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学反思
24、《延安,我把你寻》教学反思
  《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1.理解诗中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我明白太放不开你的爱是什么歌
1.在教学中我首先破题目明背景。为了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有必要让学生明确当时的时代背景。于是,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作者追寻延安的什么?(2)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在理解每节诗的意思时,我扣住“追寻”二字来理解。 其次,在教学中让学生仿照第一节的写法,自己也做一回诗人来写诗。诗的第一节是这样的: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夕日的春光;像茁壮成长的小树,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在于培养学
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使课堂教学掀起了小高潮。
2.诗的第一、二小节,是理解的难点,因为诗中的比喻的本体没有显现,大多数学生不知道把什么比作燕子追寻春光,我告诉学生结合题目来理解。在学生知道后,再让学生体会“我”追寻延安的心情是急切的。文中的“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的含义直接让学生结合《英才教程》来理解。但效果不好。学得较轻松的是二、三小节。第五、六小节也是结合《英才》让学生来理解。花了两节课的时间才把课文学完。不过,在课堂上给学生读的时间较多,大部分学生在学完课文后,能把课文背诵下来。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教学中,教师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三、不足之处
由于课前,我没有重视检查学生收集资料,有些学生没有去收集资料,教师在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时,有些学生不明白,提出了很多问题。因此,这一环节用去了很多时间,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由于时间不够,就有些仓促。从本课教学中,我感受到,有些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课文,课前收集资料,对课堂上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有关延安的内容。简介背景,揭示课题。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接着理解诗句,突破难点。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句内容。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感悟这首诗所抒发的追寻延安的迫切心情。再在学生理解了诗的内容、感悟到全诗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采用指读、组内互读、班内朗读比赛等形式,在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受到感染。最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反思
    《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课主要表达特点。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意义和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重点。选编这首诗,一是引导学生接受延安精神的陶冶;二是感性认识新体诗,接受语言美的熏陶。
一、 教学效果
    依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教学流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简介背景,激发兴趣。
本文具有很强的时代性,距离孩子们的生活比较遥远。所以,可提前让学生查阅相关的背景,为准确理解文本作好铺垫。上课一开始便设计了交流的环节,由于学生手头资料丰富,因此交流得很激烈也很全面,既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也为理解文本奠定了情感
基础。然后播放录音,为很好地培养学生语感做好准备。最后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初步定准情感基调。
2、 自读自悟,感受内容。
课件出示自学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想一想:作者在诗中多次提到“追寻”,在追寻什么?在旁白处作批注,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学生快速走近文本,从字里行间去寻有用的信息,并及时标画作出批注。老师巡视中及时发现思维的动向,准确地给予表扬,竖大拇指。不到位或有错误的及时引导抓住句子再次进行思考写出批注。在充分的自学基础上创设小组交流的氛围,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对文本的感受。
3、 品词析句,升华主题。
首先出示几组不易理解的词语:“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让学生展开讨论,一定要结合查阅的资料,准确把握背后含着的意思,为准确理解文本作好铺垫。然后在聚焦几组句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为什么“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借助课文延安窑洞、延河的插图等,同时,通过
课件将延安的风貌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引出延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
4、 拓展积累,丰富语感。
听着老一辈们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小练笔之后知道背诵诗歌,有感情地吟诵诗歌,进一步丰富语言材料,培养语感。
二、成功之处
虽然年代感很强,但是通过查阅资料理解得很到位,吟诵得也是有滋有味。
三、 不足之处
独立阅读的特点不明显,教师还是引导太多,学生有时放不开。
四、 教改措施
如果再教这篇课文,我会把所有的时间放给学生,真正让学生自读自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