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十周年湖北美术展览会
国庆十周年湖北美术展览会
1959年10月1日,“庆祝建国十周年湖北省美术展览会”开幕,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湖北第二届美展。展览规模很大,450位作者,600件展品,因此分为两个部分展出:一个在中苏友好宫(后为武汉展览馆),一个在武汉市文化俱乐部。
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武汉市委第一书记宋侃夫为美展写了贺词,可见省市委对美术工作的高度重视。
美展距今已63年了,作者之一张明建的祖父、著名美术家张肇铭(中国美协武汉
分会首任主席)传下来一本展册,记载了全部参展作者和作品目录,选印了19幅参展作品,折射了当年美术事业的发展状态,仍可感受到浓烈的时代气息。
突出“主题创作”和“众美术”
展览“前言”介绍了展览背景,从党的“百花齐放”文艺方针促进了艺术繁荣,到美术工作坚持“普及第一,生根第一”“为工人服务,为生产服务”的发展方向,以及专业美术队伍由二十多人发展到五百多人的成长壮大,实际反映了建国十年来的湖北美术成就。
画展的“主题创作”占了绝大部分,表现形式几乎包含了所有画种,专业作品中有国画、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版画、年画、宣传画、
连环画、漫画、封面设计、实用美术、
舞台美术设计、剪纸、雕塑等。其中,用传统的国画技法来创作,山水画容易表现现实
◇ 张明建  李瑞洪
“庆祝建国十周年湖北美术展览会”
封面
生活,因此山水画作品稍多一点,有张肇铭的大幅《丹江工地》,周韶华、徐松安的《就地取材》,王霞宙、徐松安的《屈原故里》,吕圣逸的《川江行舟》,黄松涛的《山水》等。花鸟作品不过十几幅,静物更少。花鸟作品都是几位老画家所作,张肇铭、王霞宙、张振铎、闻钧天、邓少峰、赵合俦、端木梦锡等。
展册选印了参展的19幅作品,其中有三幅工人作品,一幅表现武钢高炉的国画《苦战七月流铁水》,场面宏大;另两幅是水彩和漫画。表现武钢建设的作品,还有毕业于中央美院的李武英的油画《和炼钢工人》、刘依闻的油画《老工人在俱乐部里》、张善平的水粉画《根治黄孝河》。此外,还有武石反映长江大桥建设的套木刻《最后一根钢梁》、蓝玉田的木刻《月夜送肥》、陈天然的套木刻《出工》。花鸟作品选了“湖北三老”的三幅作品:张肇铭的《牡丹》、王霞宙的《紫藤》、张振铎
的《鱼鹰》。
画展“目录”将123幅众作品排在最前面,作品内容全部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和工农业生产。当时对众美术非常重视,建起了庞大的业余创作队伍,是建国十年一个很大的成绩。对照1958年11月湖北第一届美展目录,众作品排在最后为第十二部分,作品也只有7幅。
1957年成立的中国美协武汉分会(即湖北美协),下设只有两个部门,一个展览部,一个就是工部,专业画家都有到基层辅导业余作者的任务。张肇铭的日记记载:“一次到武钢作辅导,和武钢的美术爱好者坐下来交谈,发现那里的美术爱好者很多连画展都没看过,好多也没看过电影,觉得无从谈起。便建议先组织他们看一次画展。看过以后再谈一次。”当初的众美术,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始的。
“新国画运动”吹来春风
“前言”中说,“十年来,我省美术事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解放初期,很长时间学校里没有国画教学,更不会安排花鸟画教学。有一种观点认为,花鸟画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不提倡,因此爱好者也只能私下学几笔。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代会期间,举办了全国美术展览会,国画作品只有39件,作者27人不到参展301人的十分之一。展览的作品,重点表现对新中国诞生的欣喜之情,而用什么样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显然不在困惑之中。
建国初期,对于国画的讨论一度非常激烈,“新国画运动”提倡内容新,表现工农生活,表现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形式新,摒弃旧中国文人画的怀旧颓废气息,重构了国画的新样式。
1954
年,著名画家李可染、
张仃、罗铭到江南写生,历时三个
月,后在北京北海公园举办了水墨
写生三人展,一时引起轰动,影响
波及全国。留洋归国的吴冠中,称
“这个规模不大的画展却是中国山
水画发展中的里程碑”。原来认
为只能给有闲阶级玩赏的封建艺目录中众作品排在前面
术——国画,开始变为服务人民大众的一种艺术。
1951年,主席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1956年4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由此“百花齐放”成为党的文艺方针,大大激发了美术工作者的创作热情。
国画能画了,有用了。受过传统教育的画家,开始用熟悉的技法表现现实题材。1954年,汤文选的《婆媳上冬学》影响很大,作品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表现作者的艺
术想象,非常成功。1955年参加第二届全国美展,获一等奖。原作由中国美术馆收藏,后选编入《世界美术全集》。195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首次发行美术邮资信封,共29枚,以《婆媳上冬学》为图案编为第一号,是中国首枚美术邮资信封。1954年,汤文选还有一幅《喂鸡》也为中国美术馆收藏。这是对传统中国画技法的肯定和鼓励。
唐小禾创作了《送饭到工地》,当时他还是中南美专附中的学生,学国画,在丹江工地写生后创作了这幅作品。改革开放后,他担任了湖北美院院长和湖北美协主席。后来与我交流时,谈到这一件事,很有意思的。
1953年到1958年,中原大学文艺学院、广州艺专、广西艺专合并成立了中南美术专科学校。中南美专在武汉的时期,是武汉美术教育走向专业化、正规化的时期,学校恢复了中国画教学,也成为武汉美术实力最强的时期。1956年后,著名画家关山月、黎雄才和张肇铭等,也几次结伴到华东地区写生。
1956年9月,武汉国画界为了表达对“百花齐放”方针的拥护,集体创作了巨幅彩墨画《百花齐放图》。由新中国文艺界领军人郭沫若题写“百花齐放  武汉国画家廿六人合作于中南美术专科学校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一日”。这幅以传统花鸟画为表现形式的巨幅国画,产生的背景和对以后的影响,决定了它已不能单纯用国画的标准来评价。禁锢多年的花鸟画被放开,创作愿望和政治形势得到统一,艺术家心情是舒畅的,创作激情得到充分释放。这幅作品在1958年湖北省第一届美展展出,获得特别奖。
在湖北,美术工作者在用传统艺术为社会主义服务方面做了很大努力,颇有成就。现在看来,艺术价值不太高的年画和工艺美术最先得到重视,有些国画花卉印刷
品,在彩构图上都很接近年画。工艺美术
毕业十周年
因实际应用的需要,也得到重视,张肇铭就
和工艺美术家张朗一起,多次到荆州、天
门等地帮助设计折扇和磨漆画制作。这些工
作,在他1957年担任美协主席后也没中断。
著名美术理论家阮璞的一段回忆很有《牡丹》 张肇铭作《鹭鸶》 张振铎作
意思。他参加过长江大桥的美术设计讨论,对于大桥栏杆采用传统题材表现提过反对意见,担心不协调,但完成后感觉整体效果不错。著名画家陈少平参加了设计,他也撰文说,大桥工程处1957年3月召集大桥美化工作会议,栏杆浮雕以武汉美协为核心,组织了武汉艺术师范学院、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歌舞剧院、话剧院等单位参加。
那时美协刚成立,这或许是美协成立后的第一个任务。美协主席张肇铭曾为大桥栏杆图案的设计,画了140多幅寓意吉祥的传统题材作品供参考。参加栏杆浮雕设计的有十多人,选中的作品有41幅。美展目录的“实用美术部分”排在第一的,是当年设计者胡秀云的“大桥栏杆设计”。长江大桥栏杆装饰图案,是传统图案在现代建筑上应用的经典,是集体创作的精品。
1991年,湖北省美术馆为建党70周年举办的美术展中,展出了著名画家刘依闻1958年创作的油画作品《长江大桥》。那时表现长江大桥的作品不少,但这幅首次露面的作品很有意思,它在如今新黄鹤楼
所在处画了一座三层黄鹤楼,而此黄鹤楼1985年才重修建成。或许是因为“无中生有”,让这幅画一直没有露面。但我听祖父说过,在1959年前,武汉市政府就修建黄鹤楼组织过多次讨论,参加讨论的人很多,包括一些美术工作者。新黄鹤楼的选址可能那时就确定了。刘依闻先生肯定参加过最初的讨论,才留下了这幅有“前瞻性”的作品。黄鹤楼重建完成后,他又创作了一幅构图与此相近的作品。
湖北美术十年成就斐然
这次美术展览会之后,《美术》杂志和两本大型画册,选用了湖北美术家的作品,正好可作为对湖北十年美术创作情况的补充。
1960年1月号《美术》,选登了湖北美术家的6幅作品,有国画、油画、版画和周韶华撰写的述评,共四个版面。作品有张肇铭的国画《枇杷》,张善平、周韶华、徐松安的山水画《就地取材》,王霞宙的国画《紫藤》,杨立光的油画《工人肖像》,刘依闻的油画《少女肖像》,刘述杰的套木刻《送喜报》。选登的作品,以山水、花卉、
人物肖像这些基本的艺术形式为主,说明文艺创作环境相对宽松。
张肇铭的《枇杷》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大型画集《十年中国绘画选集》,王霞宙
的《紫藤》选自湖北第二届美展。杨立光和
刘依闻的油画选用了他们擅长的肖像,刘依闻毕业于国立艺专油画专业,杨立光毕业于
刘依闻1958年创作的油画《长江大桥》
武昌艺专。刘述杰的《送喜报》要算主题创作了,他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张善平、周韶华都是南下干部,毕业于中原大学文艺学院,当时分别任美协展览部、工部主任。徐松安担任着美协创作员。
1961年5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大型画集《十年中国绘画选集》,画集名为陈毅所题。画集庆祝建国十周年,特从十年绘画作品中选辑一批优秀作品献礼,共有96幅作品,包括国画、年画、连环画、版画、油画、水彩画、素描七个画种。主题创作作品占了一大半,反映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作品有70幅以上。传统题材的作品不太多,花卉作品有齐白石的《祖国万岁》《百花与鸽子》、何香凝的《红梅花》、潘天寿的《荷花》、于非闇的《牡丹和鸽子》、张肇铭的《枇杷》、王霞宙的《卷丹》和一幅陈半丁等多人合作的《松柏长春》。
看《十年中国绘画选集》目录很有意思,中国画作品达50幅,占比超过52%,中国画不再是小画种了。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关山月等大家都名列目录。油画作品有17幅,版画作品有16幅,年画作品有6幅。介绍画种时,将国画和年画排在前面,显然在强调民族性。
画集中湖北画家的作品有5幅:张肇铭的国画《枇杷》,王霞宙的国画《卷丹》,武石的套木刻《最后一根钢梁》,恽祈苍的油画《洪湖黎明》,恽祈苍、刘政德合作的年画《唱支山歌送代表》。
武石1957年创作的套木刻版画,捕捉到“最后一根钢梁”,表现武汉建设万里长江第一桥的伟大壮举,
成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术经典,载入美术史册。恽祈苍、刘政德合作《唱支山歌送代表》时,还是中南文艺学院的学生,恽祈苍学油画,刘政德学雕塑。几年前,和年近九旬的刘政德谈及这幅画的创作,他说那时学校还没有开设国画课,在教授透视课的张肇铭的指导下,山和树采用了国画的表现手法,题款都是张老师代写。恽祈苍的《洪湖黎明》创作于1956年,表现贺龙在洪湖开展革命斗争的历史事件,选定黎明时分那一刻,画面开阔,意境深远,蕴含胜利曙光在前;其人物塑造、场景气氛、构图铺排、彩处理等,概括表达了特定的历史场景,是思想内涵与艺术手法结合得很好的历史题材名作。
从上述画展、刊物、画册管中窥豹,回看湖北省十年的美术创作,多少能了解那一时期的美术生态,能看到宣传什么、鼓励什么,包括表现手法。1960年1月号《美术》选登的湖北主题创作仅有一幅,同时《十年中国绘画选集》选登的10幅花鸟作品湖北占了两幅,这多少透露了湖北美术创作相对宽松的氛围,反映了湖北画家对传统的一份坚持,也能感受湖北花鸟画曾经的强势。
建国十年来,湖北美术事业经1953年院系调整,进行了美术教育正规化建设。1957年成立中国美术家协会武汉分会(湖北美协),完成美术体制的构建,专业美术队伍壮大,众业余美术活动成绩显著。实用美术、工艺美术亦留下经典,成绩瞩目。正如1960年1月号《美术》周韶华文中所说:这个展览“是建国第一个十年的代表作,标志着我省美术事业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取得的光辉成就和发展,也可以看做是光辉的第二个十年的序曲”。
张明建,武钢计控公司退休技师,著名美术家张肇铭长孙;李瑞洪,原江汉大学美术馆馆长、汤湖美术馆副馆长,美术评论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