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1.3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本条要求关注自然环境组成要素——地貌,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行为动词是“解释”,属于理解水平层次。“结合实例”是行为条件,要求教学过程以案例教学为主,结合某河流,分析地表流水作用对河流地貌形成的影响。从人与地的关系来看,不同地表形态会不同程度制约人类活动,但随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教学时结合实例来探讨人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二、教材分析
选自2019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必修第一册介绍了常见的地貌类型和地貌观察,对地貌的成因略有涉及。选择性必修将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地貌成因的理性分析。第二章第一节介绍了从宏观上介绍了塑造地貌的力量——内力和外力。第二节重点介绍影响最大的内力作用下的地貌——构造运动。第三节介绍对在外力作用下我国
的典型地貌——河流地貌。
河流作为塑造地表形态的外力,凭借其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不断改造地表形态;河流地貌在影响着人类的活动的同时,也不断接受着人类活动改造和利用。教材第三节有三个标题,“河谷的演变”从时间角度介绍河流作用下河谷演变的基本规律,不涉及复杂因素中的作用;“冲积平原”从空间角度介绍不同类型的冲积平原成因;“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从影响聚落分布的角度介绍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本节内容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第二章第三节内容结构
三、学情分析
在必修的基础之上,学生目前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初步过渡阶段,对抽象的原理和规律感兴趣并有和理解的能力,能够对一些地理事物和现象提出问题并进行逻辑思考。在知识和能力上,学生掌握了内外力作用的能力来源和表现形式,具备了地表形态成因分析和推理能力。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仅凭静态的文字描述和图片辅助,学生对时间漫长的河谷演变过程和空间跨度广大的不同冲积平原形成的理解有一定困难,所以需要借助直观的实验模拟和多媒体视频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河流地貌形成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目标
•结合实例,描述河谷不同发育阶段下形态特征并阐明其成因。
•结合实例,描述不同河段的冲积平原的形态特点并阐明其成因。
•通过聚落选址,说明河流地貌对人类聚落的影响。
五、重难点分析
重点:结合实例,描述河谷不同发育阶段下河流的侵蚀作用和河谷的形态特征。描述不同河段的冲积平原的形态特点并阐明其成因。
难点:结合实例,描述河谷不同发育阶段下河流的侵蚀作用和河谷的形态特征。
六、教学方法
教法:多媒体演示、实验演示、谈话法
学法:实验模拟、情境探究
七、教学课型和课时:
本节课为新授课,授课时长为1课时。
八、设计理念
总体来说遵循“现实感知—实验模拟—探究理解—原理构建—现实迁移”的设计思路。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以真实情境为教学情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做中学”,自己思考,自己动手,搭建逻辑严谨的问题链,利于学生逐步深入思考。
以长江为切入点,学生感受河流地貌的多样和发育的历程之长。通过实验模拟河流的侵蚀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河流侵蚀,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以不同发育时期的河流段虎跳峡和荆江为例,从而厘清时间线索下河流地貌发育历程,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承转学习河流堆积,同样以实验模拟的方式认识山前冲积平原形态和冲积扇大小的影响因素,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改变空间以情境探究认识河漫滩平原。最后,通过比较,并分析三角洲平原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最后落脚到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引导学生分析河流地貌人类社会影响,掌握趋利避害的聚落选址理念,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高度,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九、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长江的视频片段。长江在我国尽情地驰骋,以其无与伦比的能量塑造出千姿百态的河流地貌。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是漫长的,时间长到可以用万年、百万年来计量,这漫长的生命长河里,河流地貌是怎样变化的?下面我们将探索河流的生命轨迹。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观看视频
【板书】§2.3 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河谷的演变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