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与可持续发展互促共进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肆虐,气候变化、地区冲突等全球性问题层出不穷,世界治理格局突变的当下,体育向全球展示了竞争激烈的对手也能够和平共处、彼此尊重,运动员不因任何理由被歧视,参与者们能够在和平竞争当中团结一心,在保留多样性的同时紧密团结的独特力量。2021年12月,联合国大会173个会员国全体协商一致通过了《奥林匹克休战决议》,呼吁通过体育促进和平,代表了国际社会的共同心声。体育作为一种通用语言,正在发挥促进和平、宽容和理解,将不同国籍、文化和宗教背景的人们团结在一起的作用。
体育与时代同频共振
体育给予世界更多包容的空间和机会。奥林匹克难民代表队(团)通过不屈的意志和展现出的奥运精神赢得关注,并为全球6500多万难民体带来希望;历史上国际女子体育运动联盟的出现,让世界看到了女性的力量和美,让世界女子体育运动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打破了世俗偏见;残奥会鼓励身体上存在缺陷的人积极生活,让他们可以向更多人呈现不屈于生活的毅力和伟大;奥林匹克团结基金协助国家奥委会和各大洲协会开展体育运动,让所有国家都能平等地参与到体育竞技中;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融入,让体育活动进一步探索与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路径,展示了气候变化背景下人类对自然应有的敬畏。
中国的发展也与体育事业息息相关,经历了从曾经的体育弱国到体育大国,再到向体育强国的转变。体育见证了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转变,更见证了我国迈向伟大复兴征途路上的奇迹和突破。自1932年中国人的身影第一次站在奥运舞台上开始,中国的体育梦走过了近百年,每一个创造历史的瞬间都熠熠生辉。1956年,中国举重运动员陈镜开打破最轻量级挺举世界记录,创造了中国第一个世界纪录;1959年,容国团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获得男单冠军,这是中国第一次赢得世界冠军的光荣称号,也是中国运动员在世界锦标赛中获得的第一个冠军;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许海峰在男子手慢射比赛中夺得冠军,实现了中国奥运奖牌“零的突破”;同样在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夺得首个奥运金牌,实现三连冠;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召开,中国以51枚金牌居金牌榜榜首,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国以9枚金牌的历史最好成绩位列奖牌榜第三。从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到稳居奥运会奖牌榜前列,从夏季奥运强冬季奥运弱,到如今均衡发展并正式成为冬季体育大国,两度在北京点燃的奥运
THE OLYMPIC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 HAND IN HAND
以奥林匹克运动为契机,通过体育界积极倡导包容平等、和平友爱,以及开展应对气候
变化等行动,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刘晨辰  杨丽  于翔海供 图| 于翔海
27
 2022.01-02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圣火,也点燃了亿万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干事创业的
满腔热情。
中国体育走过的是艰辛复兴的道路,赢得的是举
世瞩目的成绩,这证明体育既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
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还能为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俄罗斯奥林匹克委员会
强调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意义——“体育是社会发展和
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
重要体现”“建设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是中国人民实
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论
述加速了体育强国建设的进程,体育强国梦正在汇入
中国梦的时代洪流中。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是我国“两个
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是
展现国家形象、促进国家发展、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
契机,更翻开了冬奥梦交汇中国梦的新篇章。“绿、
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织就了一场纯洁而
充满激情的冰雪盛会;“一起向未来”的主题口号,展
现了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心和希望。在这场
冰雪约会下,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冰雪产业蓬勃发
展,工业老区重焕生机,体育让社区更美好,让更多
人可以一同携手,一起向未来。
这一切,生动展现了体育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独特
魅力。
体育促进可持续发展
体育是可持续发展的天然伙伴,联合国《2030年
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体育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推动力。体育能促进包容和尊重,从而为实现和平发
展做出越来越多的贡献,同时,体育在增强妇女、青
年、个人及社区权能,以及在促进卫生、教育、社会
包容方面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体育促进全人类的健康与福祉。体育的意义与
SDGs目标3“确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各年龄段人
的福祉”高度一致。体育项目有助于参与者提高多
种生活技能,这些生活技能包括认知、情感、人际和
社交技能,提升这些技能有利于提高人们独立生活和
享受生活的能力。例如在尼泊尔,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赞助了一项面向女童的校园体育项目,通过体育运动
和教育相结合,女童们得以继续留在学校接受教育,
摆脱过早接受强迫婚姻的命运。
体育促进打造性别平等的社会。联合国妇女署以
推动体育事业中的两性平等、用体育运动改善全球妇
女生活品质为目标,通过体育赛事、体育活动平台,
为女性发声,鼓励女性通过体育运动实现赋权,加强
体育运动领域的女性领导力和性别平等。北京2022年
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在《促进性别平等承诺》
中提出北京冬奥会将积极践行《奥林匹克宪章》和《奥
林匹克2020议程》关于性别平等和包容性的各项建议
和要求,以举办奥运会为契机,促进性别平等和包容
性社会建设。
体育促进社会包容。在《奥林匹克宪章》中有这
样一段话:“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
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火炬台“长城之光”
28|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2022.01-02
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多项国际公约都承认获得及参与体育运动和文娱活动是一项基本权
利。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体育运动确定为“人人都享有的基本权利”。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难民署为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中通常无机会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提供机会,帮助其获得体育训练、参加体育赛事的机会,促进世界的包容发展。体育促进世界和平。在中立领土举办体育赛事,有利于形成可控和可转化敌对关系的环境,从而促进对立双方之间的友好和解。援派教练赴海外执教、接待外国运动队训练、与不同国家开展训练合作、筹办国际性体育比赛等都是促进国家间交流的有效路径。北京冬奥会上,自由式滑雪男子空中技巧决赛后,俄罗斯奥委会运动员伊利亚·布罗夫与乌克兰选手阿布拉缅科击掌相拥、分享喜悦。在俄乌紧张局势下的这个拥抱,展现了体育弥合分歧、增进友谊、促进和平的价值。
体育促进社区发展。国际性组织与跨国公司通过体育平台增加对体育相关基础设施的投资,能够帮助社区更好提升居民福祉。体育发展更是可以带来区域产业新发展,贡献地方经济和就业,降低区域贫困,使更多人通过体育的兴盛获得提升收入和发展的机会。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曾说,“奥运会团结的力量比那些试图分离我们的力量更加强大”。体育无关肤、无关国别、无关国籍、无关地理边界,越来越多的体育交流方式将持续引导全世界团结一心,汇聚起战胜一切未知的能量。
可持续发展是奥林匹克的重要支柱
提及奥林匹克运动会,人们眼中往往会浮现盛大的开幕式、憨态可掬的吉祥物、运动员赛场拼搏的飒爽身姿和举办城市的沧桑巨变。然而,不计成本的各项投入也为许多举办城市及其经济发展蒙上一层阴影,使地方政府和纳税人背负沉重的债务包袱。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奥运会数十亿美元的亏损由全市纳税人共同承担,用时30余年才全部还清。除此之外,赛事准备和运营期间对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体育设施的大量闲置等问题逐步让“奥林匹克可持续”的话题进入人们的视野。也因以上种种原因,奥运会申办方数量显著减少,奥运会申办制度随之转换为推荐制。
其实,早在1991年,《奥林匹克宪章》就将奥林匹克主义定义为“将身心和精神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奥林匹克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人的和谐发展,这也是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
尽管国际奥委会一直强调“通过教育提倡尊重人类及其生存环境,并与政府的相关机构、联合国及非政府组织加强合作一起保护地球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作为世界性的体育盛事,2000年悉尼奥运会、2004年雅典奥运会等历届奥运举办方一致将赛事场馆和配套服务作为向世界展示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平台,缺乏长远规划的“求大求新”现象屡见不鲜。也因此,赛事筹办期间场馆建设对自然资源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赛事期间全球性远程出行和巨大的物流需求所产生的“高碳”运作模式、赛后场馆高昂维护费用等众多因素,都成为阻碍后代人可持续发展的破坏性因素,即影响了奥林匹克可持续性的“纵向公平”。《自然-可持续性》杂志发表的一篇关于奥林匹克运动会可持续性评估的文章提到,2
002年盐湖城冬奥会和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分别是得分最高的冬季奥运会和夏季奥运会,随后奥运会可持续性表现呈现日益下降的趋势。
随着世界奥林匹克进程不断向前迈进,国际奥委会也清楚感知到世界经济环境、文化环境、人才环境的剧烈变化。“所有的利益相关方都感受到了财务压力,包括各个国家的奥委会、各国际体育联合会和组织,”巴赫说,“在这方面大家需要更多合作。”
“改变或被改变”是《奥林匹克2020议程》设立伊始的座右铭,“改革”让奥林匹克再次迎来新生。2014年在摩纳哥召开的国际奥委会第127次全会通过
29
 2022.01-02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的《奥林匹克2020议程》改革方案成为这次新生的起点。“可持续性”成为了《奥林匹克2020议程》的第一个支柱,其不仅意味着奥运赛事、国际奥委会开展工作的可持续性,更代表着奥运会影响力、奥运会人才、与奥运会相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效益的可持续性,是实现和传承“自由和平、平等公正、团结敬业、竞争合作、尊重宽容、诚实有信、发展人类”奥林匹克精神的关键。
同时,国际奥委会一直秉承“Building a better world through sport”(通过体育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的愿景,以奥林匹克运动为机遇,致力于通过改善体育界社会不公、经济不平等和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在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框架下,2017年国际奥委会与各利益相关方共同联合制定了具有实质性和雄心的《国际奥委会可持续发展战略》。该战略的五大核心议题分别是基础设施与自然、采购与资源管理、移动性、劳动力以及气候,以指导未来奥运会的可持续性工作。2019年末,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对世界的社会、金融、经济和政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此,巴赫表示:“作为奥林匹克运动的领导者,我们必须为这个新世界做好准备。为了塑造我们的未来,我们需要对这个新世界提出愿景。”2021年,在国际奥委会第137次全会上,《奥林匹克2020+5议程》随之诞生,“可持续”仍是新改革方案的五大支柱之一。此时的“可持续”强调在世界资源竞争和冲突逐步升级、气候行动刻不容缓的当下,体育应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奥林匹克以此为契机,开始积极践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推动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奥林匹克2020议程》和《奥林匹克2020+5议程》正重新塑造奥林匹克运动的未来。两个议程的实施将削减潜在申办城市80%的费用支出。可持续性和成本效益随之成为奥运会组织方申办过程中的重要议题。在选取奥运会主办方时,申办方计划与奥林匹克运动战略利益一致性也将纳入考核,确定了未来奥运会举办的可持续性基调。
奥运会是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绝佳契机
在国际奥委会的号召和全球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驱动下,各届奥运会举办城市开始推动奥运会向可持续方向转变。
2012年伦敦奥运会在申办中所提出的“构建史上最绿奥运”在很大程度上赢得了评委的青睐,最终获得2012奥运会的举办权。伦敦奥运会在赛事筹办阶段就极为重视奥运“遗产”规划,严格遵循英国标准BS 8901开展奥运筹办和举办,并最终将相关成果固化成为《ISO 20121大型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为后续大型活动的可持续举办留下重要的参考标准。在这一标准下,伦敦奥运会的举办极大促进了东伦敦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大量使用现有建筑和临时性建筑则节约了经济开支,向社会倡导绿出行方式则将绿理念融入人们生活。
2014年索契冬奥会尽管因巨额投入而争议不断,但是整个城市85%的基础设施更新,却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旅游、交通行业的发展,使得城市在冬奥结束之后仍然长久受益,成为享誉俄罗斯甚至世界的养老圣地。可见,成功的基础设施建设将夯实区域的发展基础,最终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2016年里约奥运会将“多样和包容”作为核心关
北京冬奥会场馆外电动汽车直流充电桩
30|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2022.01-02
31
 2022.01-02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
注内容。在赛事举办期间,里约奥运会为包括唐氏综
合症人士的特殊人创造就业机会和培训,让残疾运动员完成从运动员到工作人员的职业过渡。为提升女性人、低收入者和中小企业收入的可持续性,里约奥运会与本地机构和2200家中小型企业合作,为他们提供培训和薪酬,促进就业公平。
2020年东京奥运会则重点关注材料的全生命周期
管理。在采购方面,东京奥组委制定一系列采购协定,以标准化的政策促进利益相关方落实精细化采购,推动生产商、批发商、销售商、采购方和使用者接受资源管理培训,对全民实行资源管理,确保资源“从摇
篮到坟墓”的全生命周期的利用最优化。在资源管理方面,以“节省、再利用、循环使用”为指导原则,全方位减少食物浪费、减少废气排放、削减打包材料消耗、促进垃圾分类回收。东京奥组委组织开展的奥
运奖牌项目(Tokyo 2020 Medal Project)所生产的约5000枚左右奖牌的金属均从包括废旧手机在内的废
旧小型电子设备中提炼,是东京奥运会可持续性资源
管理的亮点实践。这些实践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12“负责任的生产和消费”相符合,有助于将整个供应链资源浪费降到最低,也有助于降低废弃物带来的
环境负荷。
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第一届从申办、筹办到举办
全过程践行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2020议程》的奥运
会,不仅全面兑现可持续性申办承诺,落实可持续性政策、计划,创新可持续性管理模式,还将可持续性要求融入赛事筹办和举办全过程,创造了第一届碳中和奥运会的历史。此外,北京冬奥会严格保护赛区生态环境,依托冬奥会举办推动京津冀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改善,不仅促进了冰雪产业发展,更是让“三
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愿景得以成真,使得全球冰雪运动从此进入了新的时代。
编辑|邓茗文*************************
本文得到能源基金会大型活动可持续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的支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