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的民韵乡风 课程
黄河岸边的民韵乡风 课程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本学期,莲华学园在“家·国”课程的总框架下,开设“五韵黄河”主题课程,各年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取五个不同主题板块进行学习,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引导同学们理解“在”黄河,“知”黄河,“爱”黄河,“护”黄河。
本周,一年级和四年级的同学分别围绕“黄乡土河”“古底蕴河”展开探究,深入体会黄河的人文价值,增强对黄河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一年级
黄乡土河
一年级的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对黄河衣、食、住、行及民风民俗的探究学习,了解黄河两岸丰厚多彩的风俗习惯。
开启课上,老师带领同学们深探黄河楼、实勘黄河水,初步感受、体验具有代表性的黄河民风民俗。
勤俭布衫衣:黄河滩边的服装,演绎了黄河深厚的历史与文明的发展。孩子们通过画一画,讲一讲,唱一唱等方式,了解黄河滩边儿女生活服饰的变化。
智慧车船行:远古简单的竹排、牛车马车、自行车、高速高铁。诉说着黄河滩边儿女的出行方式,孩子们通过做一做、比一比,了解黄河滩边儿女出行方式的变化。
人间烟火气:黄河从发源至入海,历经九省,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环境特点,食物也在不同的环境中呈现出不同的特,孩子们通过读一读、讲一讲、品一品、画一画等方式,了解黄河自古至今、由东至西,食物的变化。
神奇黄河泥:黄河两岸多有泥沙淤积,形成了特点独特的黄河泥。智慧的人们用黄河泥塑造出一件件呈现黄河生活的泥塑佳作,孩子们通过读一读、做一做,了解黄河泥塑这一民间传统文化。
俗厚节日传:自黄河文明起源,黄河两岸的人们因地域环境的独特特点,形成了不同的节日风俗中。孩子们通过讲一讲、做一做等方式,了黄河两岸的人们是怎样欢度佳节。
民俗祥和现:黄河两岸的人们除全国统一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独特的习俗活动呢?孩子
们通过做一做、讲一讲,对黄河习俗做深入探究。
四年级
古底蕴河
四年级的孩子们围绕“古底蕴河”展开探究,课程开启初,级部邀请了四年级四班王奕天的爸爸,为孩子们讲解黄河的起源。
乐河咆哮:纷飞的舞步,悠扬的歌声,这是谁在唱歌?这是谁在跳舞?是来自乐河咆哮·古吟唱的孩子们,听《谁不说俺家乡好》,土生土长的山东姑娘用她优美的歌喉诉说黄河畔最美的风光。看土生土长的山东小伙,用结实的身躯跳起《鼓子秧歌》,展示黄河畔雄伟的劳动人民风姿!
书画: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探究了黄河流域的书法大家——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欣赏他们的书法作品,学习他们的生平事迹,并且临摹了楷书“我爱黄河”,通过临摹感受书法的魅力。师生还一起探究国画,借助绘画黄河的国画,学习国画知识,借画抒情,多角度了解黄河。
诗歌:一条大河就是一首颂歌,一篇史诗,一部历史。长水当歌,黄河就是中华民族一代代人读不完的诗篇。孩子们学习“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浪漫黄河,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黄河,领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悠远黄河,欣赏了《黄河颂》中激励民族精神的黄河,更通过纪录片《黄河流过的村庄》看到了人文面貌。五千年的古国文化,源远流长。
非遗:黄河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作品有很多,孩子们在欣赏了《黄河十四走》后,重点探究了泥叫虎、泥咕咕、泥泥狗、剪纸、面花、马家窑彩陶等六种各具特的非遗艺术作品。孩子们还进行了手绘创作,设计出含有这六种非遗作品特点的吉祥物,为传承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言。
服饰:黄河流域居住着汉族和8个少数民族,其中最主要的少数民族是蒙古族、回族和满族。师生一起探索了这些民族的传统服饰文化,既了解各个民族服饰的演变及特点,还了解了头饰及其它配饰特点。当然,师生不局限于了解,还动手画了设计图,做了衣服模特,一起创作了属于自己的民族服饰。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民俗:黄河的故事说不完,在“民河破浪、古云帆”版块,孩子们分别从衣、食、住、行、
节日等不同方面,探究了不同地方的民俗习惯以及这些民俗形成的原因和特殊含义。亲手制作了民俗文化的代表物品——河灯;体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艺术。随着课程的深入,孩子们还绘制了黄河流域地图,感受了黄河流域的民俗文化。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