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化陷阱”之谜及其经济学解释(一)
“极化陷阱”之谜及其经济学解释(一)
我国区域差距扩大的困境集中表现为增长极点极化过度和扩散不足并存所引致的“极化陷阱”。从经济学理论来看,非平衡战略福利判别标准中补偿机制的内在冲突是极化陷阱形成的深层原因。以区域差距的分类为基础,补偿机制分为结构性补偿和功能性补偿两种类型。对增长极的过分重视导致了对结构性补偿的偏好,然而结构性补偿所带来的协调空间正在减弱,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为基础的功能性协调将成为区域协调的主要力量。因此,形成结构性协调与功能性协调的互补将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同时弱化“极化陷阱”的困境。
关键词:极化陷阱;补偿机制;结构性协调;功能性协调
区域差距问题备受关注,不仅在于这是关系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大事,更在于这是决定我国由区域非平衡战略向平衡战略取向的现实依据。那么区域差距的扩大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还是特殊发展战略作用下的偶然?如何从区域差距的内在本质出发,寻实现区域良性互动格局的可行性措施呢?这些问题促使我们深刻反思差距扩大背后的深层原因。
一、我国区域差距扩大的困境:“极化陷阱”之谜
我国区域发展的非平衡战略在促进经济快速起飞的同时,也形成了区域差距不断加大的非协调态势:一
方面以东、中、西部之间差异为主体的区域差距仍然十分显著;另一方面随着都市圈(或城市)的逐步形成,都市圈(或城市)的内部差距和都市圈(或城市)之问的差距日益明显。
区域差距中无论是以东中西部差距为主的分布还是以都市圈为主的格局,都是极化理论的现实反应。区域禀赋的非均质性和历史机遇的偶然性会导致区域经济的差异发展,某些区域率先吸附周边地区的资源和要素迅速形成增长极或极点(核)。发达的极点(核)在强化对周边落后区域资源聚集的同时,弱化了扩散的功能,从而极点与周边的落后区域形成了经济发展的两个极端,出现了“极化”。极化陷阱是指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长期形成的极化过度而扩散不足的状况。在极化陷阱出现时,区域(部门)发展表现为先进的区域(部门)不断聚集资源和要素,而落后区域(部门)不断输出资源和要素,无法形成先进部门(地区)经济成果的扩散,从而造成先进部门(地区)与落后部门(地区)之间的巨大差异。“陷阱”一词形象地反映了经济进入低水平状态而无法自拔的情形,如果人们试图打破这种低水平的稳定,经济却有着一种回复到低水平稳态的趋向。这是在总量最大化过程中的阻碍因素,陷阱现象背后往往隐藏着深刻的制度性因素和复杂的内在机制。基于对“陷阱”本身的理解,“极化陷阱”集中体现了经济体只极化不扩散或者极化过度扩散不足的情况,从而增长极点和周边落后区域的差距会持续性加大。
实证研究显示,我国已出现京津冀单核创新极化区、(泛)珠三角双核创新极化区和长三角三核创新极化区。以极化度指数来考察,这三大创新极化区中极化过度而扩散严重不足,特别是京津冀和(泛)珠三角周边都出现了明显的以“创新飞地”或“创新空洞化”为特点的“极化陷阱”。从扩散视角来考察,扩散不足
导致区域联系始终停留在低水平之上,由
此力”速“极化陷阱”的形成。Brunetal(2002)证明了从东部到四部的扩散效应,并未发现从中部到西部的扩散效应。ZhangandFlemingham(2002)认为部分的存在从中国东部到中西部,以及从中部到西部的技术空间扩散效应,但过程极为缓慢。在对空间扩散效应的实证研究中一个基本的结论是:东部地区通过技术的聚集形成了一定的经济极化,却未能很好的实现扩散。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区域差距的产生和扩大,形成了区域发展中的“极化陷阱”。
事实上,世界经济中的二元经济现象不断发生着演化:从最初全球范围内的南方——北方之间的二元现象发展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体系中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二元现象;目前又转化为一国内部区域之间增长极——周边飞地之间的二元现象。对这种现象的一种解释认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与此相对应的经济特征以经济聚集为主,扩散为辅,因此,空间扩散不足在一定时期内是一种常态。不可否认,二元经济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但是仅仅将二元经济简单地归结为历史阶段论则容易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寻极化与区域经济协调之间的内在机制和原理,确定促进扩散的主导因素,成为理解“极化陷阱”的关键环节。
二、“极化陷阱”的经济学解释——区域补偿机制的内在冲突
极化陷阱的形成存很大程度上与经济成果可能带来的经济福利紧密相关。从我国经济福利目标的宏观
转变来看,我国资源禀赋非均质的特征和经济赶超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在发展之初以追求经济的快速起飞为
主,故周家政策倾向于基础条件优越的先进地区,由此带动资金、人才等资源向这些区域聚集,形成增长极;而随着经济发展,国家目标转向公平与平衡,国家政策制定也偏向落后区域。这是典型的卡尔多-希克斯标准(Kaldor-HicksCriterion,以下简称卡一希标准)在区域经济中的应用,即在承认资源要素禀赋非均衡的前提下,优先发展少数地区,再通过少数发展起来的先进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然而,我们发现这种先富带动后富的模式,并未真正按照理想的路径实现。我国东、中、西梯度发展的构想也一直停留在理论设计基础上。相反,以“极化陷阱”为特征的区域差距正在加大。
卡-希标准认为只要存在一种虚拟的补偿机制使得一部分人财富的增加足以补偿另一部分人财富的减少即可认为社会总福利的增加。这体现体福利实现过程在时间上的先后性和地域上的非均衡性,符合资源分布的非匀质性和资源有限性的经济现实。然而矛盾就在于:理论上卡尔多-希克斯标准中的补偿机制是虚拟的,即财富的增加部分对财富减少部分的补偿仅作为前提存在,而并未论证前提的可实现性。因此,依据此标准调节区域资源配置时,先进地区对落后地区的真实补偿需要现实基础。中国不解之谜
构建如图1所示的卡尔多—希克斯标准模型。假设有A地区和B地区,A地区偏好劳动力,其中(5单位资会,5单位劳动力)>10单位资金>5单位资金;B地区偏好资金,其中(5单位资金,5单位劳动力)>10单位劳动力>5单位劳动力,假设有两利状态S和T:
如果双方达成协议:从状态S——状态T,A地区给B地区5单位资金;从状态T——状态s,B地区给A地区5单位劳动力,那么从状态S——状态T是一种改善,从状态T到状态s也是一种改善。那么无论是从状态T——状态s还是从状态S——状态T,都是一种优化,这样就不存在唯一解,也无法判断福利。的何种改进更好。然而,这只是一种静态判断。如果从动态角度来看,极化过程是资源从落后地区向先进地区聚集,落后地区对先进地区进行补偿,促进经济起飞,实现前期的福利优化;扩散过程是经济成果由先进地区向落后地区转移,先进地区对落后地区进行补偿,促进经济的平衡,实现后期的福利优化。从而在不同时期,这种状态的转换都促进了特定时期的福利改进。然而现实发展中,前后期不同的价值判断和补偿要求导致补偿制度失效。
第一,不同主体对于补偿有不同的价值判定,将导致补偿不可实现。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价值判断会随之变化,即使对于相同价值也存在不同的价值评判。如果从状态S——状态T时,A地区愿意补偿给B地区5单位资金,而从状态T——状态s,B地区只愿意补偿给A地区2单位人才,B地区认为此时2单位人才即等于原有5单位资金,而A 地区则坚持认为5单位资金必须等于5单位人才。这种价值判断上的时间差异会导致这种补偿协议的失效,从而补偿机制就无法实现。这是卡-希标准在现实应用中的动态非对称性。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对于补偿标准的认识不同,从而形成了落后地区补偿需求过度与先进地区补偿供给不足的非对称状况。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