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发展路径
作者:王军
来源:《前进》 2019年第8期
王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取得的重大历史成就,也是中国特社会主义发展的崭新阶段。回顾和探索建国以来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发展路径,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认识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的阶段性特征,不断增强中国特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奠定了中国特社会主义创立和发展的基础
(一)提出“以苏为鉴”的思想,奠定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早在1955年,就在中央领导集体的范围内提出“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路的问题。1956年2月,苏共20大召开,赫鲁晓
夫在会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全盘否定了斯大林,披露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错误和问题,进一步引发了对苏联模式的反思,明确提出了要“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这表明“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为这个时期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题和指导思想。从此,全党围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展开了新的探索和实践。
(二)创新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奠定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1956年9月党的八大召开,突出强调建设一个伟大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构想。围绕这一目标,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制订了一系列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大政方针。一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指出:“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这一思想充分体现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希望通过这一方针迅速形成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合力,以此推进国家政权巩固和社会经济发展。二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经济发展方针上,党的八大提出了既反对保守又反对冒进的经济发展思路,制定了在综合平衡中实现稳步前进的经济发展方针。三是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党的八大提出在三个五年计划或更多一点的时间内,把我国建成一
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的战略设想。为完成这一目标,党的八大一方面强调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另一方面还强调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适当地加速发展轻工业的建设,以适应广大人民众对消费品的日益增长的需要。 这种安排,既注意到了农业、轻工业与重工业生产的内部协调问题,同时也兼顾到了生产与生活的协调问题,蕴含了协调发展的思想。
(三)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在经济建设方面,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从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开始,在帝国主义的全面封锁下,领导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胜利地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一是国民经济总量大幅度增长。根据推算,我国l952年GDP为680.9亿元,到1978年增加为3488.6亿元,增长4.12倍,年均增长6.5%。二是工业生产快速增长。1952年我国的工业生产总值仅为343.3亿元,到1980年增加至4992亿元,按可比价格折算,28年间增长17.9倍。三是农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解放后,在和互助合作运动的基础上,通过不断调整完善农业经济制度、改革农村生产关系,我国的农业生产也取得了巨大发展,1952~1978年,农业总产值在26年间增加了2.3倍,年均增长3.25%。这种增长速度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史上也是罕见的。
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成功开创了中国特社会主义
(一)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实施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解除了思想束缚。实事求是是思想的精髓。但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动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遭到了遗弃,我们党陷入了思想上的混乱时期。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人们急切地盼望着结束思想上的混乱,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但随之而来的“两个凡是”思想,又一次禁锢了人们的头脑。1978 年5月11 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特约评论员文章,指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公开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检验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在这场大讨论中,始终坚持认为,思想最根本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实事求是。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践,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这一论述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实施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解除了思想上的禁锢。
(二)作出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决定,为实施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扫平了道路。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开始之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的问题又成为摆在以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面前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1978年11月,在即将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正式议题前,提出要先用两三天时间讨论党的工作重点转移问题。实施工作重点战略转移的议题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了与会
代表的极大兴趣和广泛讨论。但提交大会讨论的农业生产文件草案,仍然坚持“抓革命、促生产”、“农业学大寨”等时期的思想,让与会者感到要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必须首先实现思想意识上的转变。会议经过36天的充分讨论,最后在闭幕会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总结讲话,阐明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重大意义。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定,为实施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扫平了道路。
(三)迈出改革开放的坚实步伐,成功开创了中国特社会主义。中国特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中开创的,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也推动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发展。上个世纪80~9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体制到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从沿海到沿江、沿线、沿边,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相结合,在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进行了一系列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先后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思想,阐明了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厘清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最终形成了理论。理论的形成,标志着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成功开创。
三、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坚决捍卫了中国特社
会主义
(一)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并写入了党的十四大报告。在这一改革目标的指引下,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包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和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五个方面,对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进一步具体化、系统化。从此,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沿着十四大确立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阔步迈进。
(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国有企业改革转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给中国特社会主义带来两个现实问题:一是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出现了不同的实现形式,二是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迅速增加。如何正确处理这两个问题,涉及到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分配方式的理解和把握。对此,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丰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加深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社会主义的认识,扫除了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发展。
(三)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给我们党长期执政带来严峻考验。2000年2月,在广东考察时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集中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对中国特社会主义的认识,丰富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
四、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方略,不断发展了中国特社会主义
(一)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奠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实基础。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还能不能持续发展的问题困扰着人们。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对这一国内外局势科学把握的基础上,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妥善处理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实现了从世界第六位到第二位的历史性跨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中国特
社会主义的巨大优势和强大生命力得以彰显,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不断增强,中国特社会主义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二)围绕制约中国发展的现实问题进行改革创新,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发展不平衡,社会发展滞后,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等。如何破解发展难题,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一个新问题。针对这个问题,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用改革的思路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并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深刻回答了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使我们党对中国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成功把中国特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三)贯彻科学发展理念不断拓展发展思路,促成了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先后经历了从“两位一体”到“三位一体”的发展。进入新世纪后,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领导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深刻地认识到社会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要求,把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原来的“三位一体”发展到 “四位一体”。并在此基础上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2012年党的十八大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从“两位一体”到“三
位一体”,再到后来的“四位一体”、“五位一体”,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阶段性特征,对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问题做出的战略性安排,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日益完善,奋斗目标日益明确,发展思路日益清晰。
20大召开几天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