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
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
问题: 1.教学目标定位不准。    不少教师在制定课时时往往直扑课文,其后果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制定的目标,或定位过高、过深,学生根本无法达到,导致教学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或目标过低,出现学生“躺在地上摘桃子”的现象;或偏重三维目标中的一个维度,而忽视了其他维度的实施,因而呈现出来的教学方式、教学关注错位,学生用心灵的诵读不够,用心灵的倾听不够,用心灵的表达不够。
2.对目标描述的行为动词理解不透    如何科学地表述这些教学目标以保证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是明确的、具体的、有效的,这是我们在教学设计必须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三维目标”的设计是包括“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情感性目标”,他们在制定目标时使用的行为动词有一定的区别。实际教学中,对于行为动词的运用,教师是不大讲究,甚至是随手乱套的。
3.三维目标分割实施,缺乏融合。    随着三维目标的不断深入,教师制定目标时也开始渗透三维目标,但是出现了制定目标时尝试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分开呈现的方式,看起来十分清楚,但是往往陷入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分割实施的误区,只把三维目标当成三种目标,将三项目标进行简单叠加,缺少了相互渗透、融为
一体。
4.目标表述模糊,难以把握。    主要体现为教师制定目标时,清晰度把握还不够,最终造成了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弱化,过程和方法目标的虚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泛化。例如,《借尾巴》(人教版一下)的目标陈述:重点学习课文,知道不同动物的尾巴的作用。这就是将教学内容当作教学目标,不符合教学目标陈述的要求。如《梅花魂》的目标陈述:潜心会文,联系文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静心涵咏,融情体验,感受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这两个目标在陈述中,使用了“潜心会文、静心涵咏,融情体验”这类词,陈述的语言过于学术化,教学时很难把握其分寸。再如《月光曲》(人教版六上)教学目标陈述:①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提高朗读、想象能力;②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③感受文中人物的品质。这三个目标的陈述虽然涵盖了三维目标的各个维度,但是表述“大众化”,适用于许多篇课文。
对各维度可以使用的行为动词归类如下:
知识性 目标动词
各水平的要求: 内容标准中使用的行为动词
了解水平: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 描述,识别,列出,例举,说出,举例说出
理解水平: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说明,举例说明,概述,区别,解释,选出,收集,处理,阐明
应用水平:在新情境中使用的概念、原理;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景下的合理联系等 分析,得出,设计,拟定,应用,评价,撰写 技能性 目标动词
模仿水平:在具体示范和指导下完成操作 尝试,模仿 独立操作水平: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与改进;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运用,模仿 情感性 目标动词
经历(感受)水平:从事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 体验,参加,参与,交流 反应(认同)水平: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反应等 关注,认同,拒绝
领悟(内化)水平;具有稳定的态度、一致的行为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 确立,形成,养成   
案例一:《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人教版四下)教学目标的陈述如下:
知识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掌握“摇篮、生息繁衍、忧患、植被、水土流失”等词语的意思; 3.指导学生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联系。
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粗知文章大意; 2.组织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培养积累材料的能力; 3.继续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感悟词句表达的感情; 2.培养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
点评:教学目标的指向是全体学生通过学习后所达成的结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目标应该是学生在学习中的变化或结果,而不是教师的行为。例如“指导学生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是教师的行而非学生的行为。另外,教学目标陈述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分开叙述,缺乏融合性。
鉴于此,《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全课的目标陈述修改如下:
认识8个生字;掌握“摇篮、生息繁衍、忧患、植被、水土流失”等词语的意思;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抓住课文中的“变”字和关键词句,读懂引起黄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从中受到启发,增强环保意识;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说说治理黄河的主意,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案例二:《浅水洼里的小鱼》(人教版二上)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唤醒并坚定学生关心、帮助弱者的信念;在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点评:
对照教学目标表述的四点要求,可以看出教学目标的表述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表述不准确。目标一要求对课文
内容达到“理解”,对于二年级学生是不妥当的。因为《课标》中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没有提到这样的程度。 2.课文中的生字一二年级应“多认少写”,不是全部生字都要求“学会”“掌握”。 3.《课标》中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明确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要求“理解”显然拔高了。 4.目标的内容只包括“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方面,没有对“过程和方法”方面提出目标。 5.行为主体的表述混乱。“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的主语是“学生”。“唤醒并坚定学生关心、帮助弱者的信念;在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的主语是“教师”。 6.目标不可测量、不可评价、不具体明确。 (1)唤醒并坚定学生关心、帮助弱者的信念”,不仅行为主体不正确,而且无法评价“唤醒和坚定”。 (2)“在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是错误的表述,“体验”“快乐”根本无法去观察;“在学习中”是一种行为“进行态”,不是目标表述的要素,纯属废话。 (3)“本课的生字新词”“生字组成的词语”没有明确指出是那些,对象模糊、表现程度没有规定。 (4) “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因为单靠一堂课的学习是不可能“养成”习惯的。
鉴于此,《浅水洼里的小鱼》目标陈述修改如下:
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内容,学生能认识到:人和自然界的其他生灵有着相互平等、相互依存的关系,应该相互尊重、和谐共处。
抓住描写小鱼可怜和小男孩救小鱼的句子,进一步树立保护小动物、珍惜生命的意识。
案例三:《观潮》(人教版四上)第二课时教学目标陈述:
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的大致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潮汐”的成因及其相关知识。
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增强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点评:这个课时教学目标设计时,所述内容更多地指向科学课,出现泛语文现象。如第一条目标中“引导学生认识潮汐的成因及其相关知识”,这似乎是科学课的教学目标,如能从文章结构、语言表达上去认识“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不同的景象,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以及作者的表达方法等方面去设计教学目标才是确切的。尽管新课程提倡教学要突破学科的局限性,但是,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独特职能,目标切入的角度也不一样,语文课除了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讲了什么,还要让学生懂得课文是怎么说的,如何谴词造句、布局谋
篇的等,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有语文特。  “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中“理解”可能是指: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词语的意思;②能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③能正确地使用这些词语来造句。 根据四年级的年段教学要求,如改为“联系上下文,懂得‘风号浪吼’、‘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的意思则更为明确、具体。其次,目标表述的内容是集中精细的,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识记什么一目了然,甚至有必要直截了当点明什么字、什么词、什么句,怎样的人、事、物等。如“引导学生认识潮汐的成因及其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等目标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而教师怎样“引导”,怎样“培养”,用什么手段,那是不具体的,无可操作的。教学目标的表述越清晰明白,在课堂教学中也越容易把握,教学目标的达成率也就越高。
鉴于此,《观潮》一课(第二课时)目标陈述修改如下:
通过自学学会本课“罩、屹、鼎、沸、贯、崩、恢”7个生字,会正确书写“盐、笼、罩、蒙、薄、雾、昂、贯”8个上下结构的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风号浪吼”、“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的意思。
通过质疑、探究,理解“潮来前”的景特点,积累描写潮水的句子。学有余力的学生仿写片
段“雷雨前”。
通过师生对读,分角有感情地朗读,感受钱江潮“潮来前”的壮观与神奇。
案例四:《老人与海鸥》(人教版六上)的教学目标比较:
课题组:1.学习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乐谱、吉祥、抑扬顿挫”等词语的意思。
《教参》1.学习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塑料、饼干、节奏、乐谱、吉祥、企盼、急速、抑扬顿挫、相依相随”等词语。
都是学习字词的目标,而且表述基本是一样的。不同之处是教参提出的9个词语大多是由本课生字组成的,重在学习生字;课题组提出的却是在学习课文的重点词语,重在词语的理解。       
  课题组:2.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和主要内容。
《教参》没有这一条目标,但是在“课文简说”指出:“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很明显教参设计目标是把这一点忽略了,不合适。课题组明确地把快速阅
读的练习作为目标,同时提出要“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和主要内容”,都符合第三学段课程目标的要求,无疑是正确的。
课题组3.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通过品读、引入资料等方法,体会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参》3.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都提出了学习语言文字表达的目标:“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揣摩……”。不同之处是教参是“体会句子的意思”,课题组的是“体会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体会句子的意思”主要是认知,“体会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既有认知,又有情感,比较全面。教参提出的是“揣摩”如何写具体,课题组的是“揣摩”如何写真实、写具体。“写真实”是描写的最基本要求,明确这一要求,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此外,课题组还在前面加上了“品读、引入资料等方法”来“体会”“揣摩”,很有必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