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数学家生平事迹及卓著贡献
陈景润
个人履历
1953年~1954年在北京四中任教,因口齿不清,被拒绝上讲台授课,只可 批改作业,后被“停职回乡养病”,调回厦门大学任资料员,同时研究数论,对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科学实验、尖端技术、人 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等问题也作了研究。
1956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1980年当选中科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院士)。
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 上遥遥领先,被称为哥 德巴赫猜想第一人。
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安德烈·韦伊(André W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历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兼贵阳民族学院、河南大学、青岛大学、华中 工学院、 福建师 范大学等校教授。
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数学季刊》主编等职。
发表研究论文 70 余篇,并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著作。
著作
《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
《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
《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哥德巴赫猜想》
荣誉
陈景润在解析数论 的研究领域取得多项重大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多项奖励。
陈景润在解析数论 的研究领域取得多项重大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多项奖励。
任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人物生平
1933年 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
1953年 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
全国知名高中 1957年 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并在华罗庚教授 指导下从事数论方面的研究。
1965年 称自己已经证明(1+2),由师兄王元审查后于1966年6月在科学通报上发表。
1974年 被重病在身的周总理亲自推荐为四届人大代表,并被选为人大常委。
1979年 完成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将最小素数从原有的80推进到16,受到国际数学界好评。
1979年 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之邀前往讲学与访问,受到外国同行的广泛关注。
1981年 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
1984年 4月27日在横过马路时,被一辆急驶而来的自行车撞倒,后脑着地,诱发帕金森氏综合症。
1996年 3月19日因病住院,经抢救无效逝世,享年62岁。
家庭: 妻:由昆(1951- )
子:陈由伟 ( 1981年12月生)
华罗庚(中科院院士、数学家)
人物简介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汉族,江苏太湖西 北金坛县城镇人,他为中国数学的发展作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
美国著名数学家贝特曼著文称:“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院士”。
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被誉为“人民科学家”
俗话说得好:“温室里难开出鲜艳芬芳耐寒傲雪的花儿,人只有经过苦难磨练才有望获得成功。”
我国著名大数学家华罗庚同志的成功就得益于他的坎坷经 历。
1924年金坛中学初中毕业,但因家境不好,读完初中后, 便不得不退学去当店员。
18岁时患伤寒病,造成左腿残疾。
1930年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
1938年回国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教 授,1950年回国。
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 长、名誉所长,中国数
学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数学竞赛委员会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国 外院士,第三世 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主任、副院长、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 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曾任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曾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 和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 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 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G·H·哈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 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至今仍是最佳纪录。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他把数学方法应用于实际,筛选出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的优选法和统筹法,取 得显著经济效益。
华罗庚同志是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是世界 著名的数学家。他是中 国解析 数论、典型、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为以后矩阵几何学等,作下了奠基。
贡献
他把《统筹方法平话》和《优选法平话》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方法使得妇孺都能明 白、掌握应用,取得了增加生产、提高质量、降低消耗的效果。华罗庚被誉为“人民的数学家”。这期间,他还与王元教授合作开展了近代数论方法在近似分析上的 应用的研究,所取得的结果被称为“华-王方法”。并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写出了《优选法平台及其补充》和《统筹法平话及补充》两本科普读物,深受广大中国工人 的欢迎。
他精辟地总结了这些年来从事普及数学方法工作的经验,他提出并解决了普及数学方法的目的、内容 及方法。也就是他所说的“三条原则”,即(1)为谁?(2)什么技术?(3)如何推广?
陆启铿
基本介绍
陆启铿,广东佛山人。1950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多复变 函数数论、数学物理学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50年代发表了《Schwarz引理及解析不变量》论文,是国际上较早地讨论多复变函数 Schwarz引理的工作,引入了Schwarz解析不变量的概念;与华罗庚合作发表了《典型域的调和函数论》论文,建立了典型域上调和函数的系统理论。 1966年提出了常曲率的有界域解析等价于单位超球的论述,并提出了"陆启铿猜想"。70年代指出物理上规范场与数学上的主纤维丛的联络的关系,证明杨振 宁的规范场的积分定义等价于沿一曲线的平行移动;在有界域解析映照的固有微分的估值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 部委员)。
成就年表
左起丁夏畦,张恭庆,姜伯驹,陆启铿,
吴文俊,王梓坤6位院士
1950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数学系。
1951年由华罗庚教授商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筹备处工作,任实习研究 员。
1954年任助理研究员,1963年任副研究员。
1958年发表的《Schwarz理及解析不变量》是国际上最早研究多复变函数散 Schwarz引理的人之一
1959年与华罗庚合作发表的《典型域上调和函数的系统理论》。
1966年发表的《关于常曲率的Kahler流型》一文,证明了常曲率的界域解析等价于单位超 球,并提出一个猜想即有界域的核函数作为两点的函数是否有零点,被国际上称为“陆启铿猜想”,而称核函数没有零点的域为“陆启铿域》。
1974年发表的《规范场与数学上的主纤维上丛上的联络》关系,证明杨振宁的规范场和积分定义 等价于沿一曲线的平行移动。
1976年曾借调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十三室工作。
1978年发表的《有界域解析映照的固有微分的估值》引进一种固有微分,讨论了这些固
有微分的 估值与Schwarz引理的关系。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1年改称院士)。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常委,直到1991年。
1980~1983年任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副所长,受华罗庚所长委托,主持数学所工作。
1997年曾任汕头大学特聘教授。
主要著作
1、《多复变函数引理》
2、《典型流形与典型域》
3、《微分几何学及其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杨乐
杨乐,著名基础数 学家。现任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研究所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由于在函数模分布论、辐角分布论、正规族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突出获得华罗庚数学奖。也为同名口琴音乐家杨乐。
中科院院士、数学家
杨乐,江苏南通人,1939年11月10日生。
杨乐1956年起就读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62年毕业后,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做 研究生,1966年毕业即从事数学研究工作。其间,1977年任副研究员,1979年任研究员,1982年任数学研究所副所长,1987年起任数学研究所 所长。先后当选为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第三届委员、第四届常委,中国数学会常务理事、秘书 长、理事长;先后担任第三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数学评议组成员组成员,中国科学 院基金委员会委员,第三、四届全国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委员,《数学学报》主编,《Results in Mathematics》、《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编委等职。1980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
杨乐主要研究函数论中的整函数、亚纯函数的值分布理论。他与张广厚合作, 在解析函数的研究中取得了许多创造性的成果。他们在1965至1977年间,共同发表了8篇这方面的重要论文。1982年他单独发表了《值分布理论及其新 研究》(科学出版社)一书。他与张广厚所发现的函数值分布论方面的“亏值”与“奇异方向”之间的联系,彻底解决了这个古老的数学分支中长期未决的奇异方向 分布问题;他们对函数亏值的估计也被认为是普遍面准确的结果。国一际数学界把他们的这些成果称之为“杨一张定理”和“杨一张不等式”
张广厚
张广厚(1937—1987年),唐山市东矿区(现已更名为古冶区)林西人,祖籍山 东,是我国著名数学家。高中毕业于河北省首批重点高中唐山市开滦第一中学。大学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
1937年1月22日,张广厚降生在林西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七岁随父兄到矿上当童工,饱受艰 辛,从小立下壮志:一定要做个有文化的中国人。
1948年底,唐山市解放了。张广厚回到了校园,他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初、高中的
学业,并 成为高中三年唯一一名数学次次考试均满分的“数学尖子”。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张广厚是大学同届毕业生中唯一保持六年全优成绩的学生。他的毕业 论文,也被刊发在一家知名的数学杂志上。
1962年,在北大教授庄圻泰的悉心指导下,张广厚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 研究所,师从著名的数学前辈熊庆来教授做研究生,从此,在数学科学的道路上, 他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研究生毕业后,他便被留在中国科学院数学所从事研究工作。1964年下半年,张广厚和杨乐开始合作研究全纯与亚纯函数族。他们发展了消 去原始值的方法,获得了很好的结果。正当他们全心投入函数理论研究之时,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张广厚被赶到中城涧劳动,后又到天津小站的 解放军农场劳动了一年半。
70年代初,随着文化禁锢的粉碎和经济、科技改革的到来,特别是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科学院的工 作,肯定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短短几年间,他与杨乐合作,首次发现函数值分布论中的两个主要概念“亏值”和“奇异方向”之间的具体联系,被数学界定名为张杨定理。 紧接着,张广厚又开始研究“亏值”、“渐近值”和“茹利雅方向”三个概念,这是函数理论中三个重要概念。早在1929年,芬兰著名数学家奈望利纳也曾作过 相同的猜测,但10年后,他
的猜测被否定了。40年后,这样一个被著名数学家研究却被否定过的难题,在张广厚千万次的论证中,终于到了合理的解决方法, 一举做出这项研究的科学论证。《中国科学》在1973年3月,特为论文出了一期增刊。新华社、《人民日报》也在头版显著位置再次以《张广厚又获世界水平的 成果》为题作了报道。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