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开世界之谜_也谈中国是何种国家_左宪民
中国的发展,对世界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但一个突出的问题也难住了许多政治家、实业家和思想家——“中国是何种国家?”他们认为,如果是30年前,这个问题是很好回答的。但现在,不仅容易引起混淆,而且还经常引起激辩。主要的争论是:中国仍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变成了资本主义国家?中国仍属于南方国家,还是已经成为北方国家的一部分?中国仍是反帝的领袖国家,还是已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今年1月的《参考消息》刊载墨西哥《每日报》的一篇文章,简要介绍了这些争论。
中国是何种国家?无疑已成为一个世界之谜。不仅世界关注,中国国内其实也有不少人感到困惑。回答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思想方法。只要坚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这个世界之谜并不是不可破解的。
解谜思想方法之一:正确把握事物的名实关系
界定中国到底是何种国家,首先是要正确处理名与实的关系。即,到底是以名框实,还是据实定名?
早在中国古代,就产生了名与实的范畴,并发生过关于名实关系的论辩。所指即是名称、概念与事实、实在的关系。孔子从政治上主张“正名”,想用辨正社会等级名分的方法,巩固等级制度,实际是用事实去迁就概念、名称。墨子则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题,主张取实予名,认为能否取“实”,乃是能否得其名的标志,实际是承认名称、概念是事
实的反映。庄子也说:“名者实之宾也。”此后,随着名实争论,便形成了所谓的名辩思潮。墨、名、儒、法各家都提出了自己的名实观。
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客观世界、实际情况、工作环境等等,都属于物质现象,是第一性的;而主观世界、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等等,则属于意识现象,是第二性的。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这一回答,反映到范畴、概念问题上,就是承认范畴、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或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它们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概括起来的科学成果,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达到一定阶段的标志,是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间的网上纽结。
由于范畴和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所以,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对号入座,将某种事实或事物归于一定范畴或概念之中。这种做法,有助于将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现象加以梳理,建立起一定的层级序列关系,从而有助于认清事物的本质,保持稳定,减少混乱。孔子之所以主张“正名”,其目的就在这里。人们常说“名不正则言不顺”之类的话,实际也是为了求得某种名分而使自己得到某种合法性的庇佑。
但是,如果从源头上来说,从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关系上来说,毫无疑问,名是实的反映和标识,实是名的内容和基础。名是第二性的,实是第一性的。虽然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在一些具体的人或事物上,会出现“有其名无其实”的现象,但这仅
如何解开世界之谜
——也谈中国是何种国家
■左宪民
【提要】“中国是何种国家?”已成为一个世界之谜,很多人为此展开了激烈争论。回答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正确把握事物的名实关系;正确把握事物的分类方法;正确把握事物的检验标准。只要真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中国是何种国家”的答案是非常清楚的。
【关键词】中国模式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方法
【中图分类号】D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47(2010)03-0023-04
仅是某个具体的人或事物借用了甚至窃取了已经存在的某种名分,而不是哲学意义上反映与被反映,即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由于整个世界无时无刻不处在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之中,所以事物的名实之间也会发生种种错位的现象。有的,是有了某种实,但还没有相应的名出来;有的,是实已消亡,但名还暂时存在,或实虽
消亡,但还有意保留此名,以表示历史上曾经存在;有的,某种新实出来之后,先暂时用某种相近之名称谓之,但随着该实的日益清晰,渐渐出现名不副实的现象,于是就需要及时创造新名称谓之。
弄清了名实之间这种辩证而又复杂的关系,我们便能从名实角度为“中国是何种国家”的问题理出一个思路来。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在30年前确实是确凿无疑的。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推进和深入,中国的制度体系和社会现实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主义这一基本范畴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对社会现实及相应理论的认知角度和水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30年前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已经打破,因而对“中国是何种国家”的解答便出现了复杂的情况。表现在:
第一,传统的如苏联那样的社会主义并不完全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以苏联模式为标准来衡量中国是不是社会主义,已经不可能得出准确的结论。即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中对社会主义特征的种种设想和预测,经过实践检验后,也发现有不甚准确和现实之处,以此逐条逐句衡量中国的现实,也发生了一定的困难。
第二,发展中国家本来就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同样是发展中国家,其发展水平可以有很大的差距,推行的政策也可以有很大的差别。同样是发展中国家,都在以不同的速度发生着变化,相互之间的比照和位次关系不断发生变动。其不平衡性以多种方式表现出来。如果用单一的不变的标准衡量中国,也会发生不小的困难。
第三,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种变化,超出了任何人的想像,也超出了传统理念和书本条条的范围。如果看待中国的理念、态度、角度等,还停留在5年前、10年前,甚至30年前,当然就会感到很难简单地纳进任何现成的规范、名目、框框和概念,这样,也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困惑。
怎样来处理这一新形势下的名实关系呢?当然是要“据实定名”,即根据客观存在的现实来选择和确定应有的名分。名从实出,而不是实随名走。如有现成和合适之名就用之,若无合适和准确之名就创之。由于光用传统的社会主义概念已经难以全面反映当代中国的现实,所以,我们党创造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的科学概念,以此标识和归纳我们所有的事业、道路和理论,并将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成就和根本原因,都归结为中国特社会主义。与此同时,虽然中国的经济总量有飞速增长,但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一再重申中国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将继续坚定不移地站在发展中国家一边。这种态度,科学地解决了随着时代发展和中国进步而遇到的名实矛盾。
因此,只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名实之间的关系和矛盾,讲究实际,不重虚名,“中国是何种国家”的问题就不难回答。世界上所以还有不少人对此感到困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还没有处理好名实之间的关系,其思维方式还有待于随时代发展而进行必要的调整。
解谜思想方法之二:正确把握事物的分类方法
如何回答“中国是何种国家”,还要解决一个给事物分类的思想方法问题。
范畴、概念标志着对事物认识的成果和达到的水平。获得了某种范畴和概念以后,再运用它们去认识和界定更多的新的现象和事物,就能够使认识更加深化,使世界各种自然和社会的现象更加有序。因此,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范畴、概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人们认识事物、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和阶梯。
使用范畴和概念,就意味着对事物进行分类、界定。因此,除了要从认识论的高度解决其从属和反映关系外,还要从辩证法的高度解决事物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其界定的科学性问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而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而同其他要素联系着。相互联系的事物又都有各自内在的本质,以及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认识事物,既要把握它们的联系和共性,又要把握它们的
特征和个性,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完整准确地把握世界。
那么,如何对世界进行分类呢?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统一体中对立的双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既斗争、又统一,由此决定事物的联系和发展。这就是我们熟知的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为我们深刻认识纷纭复杂的世界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武器。
在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和界定事物时,同志还使用了一分为二的概念。这是一个非常形象而重要的创造。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很容易把握事物的本质。但运用这一方法时不能简单化、绝对化。事实证明,任何事物内部,既可以一分为二,又会有合二为一;既可以有一分为二,也可能有一分为三、一分为多。为什么会有这种复杂的现象呢?并不奇怪。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揭示,在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之间,还往往存在着某种“中介”。中介是表征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间接联系的一个概念,是客观事物转化和发展的的中间环节,也是对立面双方统一的重要环节。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相互联系,互为中介。中介可以有不同的类型。有些中介是暂时的,起着过渡、联接的作用,也有些中介是长久的,甚至能吸收和融合矛盾双方,逐步成长为新的事物。
再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来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处于矛盾或反对关系的判断不能同真,其中至少有一个是假的。用公式来表示就是:A不是非A。如果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在同一关系下,作出了两个相互矛盾或相互反对的判断,就是“自相矛盾”,违背了矛盾律的要求。但是,如果不是同一思维过程,同一对象和同一关系,就不能简单认为违反矛盾律。例如,一个人早上说我要去上班了,傍晚又说我要下班了。这两个互相反对的判断并不违反矛盾律。又如,同志说,帝国主义是真老虎又是假老虎,这两个判断揭示了帝国主义在不同环境下的两个侧面,也不违反矛盾律。
所以,中国是何种国家?这是可以用不同的判断来界定的,也是可以从不同的侧面来界定的。改革开放中,中国实行了很多新的政策举措,有人认为是社会主义的,有人认为是资本主义的。其中一个原
因,就是我们的一些举措,资本主义国家确曾用过。但是,它并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而是既非资又非社、处于中介状态的东西,是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社会主义可以用,资本主义也可以用。如市场经济。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来说,它与资本主义不矛盾,与社会主义也不矛盾,关键是如何与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组合起来。如果我们的思维方式还停留在改革开放前,用非此即彼的观点看问题,就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界定上发生困难。把它归于社会主义,有人不同意;把它归于资本主义,也有人不同意。追寻思想方法上的原因,就是简单地把事物做了一分为二、非此即彼的划分,没有明白事物之间还有既亦此又亦彼、或既非此又非彼的中介环节。从形式逻辑上来说,是错用了矛盾律。
扩而大之,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关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关,需要从四个层面上来把握。一是根本上取代。即从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趋势、总的进程、基本规律来说,社会主义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二是现实中共存。只要历史的“取代”过程没有完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现实中就有一个实际上“共存”的问题。三是局部性渗透。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存在着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和交往;作为具体的各种制度,也有相互借鉴、相互利用的问题。这样,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就会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状况。双方无论是自觉还是被动,客观上都会出现互相渗透的现象。四是单位性主导态制约。即现实中的相互渗透,在一定“单位”内都有一个谁主导的问题。如国家资本主义企业,在资本主义国家,它就是资本主义;但在社会主义制度内,就有了社会主义的性质。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所做的一切和取得的成就,都可以归结为中国特社会主义。如果多角度认识和判断,还可以界定为新兴国家、发展中国家、文明国家、市场经济国家等等。它们可以同时存在而互不矛盾。但正因为如此,如果思想方法还没有调整过来,人们看中国,就会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觉,似乎既像这个又像那个;或者,既不像这个又不像那个。要识庐山真面目,办法应该是:跳出“庐山”看“庐山”,站在更高的基点上,用更广阔的视野,鸟瞰“庐山”整体,把握“庐山”全貌,从而真正深刻和全面地认识“庐山”。
解谜思想方法之三:正确把握事物的检验标准
回答“中国是何种国家”,归根到底,要坚持科学的检验标准,实事求是看中国发展的本来面貌,看中国实践的总体成效。
30多年前的一场大讨论,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成了全中国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回答“中国是何种国家”,首先要坚持这个标准。
将某种现实状况与某一范畴、概念相对照,看其是否相符,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检验问题。但从根本上来说,检验所作出的判断是否真实,是否真理,必须看这一判断是否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也就是,必须把主观范围内的认识及其拟作的判断,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而不
能把主观的东西再与书本、文件等同样是主观领域的东西对照。任何认识和判断是否正确,归根到底只能靠实践检验。
所以,中国是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不是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或者是不是变成了帝国主义国家,这不能由哪一个人说了算,更不能主观随意说了算,而必须由事实说了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几乎天翻地覆的变化,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即使再苛刻的人也难以否认。所以,只要坚持实践标准,只要采取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态度,出答案是并不困难的。
确立实践标准,解决了一个认识论问题,即任何主观的认识、判断等等,都要拿到实际中,根据实践的成效来判断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但是,什么样的实践成效就证明是正确的、什么样的实践成效就证明是错误的呢?对于同样的实践成效,有人说它好,有人说它不好,那还有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呢?应该说:有。这种标准,就是价值标准。
举例而言,一辆汽车,要判断它的质量优劣,首先要让它在公路上或检测台上开动起来,这就是实践检验。但车子光开起来还无法证明它的性能优良。为此,必须制定一系列符合人们实际需要的质量标准和性能指标,即看其是否符合人们的价值需求。符合了,才能判定质量优良。这种标准,就是价值标准。
价值标准是在实践标准基础上对于事物满足人们价值需求程度的一种检验标准。判断事物真善美还是
假恶丑,离不开价值标准。价值标准体现一定时期、一定社会人们基本的价值取向,因而具有一定的变动
性。比如说中世纪乃至近代欧洲流行的决斗,常被当作检验谁更诚实、谁更勇敢的一种形式。这种检验标准显然已经过时。对中国而言,60年前、30年前以及经过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检验和判断是非的标准是不完全一样的,总体上说是不断进步的。因此,判断中国是何种国家,经过改革开放的中国是不是更繁荣、更进步、更有活力、更符合广大人民众的愿望和要求,就不能简单地照搬60年前、30年前的标准,而必须用今天的能够体现时代进步和本质的标准。
那么,今天可以运用的价值标准是什么?很多,可以从不同侧面来把握,但最重要的,当然是所说的“三个有利于”。随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创立,我们的价值标准又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按照这些标准,我们不能离开最广大人民众的利益、愿望和需求去抽象谈论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不能从一些抽象的原则出发进行无谓的争论。只要当代中国的现实体现了“三个有利于”等价值标准,我们就要实事求是地加以肯定。至于这种现实是否与某种范畴、概念相吻合,这既要看现实中是否确实存在问题,也要看检验的过程是否科学合理,同时,还要看这些概念本身是否体现了“三个有利于”等重要标准,是否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有了实践标准、价值标准,还要有科学的方法。比如,今天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确实还有许多不健康的
、封建落后的、资本主义的东西。能否据此就对“中国是何种国家”作出另外一种界定?显然不能。因为,当我们使用实践标准和价值标准时,还必须坚持辩证的思维,采用科学的方法。包括历史比较的方法,即用发展的眼光,把今天与昨天加以比较,把中国与世界加以比较;整体评估的方法,即从整体上评估成功与失误、成就与问题的比例关系,分清主流与支流、整体与局部;系统分析的方法,即对不同层面、不同系统的情况进行具体评估,尽可能准确地掌握全貌和全局以及局部问题的范围、程度。
总之,判断“中国是何种国家”,必须尊重客观、尊重事实、尊重实践、尊重众。只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科学认识和准确回答“中国是何种国家”,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作者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中国不解之谜责任编辑冯静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