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江湖,洪门往事,揭秘你所不了解的洪门历史
“红花绿叶⽩莲藕”是⼀句近代历史上有名的江湖⿊话,绿叶指青帮,⽽⽩莲藕指⽩莲教,⽽开头的红花指的则是洪门组织。
说起崇尚反清复明的江湖帮派,⼈们往往⾸先想到的就是盘踞在南⽅的洪门组织,作为清代著名的秘密结社组织,洪门确实最为神秘,⾦庸⼩说《⿅⿍记》当中的“红花教”就是以洪门为原型所虚构的反清组织。
那么下⾯就让我们揭开神秘的历史⾯纱,来看⼀看洪门究竟是怎样的结社组织。
⾸先,洪门的起源本⾝就充满了谜团,最常见的说法是郑成功创⽴洪门之说,但是并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郑成功与天地会之间有着直属关系,不过按照民间流传的五祖⽴派传说,可以推测是史可法军队的⼀些将领在南明灭亡后所创结社组织,还曾与郑成功存在⼀定的联系,但是还有⼀些证据表明,洪门原型可能只是沿海地区的底层民众⾃卫结社,后来为⾃⼰贴上了反清复明的政治标签。
常见的说法有郑成功创建说、南少林五祖创建说、洪⼆和尚创建说等。
总之洪门兴于福建⼀带⽽后⼴泛存在于江南地区,成为了江南地区的结社组织,成为了江南地区的结社组织,清代时期⼈⼝剧增,各种民间结社相继崛起。
如果说北⽅地区⽩莲教形式的民间宗教⽐较兴盛的话,南⽅则主要以洪门为主。
洪门组织数量⼤概在乾隆后期开始逐渐增多。
洪门⾃⾝以汉留为主要旗帜,⽽四川的哥⽼会疑似是洪门的四川分⽀,也称⾃⼰为汉留,哥⽼会后来逐步成为了近代史上四川地区的极强势⼒。
中国不解之谜洪门势⼒主要集中于江南沿海地区,除了天地会主体之外还有三合会与⼩⼑会等,加上可以归纳⼊洪门范畴的哥⽼会袍哥组织,整个南⽅地区都可以算作洪门的活动范围,相⽐⽩莲教⽽⾔政治诉求更为明确,⽴场上有着明确的反清复明要求。
但实际上洪门的帮派化现象⾮常严重,⼤部分洪门帮派在后期也逐步变为了⿊帮团体,⽽相⽐于政治宗旨,洪门帮派本⾝其实更强调经济利益保护。
⽽相⽐于漕帮这样以漕运江湖为基础的帮派,洪门的组织结构明显⾮常分散。
⼏乎每个地区的洪门帮派都有着不同的体系⽂化。
⽽其⽀系与结构相⽐于漕帮乃⾄近代的青帮都繁琐复杂。
著名的洪门⽀系组织有⼩⼑会、三点会等等。马来西亚的华记也被认为是洪门分⽀所演化出的帮派。乾坤会是民间另外⼀⽀结社组织,曾与洪门对抗,但后来⼜⼴泛吸收洪门成员,结果后来也逐渐成为了洪门范畴当中的帮会组织,除此之外还有⼔⾸会等组织存在。
甚⾄后来的洪秀全在⼴西创⽴拜上帝会,也在组织结构上借鉴了洪门,只不过指导思想完全不同。
乾隆时期洪门帮会的⿊帮化现象严重。洪门内部也有明显的宗教崇拜特征,有⽐如存在拜关圣在内的三恩主之类的仪式存在,乾隆末期洪门势⼒开始快速扩⼤。
⽽与洪门最为密切相关的也就是与它密切相关的起义活动。
⽽与洪门最为密切相关的也就是与它密切相关的起义活动。
虽然在乾隆时期,洪门⼤多数组织都只满⾜于盘踞⼀⽅,不过整个清朝时期与洪门相关的起义事件其实⾮常多。
⽐如著名的台湾林爽⽂起义、⼩⼑会起义、三合会⼤成国起义、红兵起义等。
清朝末期洪门起义开始变得更加频繁。
例如1845年曾经发⽣清廷就发动过四五次⼤规模剿灭洪门教帮⾏动,1849年⼀年发⽣了三次⼤规模洪门帮派起义(⼴西天地会饥民起义、湖南李元发起义、⼴东刘⼋起义)
1850年⼴西太平天国起义之后,清朝局⾯更加动荡,此期间许多地⽅洪门势⼒也与太平天国进⾏了联合,发动了⼀些响应太平天国的起义活动。
在此期间出现的⼩⼑会起义就与太平天国运动有着紧密的关联。
不过实际上洪门帮派起义之间彼此并⽆实质关联,洪门发展到晚清阶段其实已经相当分散化。⽽且洪门帮派林⽴,彼此并⽆⼴泛联系。
晚清时期洪门也不仅仅只限于国内,很多洪门帮派开始转向海外发展,⽐如后来影响⼒很⼤的致公堂就是其中之⼀,在东南亚甚⾄更远的华侨聚集地都能到洪门活动的⾝影,⽽洪门⿊帮也成为了海外华⼈⿊帮的代名词之⼀。
在太平天国等起义活动被全⾯平息之后,清政府虽然暂时稳定了国内局势,但对于暗地扩张的洪门帮派已经失去了强有⼒的管控。
⽽之后孙中⼭等⾰命势⼒兴起也与洪门帮派有着密切的联系,从组织关系的范畴来说,孙⽂也确实算是洪门成员,孙中⼭的同盟会积极利⽤与洪门帮派的合作发动起义运动,⽽⾰命党在国内发动的⼗次
起义全部有洪门⼒量的介⼊其中。
1895年的⼴州起义的组织成员基本上都来⾃本地会党,洪门⾸领丘四、朱贵全本⾝就是这次起义的参与者,1900年惠州起义的参与⼈员中就有着洪门⾸领黄福,1911年黄花岗起义的七⼗⼆烈⼠当中⼤部分其实都是洪门⼈员,除去1910⼴州新军起义之外,其他⼤部分起义都有洪门⼈员作为核⼼参与其中。
除了在国内与洪门帮派联⼿之外,同盟会也积极与海外洪门⼈⼠联系,1911年孙中⼭就与北美洪门主要组织致公堂(后来的⼋⼤民主党派致公党)进⾏联系,并且得到了致公堂的⽀持,这个时期在组织架构上同盟会还在名义上属于致公堂的下辖范围。
孙中⼭在洪门内的等级为“洪棍”,还被洪门帮会尊为“⼤爷”。同盟会中许多⼈都是洪门⼈⼠。著名的秋瑾⼥侠也加⼊过洪门,在洪门的等级为“⽩纸扇”,都是头⽬等级的称呼。
洪门组织之所以能在乱世时期遍地开花,主要原因在于其组织形式简单明了,洪门组织形式主要有“堂”、“社”、“⼭”、“会”等,虽然内部结构基本上以江湖形式为主,有“⼤爷”、“⼭主”、“⾹主”、“龙头”、“坐堂”等说法。
这样的组织形式在晚清时期极为容易推⼴。
洪门内部的仪式则有“开坛”、“三⼗六誓”、“斩凤凰”等。
洪门帮派的兴起是晚清统治秩序崩溃的必然结果,⽽⾟亥⾰命的成功,洪门⼈⼠所做出的贡献⾮常巨⼤。
之后在民国时期内地的洪门活动虽然仍然存在,但洪门帮派已经开始趋于没落,到了新中国时期,⼤陆地区已不再出现洪门帮派的组织架构。
⽽洪门在之后的发展当中也多趋向于海外地区。⾄今洪门形式的帮派组织还能在海外的⼀些华侨聚集地看到。⽽最为著名的致公党就是由北美洪门分舵致公堂所演变出来的。
1925年的旧⾦⼭代表会议上致公党这⼀华侨政治党派成⽴,陈炯明担任第⼀届主席,此后⼴泛参与政治活动,总部曾设于⾹港,1978年后曾多次参与积极促进华侨回国的活动,现为⼋⼤民主党派之⼀。
在致公党的成⽴过程当中致公堂成员司徒美堂起到了⾮常关键的作⽤,他后来还在抗战时期在海外为国内民国政府提供援助。
从历史上来看,洪门组织是近代历史上最为复杂的⼀个组织,⼈数众多但鱼龙混杂。
其中有完全的⿊帮势⼒,但也有许多民间政治集团与底层民众参与其中,在⾰命党出现之后,洪门组织结构变得更加复杂,⾄今洪门仍然在海外以各种形式存在。
从结构来看洪门组织确实是近代历史上的⼀种特殊现象。
本质上是民间江湖⽂化的产物,却在历史发展当中成为了⼀种特殊的民族符号,并成为了成分最为复杂的结社组织。
洪门的历史并⾮结社个案,⽽是社会结构所造成的历史趋势,满清⽴国之后的信任危机导致洪门得以登上历史舞台,⽽此后的近代乱世给了洪门等江湖组织⼀个⼴阔的天地,洪门的历史本⾝就与近代乱世息息相关,既因乱世⽽兴起,⼜因乱世⽽没落。
历史风云之下,聚成派便有江湖,乱世当中⾃有雄逐⿅,洪门的复杂只是近代历史的冰⼭⼀⾓,却也深刻的反应了乱世格局的纵横交错,风云⼈物多出其中,以洪门为⾸的绿林体的兴衰变化,成就了近代历史上⼀段荡⽓回肠的江湖往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