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怎么样?
教育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怎么样?
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
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有三种,分为因素设计、准实验设计和非实验设计。
1、因素设计
根据实验中自变量的数量可以划分为单因素设计和多因素设计。单因素设计简明易行,但由于实际生活中影响心理活动的因素通常为多个,所以当情况比较复杂时,最好使用多因素实验设计。
2、准实验设计
研究者事先认识到某些无关变量会影响实验结果,却又难以在实际妥善控制时,可采用准实验设计。准实验的主要特点是没有采用随机化程序,即被试的选择和编组、处理分配等都不是随机安排的。
3、非实验设计
非实验设计是一种自然描述,用来确定自然存在的临界变量及其相互关系。非实验研究的 ... 很多,如自然观察法、相关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个案法和传记法等。
(1)教育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扩展阅读
实验设计的主要功能是对变量的控制,是在控制条件下有效地操纵或改变自变量,使因变量(即反应变量)的变化得到观察。例如,研究两种教学 ... 对儿童学业成就的影响时,实验设计者应安排使其他条件尽量相同,如选择家庭和学校环境相似、学业基础相似,年龄相同的两组儿童,只控制使用两种不同的教学 ... ,然后考查二者对学习结果的影响。
实验设计的优点
1、科学合理地安排实验,从而减少实验次数、缩短实验周期,提高了经济效益。
2、从众多的影响因素中出影响输出的主要因素。
3、分析影响因素之间交互作用影响的大小。
4、分析实验误差的影响大小,提高实验精度。
5、出较优的参数组合,并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比较,出达到最优化方案进一步实验的方向。
6、对最佳方案的输出值进行预测。
教育实验研究设计 这一章节 搞不懂啊!
你看的什么教材?具体哪里不懂?这么泛泛的说很难回答你。如果不举例说明的话,单凭回概念分析给答出相关定义恐怕网友做的不可能超过教科书上说的,所以还得仔细读教科书。
实验研究就是那么几种,记住几个相关概念完全可以自己设计的:前测后侧,实验组对照组;控制变量....嗯,加上时间线...也就是这么点儿东西了
想研究x对y的影响, y是结果,就是因变量了,x是自变量就是原因;例如抽烟x对肺活量y的影响。。补习班学校对成绩的影响等等....结合例子看。
帮设计一个简单的教育心里学实验
有双盲和单盲
介绍下单盲
教育观察法的基本步骤一般是被实验者不知情
比方说医院给所以患者止疼片,有些真药,有些只是假药,但是患者都会反映出疼痛减轻的感受,于是他们就这么被实验了
有点骗人的味道
那么双盲呢
不单是被实验者不知情,还有实际操作的人员也不知情
比方说一堆教授到学校里考察孩子的智商,然后对老师说某某某很有读书的天分,而且让老师别跟孩子说
若干年后教授又来到学校,那些被称作有天分的孩子果然成绩比较好
其实这个实验要考察的是 老师们对学生的关注度与学生的成绩的关系
所以老师和学生们二者都不知情
课题研究方案应注重哪五个方面
课题研究方案应注重的几个方面:
(4)教育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扩展阅读:
根据课题类型,搞好研究设计。
1.应用性研究课题的设计。
这类课题,重点是研究如何把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教育技能、教育 ... 和手段,使教育科学知识同实际教育教学衔接起来,达到某种预定的实际目标。
课题特点:应用性、时代性、效益性和灵活性。
课题设计:要突出“应用”。
2.经验研究性课题的设计。
经验研究性总结分为一般性经验总结和科学性经验总结两个层次。
课题特点:在教育实践中进行的教育科研;具有预先提出的、十分明确的科研目的,工作目的与科研目的一致;有意识地运用教育科研的有关 ... ;依据科研思路,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采用一定的 ... ,有意识、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搜集的资料全面、完整等等。
课题设计:要突出通过经验总结得出理性认识和揭示规律的主题。
3.实验性课题设计。
实验性课题是在一定教育理论或假设指导下,通过实验探究变量关系揭示教育规律的活动。
课题要求:研究者必须有一个关于解决该问题的设想或初步的特征理论;用比较严密的研究程序组织研究,便于重复验证;预设实验条件,把变量明确区分,加以控制;对测量的事物规定操作定义。
课题设计:要突出“实验”的特点,充分体现实验要求。
健康教育实验步骤
一、关于心理课的教学模式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正处于方兴未艾的时候,人们越来越重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不少地方开设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把它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这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随着课程的开设,有关部门还推出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内容,提出了许多新的科学的教学模式与 ... ,为大面积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并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打下了重要基础。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沃建中博士对目前的心理课的教学模式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讲授式。是指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把有关心理学的知识和理论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第二种:活动式。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等特点,精心设计活动,让学生
通过参与所设计的活动获得一定的心理体验,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第三种:诱导式。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等特点,精心设计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并在老师有目的的诱导下,通过心理体验并自觉进行自我教育,获得感悟,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以上三种心理课的教学模式虽然都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为最终目的的教学模式,但是从实际的操作情况来看,第一种模式偏重于说教,第三种模式侧重于暗示、启发、明理,因此在小学阶段里,教育效果较好的模式还是活动式,我们应该在小学里推行心理活动课。
二、心理活动课的教学设计
心理活动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必须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作具体的设计,但离不开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一)确立目标及主题
在设计一次某年段的心理活动课前,教师需要十分明确活动目标,按照本年段的学生特点,确立本次活动课的主题及具体明确的目标。一般要求主题要鲜明、活泼,能够引起学生注意、关心。目标要具体、明确。目标越具体越细,实施起来就越便利,越容易实现。有些活动设计,目标定得高、大、空,教师在活动的时候就不好把握,增大操作难度,甚至容易使活动失控,不利于目标的实现。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