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
课内文言文梳理
专题15记承天寺夜游(1)
【考试分析】
年度 | 地点 | 考试形式 | 分值 |
2020 | 内蒙古鄂尔多斯 | 对比阅读 | 10 |
2020 | 山东聊城 | 对比阅读 | 12 |
2020 | 云南全省 | 对比阅读 | 12 |
2021 | 甘肃省7市 | 对比阅读 | 13 |
2021 | 湖南郴州 | 对比阅读 | 12 |
2021 | 江苏省泰州 | 单项选择 | 3 |
2021 | 浙江宁波 | 对比阅读 | 17 |
【原文呈现】
元丰六年②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念③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④。怀民亦未寝,相与⑤步于中庭⑥。庭下如积水空明⑦,水中藻、荇⑧交横,盖⑨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⑩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⑪。
【教材注释】
①选自《苏轼文集》。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②[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xū)年号(1027-1085)。
③[念]考虑。
④[张怀民]作者的朋友,不旮也贬官在黄州。
⑤[相与]共同,一起。
⑥[中庭]院子里。
⑦[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⑧[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
⑨[盖]大概是。
⑩[但]只是。
⑪[盖]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诵读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
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作家作品】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记”即记述;“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点明游的地点;“夜”点明时间。题目点明文章的写作内容,简洁明了,概括性强。
【文本主旨】
这篇游记通过对作者与张怀民承天寺夜游所见月下美景的描绘,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写作手法】
侧面描写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
①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见月之明;
②“水中藻、荇交横”可以推见月光之清。月光透过竹柏枝叶,投影到地上,才会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
情景交融
文章虽然以写景为主,但景中有情。
①如作者见“月入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寻”等无不显露出作者那微妙变化的思想感情。
③结尾更是点睛之笔。境由心生,景因人异,正是审美的普遍心理。
④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思考探究】
1.(课后题)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 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所以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无一字写月,却处处写月,被世人称为写月的传神之笔。
①比喻修辞。把皎洁的月光比作清澈的池水,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比作水草,生动逼真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明亮,营造出一个空明澄澈、清幽宁静的妙境界。
②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积水空明”正面写出月光的澄澈透明,“藻、荇交横”写出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侧面烘托月光的澄澈,二者结合营造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③动静结合。“积水空明”写出月光澄澈透明的静谧之美,“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雅趣。
3.“月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
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4.《记承天寺夜游》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请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从文中“遂至承天寺”可看出他去“寻张怀民”的不假思索。而“怀民亦未寝”则显示出两个人“心有灵犀”。两个人的关系甚笃,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5.作者虽贬谪黄州,成为担任闲职的“闲人”,但并未因此而消沉,依旧保持着旷达的胸襟。文中充分表达了这种“闲人”的“闲情”。作者是怎样流露出这种情感的?
文中开头写诱人的月穿窗人户,勾起了作者赏月的情趣,“欣然”二字,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喜悦和闲适的心境。接下来的景物描写把人带入空明澄澈、亦真亦幻、爽心悦目的境界,作者陶醉其中,愉悦之情溢于笔端。文章寓情于叙,融情于景,处处都能感受到作者乐在其中的闲情。
【思维导图】
叙事:月夜赏景--贬居寂寞
《记承天寺夜游》 描写:庭下月景--月光空明 悲凉苦闷,豁达乐观
抒情:抒发感慨--愉悦、苦闷
【知识梳理】
古今异义
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但 古义:只(是)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闲人 古义:悠闲自在的人今义:无所事事的人
⒉月入户 户 古义:门 今义:窗子
一词多义
1.横
水中藻荇交(横)/(交叉、纵横)
(横)无际涯/(广阔)
2.空
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旷的)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天空)
而或长烟一(空)/(消散)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空旷的)
3.起
欣然(起)行/(动身,出发)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跳起,站起)
【中考速递】
(2021年甘肃省7市中考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龙井①题名记
秦观
2022年中考是哪一天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②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③,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④,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
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注释】①龙井:在今浙江杭州市西风篁岭上,原指山泉。②辨才:法号元静,和下文的参寥,也是苏轼的朋友。③篮舆:竹轿。④霁:雨过天晴。
16. 解释下列加点词。
(1)念无与为乐者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比出郭
(4)以不时至,去矣
17.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念无与为乐者 曩者霸上、棘门军(《周亚夫军细柳》)
B. 相与步于中庭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C. 以书邀余入山 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