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易地扶贫搬迁的必要性
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高寒山区贫困问题的现实选择。
目前尚未解决温饱的人口主要分布于自然条件极差的偏远特困村。因受其偏远的地理位置、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长期堆积而成的种种社会与经济问题的制约,靠开发基本农田、建设经济林、发展养殖业等常规的扶贫开发措施,财力、物力投入很大,但实际扶贫效果并不理想。改革创新扶贫开发策略,变大量投入、就地扶持开发为易地扶贫搬迁、异地扶持发展,是跨入新世纪高寒山区扶贫政策、扶贫理念、扶贫方式的现实选择。
特困农村特殊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决定了其要脱贫先搬迁。⑴缺土少水,这方水土难以养活这方人。2006年该镇有耕地面积4495公顷,占总面积的8.56%,农民人均耕地0.082公顷,80%的可耕地为坡地,且坡度大部分在10至20度之间。由于缺少耕地,农民择土而居,东一户、西两户。这些散居在自然村庄农户多数严重缺水,多数靠天吃饭。⑵生存环境差,居住海拔高,不搬迁就会“自生自灭”。特困村的众,吃药看病十分困难,一些地方病仍普遍肆
虐,多数农民得了病无钱就医,能抗就抗。因地处高海拔地区,绝大部分地区听不到广播,看不上电视。受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早婚、近亲婚姻现象多,后代呆傻、矮小、先天畸形情况突出,大龄单身汉多。
特困地区难以创造稳定的脱贫基础。特困地区 “丰年越温、灾年返贫”的现象普遍存在,往往是好的年景能勉强温饱,遇到灾害年份就更加困难。国家虽然可以扶持其修路、通电、建校和改善吃水、就医条件,但由于地方偏僻,地形复杂,施工难,投资大,一方面财政无法承受,另一方面由于其居住人口少、利用效益低,也难以长期维持下去。
易地扶贫搬迁,不仅对消除贫困而且对整个社会发展都有效益。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扶贫好方式。实施易地扶持,把居住在边远山区的贫困户迁出大山和高海拔地区,不仅能为国家节省大量的扶贫资金,而且能在短期内改变这部分人的生活状况,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民的生存环境。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一条让贫困户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捷径。国家只要把投入这些山村
改善各类基础设施的投资和扶贫资金集中用到移民搬迁项目上,短期内就可使贫困农民彻底改变生产和生活环境,尽快解决温饱问题,靠自己的劳动脱贫致富。
异地搬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有利于山区的生态建设。散居于各处的村庄,除了大量开垦以外,对树木和野生植被的过量砍伐也使当地自然环境不断恶化。易地搬迁以后,经过自然的休养生息,这些地方的植被环境将有较大改观。同时,山区各种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可以促进特困山区再建设,将多年闲置的深沟大山综合治理成林牧基地,走上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农业发展路子。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有利于村级管理和节省行政开支。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之后,村庄相对减少,人口居住较为集中,交通、通讯等社区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有利于农村人口、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社区环境等综合治理,使行政管理的难度大大降低,易于发挥管理效能。
二、易地扶贫搬迁的有利条件
一是特困的众有迫切需要。穷地方穷人思变心切,居住在特困地区的大多数中青年人要
求异地发展,已外出打工谋生的,不愿回家婚配育子,有了一定经济基础的,正想办法迁居他乡。
二是有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有扶贫济困的社会帮扶氛围。近5年来,该镇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转变扶贫理念和扶贫方式,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和资金,共投入资金500万元,改善农村水、电、路、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和环境,推进“九到户扶贫工程”,全镇贫困人口得到全方位扶持,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特别是通过劳动力转移培训、发展骨干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搬迁项目的连续实施,为易地扶贫搬迁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条件。
三是通过扶贫搬迁区域的划定,摸清了生态脆弱区域农户的分布情况和总量,为易地扶贫搬迁做好了基础数据工作;连续实施了扶贫搬迁项目,不仅为生活在“一方水土养成不活一方人”的农户树立了脱贫致富的榜样,还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