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观察法
长江大学教育科学系 严磊
一 观察法概述
1.观察法的定义
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并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收集事实材料的基本途径
理论假说的重要来源
科学观察与日常观察
2.观察法的分类
分类依据 | 类别 | 举例 |
依据1:观察者是否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 | 参与性观察、局内观察;非参与性观察、局外观察。 | |
依据1:观察内容是否连续完整以及观察记录方式的不同 | 描述性观察 取样观察 评价观察 | 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连续记录法。时间取样、事件取样、情境取样。数字等级法、图表评价法、语义类别法、迫选法。 |
依据3:观察所处的环境 | 自然观察、实验室观察 | |
依据4:观察是否有统一设计的观察项目和要求 | 结构性观察(隐蔽观察、适应观察和参与观察);非结构性观察 | |
依据3:
“八观六验” 识人术 (《吕氏春秋》)
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恃、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
结构性观察举例:
在皮亚杰众多的研究中,首先让孩子解决一个问题,然后让他解决此问题的许多变形,从而测量其理解能力的极限。观察者让孩子们透彻理解问题的特性,然后问一些问题从而探明儿童推理的过程。这些结构化观察提供了大量有关儿童认知的信息,是皮亚杰“智力发展阶段理论”建立的基础。
3.观察法的设计实施
明确观察的目的--确定观察的内容--选择观察策略---制定观察记录表---训练观察人员---获取观察资料---呈现观察结果
二 观察的策略
当不能获得所有的行为记录时,研究者会寻求有代表性的行为样本。
在进行观察研究前,研究者必须决定何时何地进行观察。在多数观察研究中,研究者不能观察到所有的行为,只能观察到特定时间、特定情境以及特定条件下发生的一些行为。即,必须对行为抽样,该样本可用来代表一个更大的总体的所有可能行为。研究者只有通过选定时间、情景和条件,对代表总体的行为样本进行观察,才能把他们的结论推论到这个总体中。时间、情境和条件的抽样,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抽样的最重要方面,被试。观察结果只能推论到与实施观察的研究类似的被试、时间、情境和条件中。代表性样本的关键特征是,他们与所在总体中的被试相似,在时间、情境和条件等方面也具有相似性。
举例:学年初对课堂行为的观察结果并不能用来等同于学年末课堂的典型行为。
1.时间取样策略
根据事先确定的维度有选择地在某些时间段内进行观察和记录,关注行为是否发生以及发生的频率、次数。
前提:目标行为发生的频率
例:如何用时间抽样来观察儿童的课堂行为。
方案一:研究者每天观察儿童两个小时,并把观察限定在一天的某个特定时间(如早上),他们的结果将不能被推论到其余的在校时间。
方案二:系统的安排观察时段。每隔两个小时开始一次历时30分钟的观察,一天共进行4次观察,第一个观察时段从早上9点开始,以此类推。或,在教学日内每隔半个小时安排历时10分钟的观察。
方案三:随机时间取样。在整个教学日内随机分配4次历时30分钟的观察(或12次历时10分钟的观察)
思考:时间取样策略有何优势与不足?
2.事件取样策略
观察时关注的是行为事件本身,重在了解行为的过程和内容所具有的特征。
例:儿童争吵行为的观察
思考:事件取样策略与时间取样策略相比,有何优势与不足?
3.情境取样策略
观察目标行为在若干不同情境下的表现
有助于提高观察的外部效度
例:大学生饮酒行为的观察:对提供啤酒的不同场合进行行为抽样:??
考察不同种族人在目光接触上的差异。
情境抽样:大学生自助餐厅、商业区快餐出口、医院和机场休息室以及饭店观察成对个体间的目光接触。
通过情境抽样,研究者可以调查到不同年龄、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不同性别和种族的人。这种目光接触文化差异的研究结果具有很高的外部效度,比那些只对某一特定情境中某些特定类型的被试进行观察所得到的结果要好得多。
思考:情境取样策略与时间取样策略相比,有何优势与不足?
4.个案研究策略
通常用于临床,用以帮助人们构建假设和观点以进行深入研究。
例:Paul Broca 关于“Tan”的个案观察
个案法的效度局限
三 观察法的记录
1.行为核查表
行为核查表是研究者用来核查某种行为是否发生或出现的一种简表。
步骤:确定观察内容---明确目标行为---组织目标行为-----制定观察项目
举例:幼儿数学预备技能核查表
儿童姓名: 观察日期: | |
任务 | 能 否 第一次出现时间 |
1 能否根据名称指出相应的图形 园 正方形 2 能否从1数到10 3 能否给下列图形命名 园 正方形 4 能否举例说明下述关系概念 大于 小于 5 能否进行逐个匹配 两个物体 三个物体 6 能否在指导下理解下述概念 最先 中间 7 能否举例说明 多于 少于 | |
2.观察代码系统
观察代码系统是研究者将行为或事件分为有意义的、可观察和处理的细小类别,将大的行为单位分成小的行为单位,并为观察、记录和随后分析处理的方便而制定出的一整套符号系统。第一步是将观察范畴设计成为可进行观察的具体项目,也就是给研究问题下操作定义;第二步是选取或设计代码符号进行标定。数字型代码系统、符号型代码系统
举例:
师生课堂交往行为的数字型观察代码系统
Ⅰ 教师行为 1. 表扬或鼓励学生 2. 接受或运用学生的观点 3. 提问 4. 讲述 5. 指导 6. 批评学生,维护权威 Ⅱ 学生行为 7. 学生回答教师提问 8. 学生主动提问 Ⅲ 其他情况 9. 沉默或混乱 | (通过此代码系统的记录分析,可以了解到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的此消彼长关系。教师的接纳、鼓励行为多,学生主动提问也多;教师批评、指导行为多,学生被动回答或沉默也多。) |
四 观察法的评价
1.优点
第一,可以在现象或行为发生的当时进行现场观察、记录,以收集研究资料。
第二,能够得到不能直接报告或报告可能失实的材料。
第三,在研究对象不配合的情况下,收集资料。
第四,采用特殊设计,观察者的隐蔽性可使其在最自然的状态下观察被试行为与活动。
第五,避免自陈方式的偏差。
2.局限性
第一,观察资料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观察者本人的能力、水平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第二,许多目标行为难以预知。
第三,观察活动可能影响被观察者的正常行为。
第四,花费大,设计要求高,信效度难以保证。
观察法-拓展练习
请先阅读一个观察研究的描述,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研究方法课上的同学做了一项观察研究,调查学生学习时集中注意的能力是否受学习地点的影响。具体而言,他们对大学校园里两个场所(图书馆和学生会的一个休息室)的学生进行了观察。他们装作在图书馆或休息室学习以便观察那里的学生。他们只观察每一场所中,单独坐着的同学,他们面前的学习材料是(如课本或手册)是打开的。观察者以5分钟为单位,记录这期间学生总的学习时间(这种学习表现为查资料或写东西)。观察者确保在观察期间对每位学生只做一次记录。观察者的预期是,在图书馆学习的学生比在学生会休息室学习中的学生更集中注意力。
在同一天(周一)晚上的9点到11点,5名学生观察者对60个在图书馆的学生和50个在休息室的学生进行了观察。他们发现在5分钟内,图书馆内学生的平均学习时间为4.4分钟,学生会休息室内的学生平均学习的时间是4.5分钟。他们对结果感到惊讶:第一,在5分钟的
时间内学生们几乎90%的时间都在学习;第二,与预测相反,两个场所的学习时间居然没有差异。
1.指出学生在研究中使用了哪种类型的观察方法,并解释你是根据哪些特征来做出这一判断的。
2.你认为学生对“注意力”这一变量的操作定义怎么样,它在多大程度上“捕获”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对变量的操作定义怎样促成了这两种研究结果:即学生在两个场所的学习时间都很高而且两者间缺少差异?你会提出什么建议以改进“注意力”的操作定义?
3.为什么时间抽样计划在这类研究中特别重要?为了提高外部效度,应当如何改进研究中使用的时间抽样计划?
4.假设学生在图书馆比在学生会休息室能更好的集中注意力,思考一下:学习材料的不同是否会导致两个场所学生的“注意力”之间没有差异。
参考答案:
1.这一研究中学生们使用了自然观察法。他们没有干预观察的情境,研究也是在自然环境中(图书馆和学生会休息室)进行的。
2.学生们选择使用5分钟的观察时间,这可能限制了他们测量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性。5分钟的观察时间(特别是如果观察者对5分钟的时距开始计时时,学生正在查材料或写字)可能太短而不能“显示”注意的转移。如果这样不能显示显示出注意的转移,那么两个场所间就不可能观察到注意的差异。改进操作定义的一种可能的方法是,把观察的时距延长到20或30分钟。
教育观察法的基本步骤3.学生们集中注意的能力可能因不同日期和一天中不同时间段而不同。学生们选择在周一晚9到11点观察,是因为他们认为应该在学生的“黄金”学习时间观察。时间抽样设计可以通过在一天不同的时间、一周中不同日期并跨越学期的各周做观察而得到改进,以提高外部效度。
4.如果我们假定图书馆的学生比学生会休息室的学生更能集中注意力,那么我们需要到某种方法解释为什么在这一研究中两种场所的学习时间相同。一种可能是两个场所的学生们选择了不同的学习材料。如果学生会休息室的学生在学习“较容易的”材料,那么他们就会
像图书馆里学习较难材料的学生一样集中注意力。自然观察法的非干预特征。
5.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