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七年级⾳乐下册全册教案
⼈⾳版七年级⾳乐下册教案第⼀单元《难忘岁⽉》(⼆课时)
第⼀课时《难忘岁⽉难忘旋律》
第⼆课时《保卫黄河》
第⼆单元《⾮洲的灵感》(⼆课时)
第⼀课时《⾮洲的灵感》
第⼆课时《咿唷嘞啦》
第三单元《长江两岸》(⼆课时)
第⼀课时《采茶舞曲》
第⼆课时《江南丝⽵》
第四单元《乐海泛⾈》(三课时)
第⼀课时《乐海泛⾈·变奏曲1》
第⼆课时《乐海泛⾈·变奏曲2》
第三课时《摇篮曲》
第五单元《轻歌曼舞》(⼆课时)
第⼀课时《难忘今宵》与《蓝⾊探⼽》
第⼆课时《轻歌曼舞》
第六单元《春之声》(⼆课时)
第⼀课时《春晓》
第⼆课时《春天来了》、《春晓》
第⼀单元《难忘岁⽉》(⼆课时)
第⼀课时《难忘岁⽉难忘旋律》
教材分析:
《难忘岁⽉》是七年级第⼗四册第⼀单元学习内容。本教材选了⼏⾸反映我党各个⾰命历史时期的歌曲。这些歌曲和乐章歌颂了红军长征和⼋年抗战时期⾰命先辈前赴后继,英勇奋⽃的业绩和⾰命精神。
使我们的学⽣从中认识到今天的幸福⽣活来之不易,同时也感受到⼀代伟⼈⽑主席的英明和伟⼤。
学⽣分析:
《四渡⾚⽔出奇兵》写的是红军长征进⼊贵州后,四⾯临敌、处境⼗分危急。是⽑主席⼒挽狂澜,在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下,机智⽤兵,四渡⾚⽔,摆脱了蒋匪的尾追堵截,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命,奠定了⽑主席红军统帅的地位。它是⾰命史诗《东⽅红》中的⼀⾸歌曲,学⽣们则闻所未闻,所以在教学时,以各种问题的提出、讨论、演唱歌曲的主题等⼿段来加深学⽣对歌曲的印象,同时也领略了⾰命者的英雄主义丰采。《游击队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游击队战⼠在⼋年抗战中⽣活、战⽃的情景。“⽣动地刻画了游击战⼠在敌后艰苦环境中的⾰命乐观主义精神,刻画了游击战⼠机智、灵活、勇敢、顽强的体英雄形象,深刻的反映了抗⽇战争时期中国⼈民反击侵略者的坚强决⼼”。从激起学⽣的兴趣出发,以聆听、感受、体验等形式
不知不觉中达到“能够⽤轻快有⼒的声⾳和保卫祖国,憎恨、蔑视侵略者的感情背唱《游击队歌》”。(⽤三课时)《歌唱祖国》是胜利的颂歌,也是对解放后⼈民建设事业的美好憧憬,⽓势磅礴,团结向上。放在《游击队歌》后教学,既是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在此处起到了感情升华的作⽤。《红旗飘飘》、《春天的故事》、《⾛进新时代》学⽣⽐较熟悉且⽐较喜欢,故点到为⽌。
设计理念:
1、课堂设计摆脱旧的教学模式,不再是单纯的⾳乐课,⽽是在教学内容上综合⽂学、历史、地理、朗诵等学科知识,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学科整合和关联。
2、以聆听、感受、体验等形式来学习歌曲,“暗化”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多种⼿段和⽅法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体的课程⽬标。
3、课程设计以长征—抗⽇—解放—改⾰开放—⾛进新时代全⾯建设⼩康社会为主线,反映中国历史上有重⼤意义的历史事件和有⼀定影响的歌曲,以此来勾起我们对过去岁⽉的回忆,对美的旋律的回忆。通过各种形式、内容激起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满⾜学⽣表现欲的同时,提⾼学⽣的创造⼒、合作与交往,⼒求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体现出⾳乐课程的⼈⽂性、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使学⽣受到⾰命英雄主义和⾰命乐观主义的熏陶,提⾼学⽣的政治素质。
案例背景:
本校为农村初中,教学设施差,所以课件多媒体⼏乎在教学中不⽤,课堂教学中多发挥听的功能。但本校想⽅设法的利⽤现有条件,且在教学中体现先进的、新的教学理念。
教学⽬标
1、能够对⾰命历史题材的⾳乐感兴趣,愿意了解与其相关的⾳乐⽂化及历史背景,积极参与歌唱,聆听等⾳乐实践活动。
2、聆听《四渡⾚⽔出奇兵》、《游击队歌》、《春天的故事》、《⾛进新时代》感受、体验歌曲表现的内容和⾳乐情绪。
3、能够⽤激动的、充满感情的声⾳演唱《歌唱祖国》
教学重点:
学⽣能够对⾰命历史题材的⾳乐感兴趣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学⽣听《红旗飘飘》歌曲进教室(孙楠演唱的版本)
⼆、新课教学
1、学习《四渡⾚⽔出奇兵》
(1)导语:
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豪。当我们听到这令⼈激动的旋律时,就会禁不住地怀念起那些令⼈难忘的岁⽉和记录那些令⼈难忘岁⽉的歌曲。(揭题━难忘岁⽉?难忘旋律)
今天⽼师为⼤家带来了⼏⾸反映我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命歌曲,希望⼤家喜欢。
(2)欣赏《四渡⾚⽔出奇兵》
①提出问题:《四渡⾚⽔出奇兵》从⾳乐情绪上分可以分⼏部分?表现了什么情景?最让你难忘的是哪⼀句或哪⼏句?为什么?(听歌曲前)
②学⽣独⽴思考或相互商讨后回答。(略)
③师⽣共同⼩结。(略)
④学⽣学唱⾏军路途艰难情景这⼀主题曲。(教师弹琴,学⽣轻声唱)
教学思路:《四渡⾚⽔出奇兵》这⾸歌⽐较长,对学⽣来讲也⽐较陌⽣,带着问题欣赏,有利于集中学⽣的注意⼒。演唱歌曲的主题,加深学⽣对歌曲的印象。
(3)学⽣回答有关长征的问题(时间、⾏程、原因)。学⽣七嘴巴⾆后教师语:“由于王明的左倾路线,致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但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派污蔑红军的长征是逃跑,你怎么理解?
⽣:“不是,肯定不是。”⽣:“是战术上的需要”。⽣:“为了保存实⼒”。
师:“对,是战略转移,是为了适应民族解放⽃争的需要,⽽做的⼀次伟⼤的战略转移。正是因为有了长征,才保存了红军的实⼒,才使全国抗⽇战场形势发⽣了根本的变化,抗⽇游击战在华北前线全⾯展开。请听《游击队歌》”
教学思路:既阐明了事实、⼜为学习《游击队歌》作了⾃然衔接。
2、学习《游击队歌》
(1)聆听《游击队歌》
(2)再次聆听《游击队歌》提出问题:《游击队歌》在演唱的⼒度上有哪些变化?如果请你表演游击队员夜间伏击、奋勇前进、欢庆胜利等战⽃⽣活,从⼒度强弱⽅⾯考虑,配《游击队歌》的哪⼀种处理⽅法你认为⽐较合理?为什么?
①师⽣讨论解决以上问题。(略)
②学⽣分组准备表演《游击队歌》(上⼀节课作为课后作业布置给学⽣。即让学⽣完整的听《游击队歌》后,各⼩组确定本⼩组要表演的战⽃情景)
③三个⼩组和《游击队歌》⾳乐来表现抗⽇游击队员的形象或战⽃⽣活。(教师提供的道具是数⾯彩旗(当做红旗),数把扫把(长)、数条⽑⼱、半截发财树。加上学⽣准备的玩具、玩具⼿榴弹、医药箱、帽⼦等,⼈⼿⼀件道具。表演时,他们把凳⼦架⾼做堡垒、凳⼦排列⼀块当⼭头,谁是战⽃员、卫⽣员、红旗⼿、敌⼈,分⼯相当明确,情节细腻、表演形象逼真。如夜间伏击组拿着发
财树做掩护,时蹲、时站,悄悄地⾏进。奋勇前进组举着彩旗、端着扫把、⼀浪接⼀浪的冲向⼭头。欢庆胜利组⼏个学⽣抬着⼀个学⽣往上扔等。)
教学思路:1、引导学⽣从⼒度、情绪等⾳乐要素去考虑回答。2、利⽤不同的⽅式让学⽣多听多记,潜移默化的学习歌曲。
3、“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社会交往)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在《游击队歌》的表演实践活动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多层⾯的、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
④歌曲演唱(了解情况,便于下节课的安排)
⑤回答有关抗⽇的问题(抗⽇爆发的时间及结束的时间)
三、复习歌曲《歌唱祖国》
1、导语:中国⼈民经历了很多的磨难,象长征,⼋年的抗⽇,后⼜进⾏了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华⼈民共和国才建⽴,中国⼈民才站起来。同学们,我们现在满怀激动的⼼情来《歌唱祖国》。
2、全体学⽣齐唱、对唱《歌唱祖国》。(男⼥⽣分声部)
教学思路:学⽣带着浓厚的思想感情复习歌曲,起到推波助澜的作⽤。
四、欣赏《春天的故事》
1、导语:⼀九七九年,……。⼀九九⼆年,……(以歌曲的前奏⾳乐为背景,教师充满激情的朗诵歌词)
2、教师有感情的演唱《春天的故事》
五、聆听《⾛进新时代》⼩结:
⼀⾸优秀的歌曲,不仅能激起⼈们对往⽇岁⽉的怀念,⽽且也激励着⼀代⼜⼀代⼈在新的岁⽉⾥,畅想时代的主旋律,⾛进新的时代。(《春天的故事》聆听罢,继⽽播放《⾛进新时代》,在⾼昂地、
令⼈激动的间奏⾳乐声中做总结。学⽣嘴⾥唱着、⼼⾥唱着、头脑中回荡着这⼀熟悉的旋律⾛出教室。)
教学思路:《春天的故事》《⾛进新时代》两⾸歌曲的思想性已在,根本不⽤说,关键是怎样才能突出它
们的艺术性、艺术性、再艺术性。
六、教学反馈:
德国⾳乐家舒曼说:“⾳乐教育,听觉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发展学⽣的⾳乐听觉应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部活动之中”。整节课,⼏乎所有的学⽣都在积极地、全⽅位的参与,课堂⽓氛时⽽静、时⽽动、时⽽唱,时⽽说,⾳乐贯穿整节课。较为重要的是,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熟悉、再现难往的岁⽉?难忘旋律。
第⼆课时《保卫黄河》
教学⽬标:1、能⽤轻快有⼒的声⾳和保卫祖国、憎恨、蔑视侵略者的感情歌唱《游击队歌》。学习⽤乐器为歌曲伴奏。
2、聆听《保卫黄河》和《东⽅红》,欣赏钢琴协奏曲《保卫黄
河》,感受体验其⾳乐内容,⾳
乐情绪及不同表演形式的不同效果,理解其团结⼈民,⿎舞⼈民打击敌⼈的战⽃作⽤。
教学重点、难点:为歌曲《游击队歌》配伴奏,轮唱歌曲《保卫黄河》。教学⽤具:多媒体、钢琴、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复习《游击队歌》
1.学⽣听《游击队歌》进教室(教师击打xx‖:xx xx x
0xx:‖的节奏)
2.学习歌曲《游击队歌》。
⑴教师和《游击队歌》击打学⽣和《游击队歌》拍击xx‖:xx
xx x 0xx:‖节奏
⑵学⽣选择⾃⼰喜爱的乐器,如⼩军⿎、三⾓铁、铃⿎、碰铃、
双响筒等为《游击队歌》伴奏
⑶学⽣唱《游击队歌》(不⽤伴奏,教师注意听学⽣容易唱错
的地⽅或学⽣不⾃信的地⽅)
⑷歌曲难点解决
⑸⼩组合作配伴奏,有感情的演唱《游击队歌》.
⑹师:这⾸歌创作的背景是什么?(抗⽇战争时期)在这个时
期内有很多影响时代的伟⼤作品,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下⾯我们再为⼤家介绍《黄河⼤合唱》的部分内容,让我们⼀起来认识她
⼆、新课学习
1、学习《保卫黄河》
⑴《黄河⼤合唱》创作背景
1939年,诗⼈光未然在延安朗诵了他的新作《黄河吟》,受到⾳乐家冼星海的极⼤兴趣,他抱病花了六天的时间完成了这部伟⼤的作品。《黄河⼤合唱》以黄河为背景,以众歌曲的⾳调为基础,描绘了中国⼈民英勇抗战的历史。
⑵欣赏《保卫黄河》
①初听《保卫黄河》,思考:⾳乐表现了怎样的场⾯?怎样的情绪?(出⽰“在激流中前进”画⾯)
②再聆听《保卫黄河》,⼩组讨论:歌曲的演唱形式是怎样变化的?会产⽣怎样的艺术效果?
③学⽣感受并歌唱(·齐唱歌曲·分男⼥⽣轮唱·说说效果有什么不同?)
④导语:这⾸歌曲表现了游击键⼉前赴后继,英勇战⽃的壮丽情景. 那么,我们再来看下⾯⼀⾸歌曲反
映了怎样的场⾯?
2、学习《东⽅红》
⑴聆听《东⽅红》,边听边思考:歌曲表现了怎样的场⾯?歌
颂了谁?(讨论并出⽰⽑泽东画
⾯)
⑵齐声唱唱〈〈东⽅红〉〉的主题,体会其旋律美、⾳乐美。
⾳乐主题(出现
了⼏次)
⾳乐的速度和⼒
度
⾳乐情绪
表现的⾳乐
画⾯
3、聆听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
⑴聆听⾳乐,四⼈⼩组合作完成下
表。⑵师⽣交流什么是变奏⾳乐?(教师⼩结)
⑶从⾳乐中你看到了什么?(展⽰滚滚黄
河、战争及胜利的若⼲图⽚)周恩来同志听了这部合
唱,为冼星海同志写下了“为抗战发出怒吼,为⼤众
谱出呼声”的题词。
三、教师⼩结:(略)学⽣聆听《歌唱祖国》⾛出教室。
第⼆单元《⾮洲的灵感》(⼆课时)第⼏次后出现了什么⾳乐
第⼀课时《⾮洲的灵感》
教学⽬标:1、通过欣赏活动,以积极的态度感受⾮洲民族民间⾳乐的风格特点,喜爱⾮洲民族民间⾳乐,以正确的态度对待
世界多元⾳乐⽂化。
2、聆听⾮洲民间歌曲⽚断,体验这些歌曲的风格特点。
3、知道马林巴、⾮洲⿎等代表性⾮洲民间乐器,并能辨认此乐器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喜爱⾮洲民族民间⾳乐,体验其不同歌曲的风格特点。
教学理念:提⾼学⽣⾳乐审美⼒,感受⾮洲民间⾳乐中的情境美、⾳韵美、伴奏美等。激发学⽣对⾮洲民族⾳乐的兴趣、爱好。
教学过程:
⼀、《咿唷嘞拉》学习
1、带问题,聆听《咿唷嘞拉》
a、感觉⾳乐节奏、风格特点。
b、猜测这是来⾃哪⼤
洲的⾳乐?
2、学⽣简答:⾮洲⾳乐,节奏感强(学⽣若答错,教师加以引导)。
⼆、介绍⾮洲
1、了解⾮洲⽂化、⽣活、习俗、宗教等情况。
⼀个地区的⾳乐⽂化往往与当地⼈的⽣活、习俗等息息相关,⾸先请同学们谈谈你对于⾮洲的了解。
a、四⼈⼩组讨论
b、学⽣回答(学⽣的信息来⾃于课外读物、电视或⽹上)
c、教师补充、⼩结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