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屏南县虹梁式木构廊桥金造桥现状勘测
福建省屏南县虹梁式木构廊桥金造桥现状勘测
姚洪峰
(福建省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  泉州 362000)
摘要:最早出现于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而今被科学规范的命名为编木拱桥,它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现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木拱廊桥周边环境和人民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传统功能已逐渐丧失,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木拱廊桥的生存面临着严重挑战。如何使木拱廊桥的历史文化遗存、风光景物和自然生态环境不受破坏,保持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拟以屏南县棠口乡金造桥为例,进一步研究和分析该木拱桥现存状况,并对其保护提出建议,希望异地搬迁后的金造桥能更好的保存其原的历史风貌。
屏南地处闽东北山区,具有三千多年的人文历史,屏南先民在这方土地上生息、繁衍,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境内人文景观众多,尤其是13座木拱廊桥,更是形态各异、雄伟壮观、颇具特,是一份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廊桥又称屋桥、风雨桥,是在桥面上盖建廊屋而形成的特殊桥梁。其中,木拱廊桥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品类。全国现存的木拱廊桥不到100座,主要分布在浙江省泰顺、庆元、景宁和福建省屏南、寿宁等地。
木拱廊桥金造桥位于屏南县棠口乡,由于建设省重点工程金造桥水库电站,该桥位于库区淹没线下,为了保护这一重要文化遗存,决定将金造桥原样异地搬迁。在搬迁之前,2005年3月至4月,我们对金造桥进行了现状勘察、测绘,这对搬迁后恢复金造桥旧貌以及深入研究获取科学资料提供了方便和依据。
1.金造桥概况
金造桥坐落在屏南县棠口乡漈头村金造自然村水尾,是屏南境内第三长木拱廊桥,2001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十月由贡生张永衢等人募建,1948年重建。
桥梁上有13幅楹联,书梁为漈头村张世炼、张渭臣、张奉王宣。联句云:
羡达摩一苇渡江神功莫测,籍大士慈航济世佛法无边。
日月发奇光休借银河鸟鹊,溪山饶秀浑成碧汉长虹。
桥造亿兆金锁住一村烟火,田开千万顷端资十丈舆梁。
凭旧址鼎建鼍梁免劳作楫,继前功重成金造永庆安澜。
众手共擎千尺断崖成坦道,同心协力十寻狂浪得通舆。
两岸锁云烟波上彩虹长挂,双溪流壁玉潭中新月半钩。
东通石牌岭往来溪山满眼,西向挂树亭出入林壑怡情。
115
十里烟波供啸傲,一川风月任遨游。
鸟语花香迎过客,风光月霁送行人。
忆昔日行人嗟险,到此际旅客无忧。
登彼岸弓步从此,临斯川也涉莫虞。
一幅彩虹穿岸脚,半钩新月挽溪腰。
祖逖渡江休击楫,郑桥济洧不乘舆。
桥屋内有碑记一通,记载捐款人姓名与金额。桥外有碑记一通,碑文云:桥以金造名,殆谓创业维艰,舆石鞭海,上锁银河,中从同欤。祭附桥村中人不念前人构造苦心,常于桥头乱堆粪草,甚至安顿杂物,致予燧帝施威,长虹雁齿顷刻归于灰烬,行人至此俱恐过涉灭顶,余等闻之不胜忧惧矣,由
是不惮烦劳倡首募建,幸各同心协力,倾囊乐助,得以鸠匠经营,于嘉庆十三年十月经始洎本四月落成,其中艰苦若何,费用凡几过而问焉、莫不共惟康惟保也,居斯土者岂向不知爱护,愿斯桥与溪山并寿哉,爰凭公议设立规条,不但有济于一时,直堪利赖于千古,望各视为金言毋徙厌饶舌为引。一禁两边桥头不许堆积粪草沟土秽物,二禁夜间往来火把小心不许火炭坠落桥内,三禁桥内上下不许安顿火薪稻秆杂物,四禁桥内不许乞丐起火烹食成歇宿。以上规条犯者鸣鼓共攻。至桥内杂物望过客任意携丢桥下毋徇。狥皇清嘉庆十五年四月。
2.现状勘测
金造桥南北走向,方位北偏西30度,桥长41.58米(其中主体桥长32.2米,金刚墙9.38米),宽5.2米,桥面距离水面高度10.6米(2005年3月16日测)。桥屋建13开间64柱,九檩抬梁式构架,单檐歇山顶。桥屋两侧为廊间,两侧廊间横梁坐板架于脚楣,桥头内柱与外檐角柱用穿枋连接,并用垂柱穿插,形成一体,两侧内檐柱上分别置有花斗和拱托起挑檐枋。檐柱直插到金刚墙与底部连接,形成牢固的整体。除当心间内外檐柱外,其余内檐柱向中倾斜了3~5厘米(金造桥测绘图)。拱骨、横木、桥面、梁架等木构件材质均为杉木。金刚墙以块石砌筑,桥面以杉木为梁,上铺厚木板。桥中设神龛,祀观音。桥两岸古树参天,生态环境保护良好。
在细部结构上(结构名称可参见图1):
1)桥面系统: 桥面为拱坡桥面,以提高桥梁的净高以解决水域通航的问题。桥面板厚40-45,宽140-240cm,损坏、磨损严重,局部糟朽、破洞,残损约10%,面积约(总计)约172.5㎡。
2)拱架系统:分为两个系统,即第一系统(三节苗)和第二系统(五节苗)。第一系统用三根长圆木(根部直径约280~320不等)纵连成八字形拱架,第二系统为五根拱木(根部直径约210~240不等),与第一系统紧贴靠合,在结构上更为稳固,拱木相互之间则使用枋木(俗称“牛头”),开孔插入或用燕尾榫卯接,结合更加紧密。加上桥面上的廊屋增加了桥面自重,使整体构架更加稳定。两端拱架与金刚墙相接处,横木与拱骨含水率偏高(≥ 30%),微生物滋生,糟朽虫蚀。
116
3)桥台(金刚墙)系统:该桥桥台及端竖排架后填砌石块均采用干砌大卵石,木拱架距河流常年水位又有一定的距离,使木拱架能够长期处于较为干燥的状态。桥台(金刚墙)墙面宽度约5.85米,两侧条石砌石阶,保存基本完好。
4)端竖排架系统:桥台(金刚墙)外壁两将军柱之间直竖六根圆木(直径约180~200mm),上下以枋木帽固成一竖式排架,上承纵横梁,下顶垫苗石,外挡五节苗、三节苗系统,个别有干裂,其余基本完好。
5)第一系统(三节苗):桥台(金刚墙)的垫苗木(宽380 mm,高300 mm,总长度5850 mm)斜向支撑的三节苗斜苗与联系构件“大牛头”榫接,而三节苗平苗与“大牛头”之间的燕尾榫连接,形成“三节苗”的基本拱形系统。
6)第二系统(五节苗):置于将军柱和三节苗斜苗之间的五节苗下小牛头(也叫枕木)420(高)×300 mm,斜向支撑“五节苗下斜苗”至“五节苗下牛头”,再斜向支撑“五节苗上斜苗”至“五节苗上牛头”,它们之间同样以燕尾榫连接。这样形成的“五节苗系统”与“三节苗系统”之间相互挤压咬合而作用统一的结构体系,是木拱桥的主体结构。
7)剪刀苗系统:分为上剪刀苗和下剪刀苗,为两将军柱至“五节苗牛头”与“三节苗牛头”之间两圆木交叉形成“剪刀苗”,与三节苗牛头相连的为上剪刀苗(根部直径290 mm),与五节苗相连的为下剪刀苗(根部直径220 mm)。剪刀苗是解决横向受力问题,以免产生侧移现象。
8)纵横梁系统: “纵横梁”根径250~320不等,一头与桥台(金刚墙)外壁两将军柱之间端竖排架上枋横木以燕尾榫连接,另一头与“五节苗平苗”的一侧以直榫连接,这样两端“纵横梁”与“五节苗平苗”三部分段接组合形成自两岸相通平稳架设廊屋的拱架形体。
9)廊屋(开间)系统:廊屋主要为人们提供避风雨以及社交的公共场所,同时其结构上的意义也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廊屋所提供的荷载对木拱桥的“三节苗”与“五节苗”两套拱骨结构系统咬合的形成整体
上起了重要的作用;其次,部分廊屋的支柱与木拱部分形成
117
搭接增加分荷载与联系作用。金造桥的廊屋(开间)共13开间64柱,当心间面阔3.04米。当心间置神龛,祀观音。神龛部分木构件丢失。
10)鱼鳞板(风雨板)和坐凳板:鱼鳞板(风雨板)主要是对防止风雨对木构件的侵蚀以及开启几何图透光的作用。金造桥的鱼鳞板(风雨板)有松动、开裂现象,局部有破损,并且风化严重,桥底风雨板已局部露出拱骨。坐凳板、楞木大部分缺失。
11)屋面瓦件:屋面为四坡,单檐歇山顶,当心间至两端次间正脊分别作燕尾,戗脊角架外封“遮羞板”,檐口下有封檐板,板檐尺寸为长120mm,宽215mm,厚40mm。屋面多处破损通光,檐口灰浆老化脱落,瓦檐糟朽,燕尾局部断毁。
该建筑在大木构架、桥面系统、拱架系统、桥台(金刚墙)系统、屋面等分部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残损;局部在使用过程中改变了原状,还有些在维修过程中改变了原型制、做法和材料。
金造桥各空间勘察现状见表1
金造桥现状    表1
概况 基本形制 残破现状
大木 构架 开间为十三间,两侧为廊间 ,九檩五架梁、抬梁式
木构架,金刚墙和桥面相交处两侧檐柱从桥面直插
拱架底部的金刚墙。桥头两端内柱与外檐角柱用穿
枋连接,形成一体。除当心间内檐柱外,其余柱体
随着拱体坡度的变化,向内侧角30-50毫米。当心
间为神位,供奉观音、文殊、普贤。
保存基本完好。
桥面 桥面木地板宽140-240毫米不等,厚度40-50毫
米不等。
保存基本完好。
护栏
鱼鳞板 坐凳 桥两侧有护栏,栏板鱼鳞板,坐板架于脚楣上。
两侧鱼鳞板局部缺失。
两侧护栏板部分破损,异地搬迁
坐凳板几乎全部缺失。
屋顶 屋面 屋面为双坡,桥两端为歇山顶,当心间至两端次、
稍间正脊分别作燕尾,中置葫芦两端"悬鱼惹草"处,
置木制八卦图案,戗脊角架外封"遮羞板",檐口下
有封檐板,板檐尺寸为长120毫米,宽215毫米,
厚40毫米。
屋面多处破损通光,檐
口灰浆老化脱落,瓦檐
糟朽,北端沿口封檐板
遗失,南端东侧、北端
西侧“遮羞板”遗失。
山墙 彩绘 南侧山墙青砖砌成,外粉白灰,并用土红绘制梅
花与小鸟图案,北侧山墙用翠绿和土红绘有竹、
虎图。
北山墙墙石遗失,南山
墙墙体保存完好。
拱架 拱架第一系统拱骨和第二系统拱骨交错,用节点横
木锁嵌,再用两组剪刀撑加固,底部支撑于金刚墙,
形成一个拱形,第二系统小排架将桥面木纵梁锁紧,
形成一个稳定的桥面。
保存基本完好,两端拱
架与金刚墙相接处,横
木与拱骨含水率偏高
(≥ 30%),微生物滋
生,糟朽虫蚀。
金刚 墙 金刚墙面层用鹅卵石填铺。在桥的两端依据地形,
将有一定规格的条石垒成一稳定的基础,然后面层
间用块石填补。
保存完好。
斗拱 两端内檐柱分别置花斗和拱,托起挑檐枋 保存完好。 118
主要测量结论表明:该桥无沉降变形,基础稳定,建筑结构整体稳定。
3. 对异地搬迁修缮工作的建议
经实测勘察认为,金造桥建筑结构保存较好,其虹梁式木拱廊屋结构为该建筑的精华之处,具有鲜明的地方特,是我国木构桥文化的优秀之作。笔者就该桥原样异地搬迁保护提出以下建议,以共同商榷。
1)科学地制定木拱廊桥金造桥的搬迁和修缮方案,采取积极措施,尽可能地保存原构件,按原型制、原结构、原工艺、原材料的施工原则,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金造桥的历史原貌和建筑特。
2)重视木构件防虫防腐处理,这对延长修缮后的金造桥的寿命有重要影响,最好由有资质的专业部门进行。
3)改善金造桥周围环境,把环境对其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4)注意采取日常性地维护保养,预防或减缓各种病害发生,达到延长木构桥寿命的目的。
参考文献:
《宁德市虹梁式木构廊屋桥考古调查与研究》,宁德市文化与出版局,2005年
119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