么不制止,反而抱起那只幼龟朝大海走去?他这样做你是赞同还是反对呢?这是一个激活学生思维,发表个性化感受的引发点,可以引起课堂的争辩。
本课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目的是及早进行课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把综合性学习贯穿全组的学习的始终。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是把语文学习与科学探究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观察大自然,增长知识,了解大自然,并在这样的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组织这次综合性学习,首先是要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明确任务与方法,落实小组分工与活动安排等。这次综合性学习,重点在于使学生对大自然有新的发现,并从中获得启示,要注意与三年级下册第二组安排的综合性学习有所区别。可以引导学生采用这两种思路进行:一是直接去观察,边观察边思考边发现,特别是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身边熟悉的动植物或自然现象;二是联系生活经验与阅读积累,确定重点观察对象,把观察、思考、查资料、提出创意,乃至动手实验紧密结合起来。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教学《蝙蝠和雷达》,关于主要内容的概括,可以读全文扣住课题归纳,也可以联系课文重点归纳,如:“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科学家通过“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
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使“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当然,在比较准确概括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说得精练一些。还可以创设“仿生学科普知识展览”的情境,让学生当“小小讲解员”上台介绍,下面的“观众”现场提问。使对课文内容的体会与口语交际整合起来。
教学略读课文时要做到: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方法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清晰的表达。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虽是略读,但读中要作深入的思考,其中,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学习的重点,对黄河变化的原因就应作深入的思考。学生出有关语句并不难,而要真正理解则需要教师适当的点拨引导。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自然原因,二是社会原因,即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这是人为造成的,是理解的一个难点,教师可用板书帮助说明水土流失的恶性循环。本文中关于河流方面的专业术语较多,教师要准确理解,如:流域(指一个水系的干流和支流流过的所有地区),河道(河水流经的路线,通常指能通航的河),河床(指河流两岸之间容水的部分,也叫河槽或河身),悬河(是河床高于地面,远远看去就像悬挂在半空中,故称悬河),沉积(指河流流速减慢时,水中所挟带的岩石、砂砾、泥土等沉淀下来,淤积在河床和海湾等低洼地带),水土流失(土地表面的肥
沃土壤被水冲走或被风刮走)等。
教学《大自然的启示》时可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两篇短文的大意。《“打扫”森林》可采用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的方法,《人类的老师》可直接引用原文(即最后一自然段)。还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食物链图示理解“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引导学生将《“打扫”森林》中最后一段“吃、咬、钻、毁”四字调换位置后与原文对照来培养语感;还可议议为什么这篇课文既有课题又有小标题,感悟写法上的特点。可以抄写自己最感兴趣的语句,可以写一段自己的感想,还可以写一段话介绍自己从某种动物、植物的特性受到启示,产生的创意,培养创造性思维。
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习作”的训练内容是围绕“大自然的启示”这一专题编写的。教学前,教师可简单地创设情境,如,请擅长书画的同学在黑板上题写活动主题:“‘大自然的启示’综合性学习成果汇报会”,配上简单的背景图画;
自荐或推荐学生主持人,准备开场白与串联词等。交流时可让学生先分小组人人发言,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导不善于说的同学,并请能说会道的同学当好“小老师”,作好示范。在汇报中,听的人可以向台上的同学请教提问,发言者可以当即回答,也可讲完后解答,还可以请台下的老师、同学解答,形成台上台下的互动交流。“习作”既可写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发现,又可写活动经过或心得。学生经历了活动的
全过程,有了自己的亲身感受和体验,是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可感可发的。口语交际后,可让学生趁热打铁写下来。教学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广开思路,选好角度,选好材料,指导学生写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在学生动笔前,要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放放电影”,静静回想一下自己的发现或活动的过程与心得;再考虑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确定表达的顺序,重点写什么,使学生对习作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构思与安排。学生习作时,教师可巡回指导。学生习作完成后,采用读一读、评一评、改一改的方式引导学生互相修改,修改时注意用上一些学过的修改符号。课堂上师生可当场点评并口头修改几篇习作。虽然本次口语交际与习作重点是要求学生表达自己从大自然受到的启示,但学生在参与综合性学习时的态度、团体合作的精神、勇于探究和战胜困难的勇气,教师也要给予积极评价与鼓励,给学生留下“我能行”的自信,为学生今后的探索播下兴趣的种子。
“我的发现”安排有三组语句,教学时,先让学生读一读句子,理解句子的意思,有的可以结合课文的内容来理解;然后要引导学生抓住带点的词语,采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并发现每组两个句子在表情达意上的不同之处。最后教师进行归纳小结。“日积月累”选取的是六句农业谚语。教学时,可注意朗读节奏、韵律的把握;要激发学生背的兴趣,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这些谚语所揭示的气象规律;要鼓励学生收集、积累其他农谚,并主动与同学交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