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移情训练法
移情又叫感情移人,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性情绪情感,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个体对他人情感体验的理解和分享,也就是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理解和体验他人的情感。
移情可以使学前儿童产生某种情感共鸣,从而成为推动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的内在动因。移情还可以使儿童摆脱“自我中心”,学会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位置思考问题,逐渐形成助人、利他、同情心等亲社会行为,体验由此而带来的友爱与快乐的情绪。
移情训练法是学前儿童社会领域的一种比较特殊的教育方法,主要涉及社会认知和社会情感两个方面。
它是通过讲故事、续编故事、情景表演、生活情境体验、主题游戏等形式,训练儿童去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绪情感,以使儿童在日后的生活中对他人类似的情绪情感能主动、自然、习惯性地理解和分享,并与之产生共鸣。
运用此方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所提供的需要儿童情感移人的情境或情节,必须是儿童所熟悉的或能够理解的,还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第二,移情训练要充分调动儿童已有的经验和体验,通过让儿童角互换来学习换位思考问题,设身处地地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尝试理解他人的所思所想,以唤起儿童对情境、情节、角等的理解与共鸣。
第三,要注重训练学前儿童的移情表现,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能仅仅停留在情感同情与共鸣上。
第四,在移情训练中,移情的对象要由人到物、由有生命的到无生命的、由近到远、由熟悉到陌生、由一般到特殊,不断扩大移情的范围.
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角扮演法是指模仿现实社会中的某种情境,让学前儿童扮演其中的社会角,使儿童表现出与该角一致的、符合角规范的社会行为。
2、角扮演法一般较多地运用于以下一些社会行为的训练:
社会技巧训练
价值澄清训练
社会冲突问题解决的训练
释放与排解情绪训练
同情心的培养训练
运用角扮演法,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应创设学前儿童熟悉、理解和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社会角活动情景,尽量让儿童扮演他们喜爱、了解的社会角。
第二,教师千万不能分配角和导演角,要给儿童提供一定的自主选择角、变化角、创造角的权利和机会。
第三,尽量以扮演正面角为主,角扮演不应“脸谱化”。
第四,教师要个别指导儿童的角扮演,特别需要给予那些个性内向、不善于或羞于扮演的儿童充分的启发和鼓励。
第五,角扮演法有相当大的团体互动作用
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途径:
一、在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中开展正规的社会性教育活动
二、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三、在幼儿园其他领域教育活动中随机渗透社会性教育
四、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与游戏活动中补充和延伸社会性教育
五、在节日文化教育活动中对儿童进行多元文化教育
六、在家—园—社区合作共育中提高儿童社会性教育的成效
4、家园合作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家访、个别交谈、家园联系园地、家园联系手册、家长开放日、家长委员会、家庭教育讲座、亲子活动、家教经验交流、教师信箱。教师还可以通过打电话、发、家教咨询、家园小报等方式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的联系。
5、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
促进学前儿童体、智、德、美、认知、情感、意志的全面发展;
促进学前儿童积极的社会化;
实现社会化的延续与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
6、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趋势
(1)从轻信和运用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自我评价;
(2)从带有极大的主观情绪的自我评价到比较客观的自我评价;
(3)从笼统不分化的自我评价到比较具体细致的自我评价;
(4)从对外部行为的具体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自我评价;
(5)从局部的自我评价到比较全面的自我评价。
7、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
以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水平为依据
首先,必须掌握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与需求,根据他们的发展进程来进行教育;
其次,需要经常观察。
以一定的社会培养目标为依据
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科的发展为依据
8、怎样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1)为儿童提供创设同伴交往的机会
(2)促进儿童良好社会行为的发展
(3)促进儿童良好社会性格的形成
(4)促进儿童社会能力和社会交际技能的发展。
9、同伴关系对幼儿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1)有助于儿童社会技巧的获得;
(2)有助于儿童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形成
(3)有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10、依恋的类型
A型:焦虑—回避型依恋(退缩)10%—15%
B型:安全依恋型 65%
C型:焦虑—矛盾性 15%—20%
D型:紊乱型 5%—10%
11、学前儿童性别概念的主要成分: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性别恒常性
12、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依据
(1)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为依据
(2)以社会现实为依据
(3)以幼儿的发展为依据
其一,以幼儿社会性发展特点为依据;
其二,以 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为依据。
1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分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社会环境与社会规范认知和多元文化。
14、张宗麟的《幼稚园的课程》是我国幼教史上最早全面深入的论述学前教育课程及其实施的著作。
15、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总目标:
(1)喜欢参加游戏和各种有益的活动,活动中快乐、自信;
(2)乐意与人交往,礼貌、大方,对人友好;(3)知道对错,能按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行动;
(4)乐于接受任务,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5)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家乡、爱祖国。
16、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
(2)针对性原则
(3)活动性原则
(4)全体性原则
(5)整体性原则
17、自我的结构:形式上:知(自我意识)、情(自我情感体验)、意(自我调控);内容上:物质自我(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精神自我)
18、幼儿教师的专业准备
(1)树立正确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观;
(2)掌握相关的知识、教育原理、教育规律与教育策略;
教育观察法的基本步骤(3)提升自身的品格、社会能力与教育能力。
语言教育
1、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意义
(1)促进学前儿童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2)促进学前儿童语言和行为的社会化进程;
(3)促进学前儿童学习和运用语言兴趣的提高;
(4)为学前儿童今后学习书面语言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特点
(1)语言学习是儿童主动建构的过程
(2)语言学习是儿童语言个性化的过程
(3)语言学习是儿童语言综合性的过程
(4)语言学习是儿童语言循序渐进、逐步累积的的过程
3、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内容
(1)专门的语言教育:说话、谈话、讲述、早期阅读、欣赏文学作品
(2)渗透的语言教育:日常生活(行为规则)、人际交往(礼貌用语)、游戏(随意交谈)、学习其他符号、其他活动
4、语言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
(1)注意儿童获得经验的原则
(2)教师与儿童相互作用的原则
(3)活动内容与活动方式相适应的原则
(4)不同发展领域活动因素相互渗透的原则
(5)面向全体儿童,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
6、幼儿诗歌与儿歌的异同
不同点:儿歌的内容浅显,主题单一;结构简单,易唱易记;节奏明快,音韵和谐。幼儿诗可以抒发纯真的幼儿情感;创造优美的幼儿想象意境;运用凝练的语言和明快的节奏
相同点:讲究押韵,注重语言上的音乐感和情绪上的节奏感。
7、讲述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结构
(1)引导幼儿感知理解对象
·依据讲述类型的特点,感知理解讲述对象
·依据凭借物的特点,感知理解讲述对象
·依据具体活动要求的特点,感知理解讲述对象
(2)运用已有经验自由讲述
(3)引进并学习新的讲述经验
·讲述的思路、全面性、基本方式
8、听说游戏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结构
(1)创设游戏情境,引发幼儿兴趣
·用物品创设游戏情境
·用动作创设游戏情境
·用语言创设游戏情境
(2)交代游戏规则,明确游戏玩法
·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讲解
·讲清楚游戏的规则要点和开展顺序
·用较慢的语速讲解和示范
(3)教师引导儿童游戏
(4)儿童自主游戏
9、早期阅读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结构
(1)阅读前准备性活动
(2)儿童的自由阅读
(3)师生共同阅读
·师生一起阅读,了解和理解图书大致内容
·围绕重点阅读 ·归纳图书内容
(4)儿童讲述阅读的主要内容
·基本上将图书的主要内容讲述出来即可
·讲述时注意儿童的个别差异
5、谈话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结构
(1)创设谈话情景,引出谈话话题
1>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谈话氛围
2>创设生动有趣的谈话情景
(2)围绕话题,运用已有的经验自由交谈
1>给儿童充分自由讲述内心的真实感受
2>注意自由交谈的个别差异
(3)围绕中心话题,拓展交谈内容
1>中心话题拓展是逐步进行的
2>正确的看待谈话技能、态度和规则的学习
(4)教师隐形示范新的谈话范例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1、教育研究的基本特征:客观性、系统性、可靠性、创造性、科学性、人文性
2、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确定问题、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撰写报告
3、教育研究的意义
(1)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2)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为教育决策科学化提供依据
(4)提高教师队伍
4、教育研究的任务
(1)总结教育的历史经验
(2)研究教育的状况
(3)预测教育的发展趋势
(4)开展教育改革的实验
(5)进行国内外教育的比较
5、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
自愿的原则、匿名的原则、保密的原则、无害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创造性原则、验证性原则
6、选择课题的意义
选择课题是教育研究活动的开端。选题恰当与否,对能否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课题一旦选定,整个研究的目的、意义、对象、范围、方法以及研究可能的成果和成果的价值
等,在某种程度上也就决定了。大量研究表明,课题选的好,研究往往事半功倍,能迅速取得成果。反之,课题选的不好,研究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半途而废,选题不当是导致研究失败的最常见原因。
7、选择课题的标准
价值原则、创新原则、可行原则
8、课题计划或方案包括的十项内容
(1)课题名称
(2)课题提出的缘由及其意义
(3)课题的具体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4)主要研究人员及其分工
(5)研究对象及选择方法
(6)研究方法及实施要点
(7)研究资料的处理方法
(8)预期研究成果
(9)研究进程及安排
(10) 参考文献及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9、什么是假设?(假设特点是:科学性、假定性)
假设又称假说,是研究者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所研究的问题预先赋予的某种答案,是对研究结果的预测,是对课题涉及的主要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设想。
10、什么是研究变量?是指研究者感兴趣的,所要研究与测量的,随条件和情景变化而变化的因素。通俗的说,变量就是会变化的,有差异的因素。
11、抽样的基本原理:抽样就是从一个总体中抽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个体作为样本,然后
用这样一样本的结果去推断总体。抽样是以概率论为理论基础。抽样的作用是为了合理的减少研究对象,既可以节约人力,物力、时间,又可使研究力量相对集中,使研究工作深入、细致,从而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