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人大战与城市格局
作者:
来源:《商周刊》2020年第06期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疫情尚未结束,八百多万毕业生因疫情困在家中时,一场城市间的“抢人大战”正热火朝天打响,目标首先是蓝领工人。浙江率先动手,包车、包机、包高铁,被称为“包邮抢人”,背后折射的是近几年愈发凸显的“用工荒”,为了防止人才被其他城市抢走从而加剧用工难题,南京直接给出落户积分奖励。
抢的不是人口而是未来
西安疫情什么时候结束 2017年拉开序幕的抢人大战,最初由西安、成都、杭州等一二线城市推动,超一线和三四线城市较少参与。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一二三四线城市一齐上阵,参与抢人大战。
2019年5月,浙江杭州发文调整人才落户相关政策,把落户学历要求降低为大专生;7月,广西南宁就把落户学历要求降低为中专生,刷新落户门槛,抢夺应届毕业生;8月,广州发文实施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通过补贴个税的形式给人才送钱;杭州则更加直接,按照学历等级发钱;武汉更是直接取消落户门槛,45岁以下不但可以直接落户,还可以全家落户。
参与抢人大战的城市推出的优惠政策,主要针对住房、户籍、就业、教育、医疗等领域。腾讯指数显示,人才落户和住房优惠政策是人才最为关心的选项。
户籍和落户补贴是抢人之战的核心手段,印证了改革的必要性。打破常规的落户政策就能激发人才流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随着参与城市的范围更广、力度更大,一个最实质性的影响是,落户门槛的降低乃至消亡,为人口的自由流动提供了基础,它造成的影响,恰恰和区域经济的新逻辑相吻合——
2019年,长三角一体化规划发布,三大城市战略全部落地。中国的区域竞争,正式从单体城市的竞争,上升为都市圈、城市的竞争。
目前全国共有19个国家级城市,包括上海、北京、广佛肇、杭州、深莞惠等10个2000万人以上的大都市圈,重庆、青岛、厦漳泉等14个1000万-2000万人大都市圈。它们是抢人大战的核心参与者,也是重要的人口流入地。
未來的人口竞争,毫无疑问将主要利好这些都市圈和城市。不在其中的三四线城市,
能分到的蛋糕将少之又少。推出人才政策,与其说是抢人,不如说是防御。
大部分城市的新政中都有关于购房、租房的优惠措施。对具体城市来说,抢人大战还有两大影响,一是为地方经济蓄力,二是助推地方楼市升温。
前者典型例子是成都,连续11个季度经济增速在8% 以上,大量人口流入对就业、产业拉动效果不容忽视。
至于地方楼市,2019年1-10月,西安、重庆、武汉、成都等人口流入热点城市,新房访问热度远高于一线城市。
抢人才还是“接盘侠”?正如部分城市的新政策显示的,抢人大战和楼市调控互为工具杠杆,将成为接下来人口、人才竞争的核心趋势。原因在于,外部经济环境压力下,房地产继续降温,会给地方造成现实压力。囿于房住不炒的大基调,通过人才政策来小范围松绑,将是政策许可范围内为数不多的托底路径。一些地方利用吸引大学生落户等政策,达到扩大购房体数量、变相刺激楼市的目的。
各大城市为什么如此迫不及待抢夺人才,仿佛与时间赛跑,一个比一个落户门槛低,
生怕在抢人大战中败北。
现在是城市格局重新洗牌的重要时刻,得人口者得未来。目前中国正好处于城市人口快速向中心城市聚集的阶段,各大城市都在抢夺这一关键的窗口期,为未来城市发展抢占先机。
在国家“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战略部署下,许多城市的建设突飞猛进,硬实力早已颇为雄厚,此时更加需要来自人口质量提高的“软实力”补充。只有软硬两方面的齐头并进,才能丰富城市原有的阶层结构,并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目前三大都市圈总人口1.51亿,目前可以说是城市格局形成的关键时刻,谁能通过抢夺人口迅速崛起,必然成为未来比肩三大都市圈的新兴核心城市,因此各个城市都在和时间赛跑,抢夺先机。
二线城市的机会
一线城市中的深圳和广州,以及成都、杭州、武汉、南京、西安等重点二线城市,将是主要受益者。
深圳和广州,作为一线城市,本身就有巨大的吸引力。更关键的是,过去一年收获了太多的政策利好,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等等,同时接连推出了各类人才政策。
一线城市的城市能级决定了,在任何时候,只要它们想抢人,哪怕推出人才政策后,实际的落户门槛仍然高于大多数二线城市,还是会有源源不断的外地人涌入。
武汉是全国高校学生数量最多的城市,但一直面临毕业生流失的尴尬问题。2017年初,武汉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提出5年留住100万大学生。在2018年抢人大战中,武汉成绩只能算一般,不过2019年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强,更是提出了冲击2000万人口、2万亿GDP的目标。据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0月,大学生留汉人数已超100万,提前两年完成了目标。
西安在2017和2018年新增落户超百万,净迁入人口达88.79万。2019年西安的经济降速,加上房价上涨,人口流入相应也会受到影响。不过政策余热,依旧会延续,帮助它在城市常住人口的增长中脱颖而出。
联合国《世界人口趋势2019》预测,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在2015年达到顶峰(2015年中国15-64岁人口约10.04亿,占比73.01%)后,将持续下降:到2035年,中国15-64岁人口将降至9.43亿(中位预测值),占比降至64.56%。
联合国《世界人口趋势2019》预测,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在2015年达到顶峰(2015年中国15-64岁人口约10.04亿,占比73.01%)后,将持续下降:到2035年,中国15-64岁人口将降至9.43亿(中位预测值),占比降至64.56%。
在全国劳动人口持续萎缩的情况下,城市的抢人大战,只会更为激烈。未来一、二线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会越来越大,形成卫星城;越来越多的三、四、五线城市会出现巨大的“人口空洞”。
二线城市在人口导入方面的政策很积极,后续会有更多人才来到二线城市安家定居,无疑会给这些城市相关产业尤其是中高端科技创新产业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不仅要“抢人”,更要“留人”
相比于“抢人”,“留人”的难度可能更大。
盡管许多二线城市拿出极其优惠的政策来吸引人才入驻,效果也确实立竿见影,但新落户的大量人口能否长时间留下发展,还有待时间的检验。有的人因为政策而来,却发现产业跟不上,能让自己发挥才能的工作实在太少,不得已又向北上广深“回流”。
如此一来,非但没有帮助城市形成长期稳定的人力资本红利,到头来,城市的未来发展还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这种反差不得不引人深思。
需要指出的是,住房、户口等优惠政策确实能够吸引人才,但是人才更加看重的,是有没有足够的成长空间,一处安身立命的居所不是决定因素。
青岛在人才政策上的力度并不落于下风。但青岛一直被吐槽“房价高工资低”,在吸引年轻人上越来越力不从心。与其说“房价高工资低”,不如说青岛的产业结构提供给人才的舞台太小,人才在青岛缺乏足够的成长空间,无法获得足够的改变命运的机会。只有让人才真正拥有实现梦想的舞台、发挥价值的空间和公平公正的环境,才能形成城市对人才的“虹吸效应”,从而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红利在城市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因此,在抢人之余,或许各个城市的决策者更应该深入思考的,是如何促使人才将自
身成长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并获得足以施展身手的舞台。比如,有针对性地依据人才的专业特性及擅长方向,及时合理地安排工作岗位,确保人才优势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要不断优化城市社会的软环境,增强产业基础,等等。
南京财经大学教授杜运苏表示:“人才争夺战能够胜出的城市一定是重视产业和教育的城市,否则留不住人才。”城市在大力吸引人才的同时,也应增加教育、医疗等相关设施的供给,还要考虑如何稳定当地的就业者和毕业生,以及提高本地就业者的素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