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对外贸易问题的阐释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
一、中国对外贸易现状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受到当时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以及国内实行计划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一直很缓慢。直到 1978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发展对外贸易逐渐成为中国增强综合国力、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进程加快,中国对外贸易的活力进一步增强。
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4.16万亿美元,增长7.6%,一举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也是首个货物贸易总额超过4万亿美元的国家,创造了世界贸易发展史的奇迹。
其中,出口2.21万亿美元,增长7.9%,占全球比重为11.8%,比2012年提高0.7个百分点,连续五年居全球首位;进口1.95万亿美元,增长7.3%,占全球比重为10.3%,比上年提高0.5
个百分点,连续五年居全球第二;贸易顺差2597.5亿美元,占GDP比重为2.8%,仍然处于合理区间。
在贸易结构方面,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9.2%,占我国外贸总值52.8%,加工贸易进出口仅增长0.8%,占比32.6%,比重继续回落。而在加工贸易内部,我国进料加工进出口值占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87%。表明随着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的逐步推进,我国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配置中正在由前期加工装备为主的低附加值环节向研发设计、创立品牌等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延伸,逐步实现从委托来料加工为主向自营进料加工为主运作方式的转变。
尽管中国对外贸易呈现欣欣向荣的态势,但不可忽视的是在这些繁荣的背后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中国出口的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效益低,尤其在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未提高的前提下,过度依赖数量的扩张将会带来更多的国际贸易摩擦和外部不确定性。根据WTO统计,2008年我国遭遇反倾销调查73起,反补贴调查10起,分别占全球案件总数的35%和71%。中国已连续14年成为遭遇反倾销最多的成员,连续5年成为遭遇反补贴最多的成员。此外,与我国发生贸易摩擦的国别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以美国和印度最为
显著,涉及行业已从传统的化工、钢铁、原材料行业向整个产业链和高科技产品蔓延,导致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产品屡遭限制。目前,我国钢铁、鞋类、玩具、铝制品、轮胎、纺织品等行业属于被影响的“重灾区”。中国服装行业现状
那么为什么中国的对外贸易会出现以上的繁荣与问题并存的现状呢?而中国出现这样贸易结构的原因又有什么合理性呢?本文将主要从比较优势理论的方面来解释这些问题。
二、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首先由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该理论建立在严格的理论前提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两种要素;国家之间存在某种特征差异;各国的比较利益的静态不变的,不存在规模经济;自由贸易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进行的,以物物交换为形式;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两国间则不能
流动;不存在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
比较优势理论揭示了国际贸易所具有的互利性和国际分工的必要性。它证明各国通过出口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进口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就可能实现贸易的互利。自其创立的一百多年来,它一直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是国际贸易理论政策的基础。是重要的、至今仍然没有受到挑战的经济学原理。
之后,赫克歇尔—俄林更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用生产要素的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俄林认为,各国所生产的同一产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发生的直接原因,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因此国际贸易中应遵循的原则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应该出口密集的使用本国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的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声场要素的产品。要素禀赋论解决了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中单一要素问题。
二战以后,经济学家们从动态的角度对古典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发展和完善,比较优势理论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动态比较成本理论、技术差距论、内生比较优势理论。
三、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问题的解释
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在各行各业的表现其实是非常复杂的,但总体来说不外乎几个方面:贸易商品结构上,有形商品(货物)贸易发展迅速,无形商品(服务和技术)贸易发展滞后;出口商品结构上,中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比重偏低。
为了简化分析,这里主要选取中国的服装行业和日本的电子产业,假设中国服装行业和电子产业劳动生产率都低于日本,即日本在服装和电子产业上都存在绝对优势,但日本的电子业比较于服装业优势更大,所以日本在电子业上具有比较优势,而中国尽管在服装业和电子业上相对于日本都处于绝对劣势,但服装业比较于电子业的劣势相对较小,所以中国在服装业上具有比较优势。这两国在进行互相贸易的时候,通常会出口各自的比较优势生产活动,即日本会出口电子产品,中国会出口服装产品。
这就是比较优势理论所说的“比较优势是贸易类型的决定着和贸易收益的源泉”。
因此,中国出口的产品多为有形商品和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在这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在服务、技术和科技密集型的产业方面具有比较劣势。
四、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启示
(一)以技术进步、提高效益的质量增长型模式替代粗放型的传统出口模式
我国对外贸易传统的比较优势是建立在低价格和高数量的基础上,但这种低效益的出口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代贸易的发展速度,我们必须建立以质量为基础的高效益的比较优势来促进我国对外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实现这种转变,我们应该做到: 注重技术这一生产要素在产品中的作用。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贸易预警机制。
(二)提高农产品比较优势
1、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建设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将农业产业化,实行订单农业,提高市场效率,竟而提高农产品比较优势。
2、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
农业创新是克服土地资源有限瓶颈的必由之路,也是农业长远发展和农产品比较优势的提
高的基础。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做好引进、消化、吸收和转化工作,经一步提升我国农产品在对外贸易中的竞争力。
3、努力调整不具优势的农产品
尽管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顺差逐渐减少,但并不是所有农产品都是去比较优势。我们应深入分析各国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化的趋势,把握农产品国际竞争优势的规律,从而制定相应的农业政策,推进其长远发展。
(三)调整产品出口结构
1、发展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
由于目前我国的主要出口市场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人口已是零增长,一般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弹性降低,产品供过于求,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开发新型劳动密集型产品。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最新发展的启示,我们应该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研究与开发”的投入量增加产品中的技术含量,走自主创新与品牌相结合的战略。
2、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发展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竞争产品
中国劳动力资源优势丰富,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形式使我们的制造业一直处于替外商获得竞争优势的状态。中国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应该从引进技术的生产部门转移到自主创新的部门,加快发展国内具有高附加值的一般贸易,建设自有品牌、生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保持我国对外贸易的持久发展优势。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