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在测定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感染水平
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苏玫,靳怀宗,李银英,杜秋明,邱磊,刘兰君(天津市红桥医院重症医学科,天津300130)
[摘要]目的:探讨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在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中的测定水平及预后判断价值。方法:收集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重度感染组(发生脓毒症)和轻度感染组(未发生脓毒症)。对比分析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与对照组凝血指标及血小板;重度感染组和轻度感染组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对比;住院期间重度感染组中死亡患者与未死亡患者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对比。结果: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与对照组凝血指标(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及血小板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感染组和轻度感染组凝血指标(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及血小板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重度感染组中死亡患者与未死亡患者凝血指标及血小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测定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体内凝血指标及血小板水平,可以判断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同时为预测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死亡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凝血指标;血小板;细菌;感染
细菌感染性疾病是由各种细菌感染导致的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o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的预后与早期是否得到有效密切相关,相关研究指出若患者在发生细菌感染性疾病12h后得以救治,住院期间发生的费用明显提高。细菌感染性疾病发病机理为细菌微生物在血液中大量繁殖,导致炎性反应和病理改变。寻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早期实验室指标成为众多研究的重点[2-3]。目前研究发现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中存在凝血功能紊乱及血小板水平的下降,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拟从凝血指标及血小板水平进行分析,探讨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在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中的测定水平及预后判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8年3月〜2019年1月我院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重度感染组(发生脓毒症)和轻度感染组(未发生脓毒症)。同时以我院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重度感染组男33例,女17例,年龄49~85岁,平均(70.38±15.25)岁。轻度感染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48~84岁,平均(71.11±16.94)岁,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49~85岁,平均(70.56±15.78)岁。三组性别和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入选标准:①细菌感染患者有明确的生物学检测结果;
②脓毒症诊断符合内科学诊断标准;③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完整,自愿加入研究。
1.3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不完整缺项者;②中途失访者。1.4观察指标:对比分析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与对照组凝血指标及血小板;重度感染组和轻度感染组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对比;住院期间重度感染组中死亡患者与未死亡患者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对比。
1.5实验室指标测定方法:①晨6:00采血5ml,同一标本血无抗凝血3ml,5000r/min;②血小板计数使用五分类双通道血常规检测仪XFA9500检测;③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检测凝血指标。
1.6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土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与对照组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对比: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与对照组凝血指标(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及血小板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o
表1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与对照组凝血指标及血小板(x±s)
组别D-二聚体(ng/L)凝血酶原时间(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s)凝血酶时间(s)血小板(x109/L)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625.34±82.4223.58±3.2548.64±5.8224.68±1.99105.34±42.45对照组
206.34±26.2811.36±1.9827.45±4.0213.46±1.67186.35±96.28 t值 5.398 5.887 6.0257.148 5.824
dde指标P值<0.05<0.05<0.05<0.05<0.05
2.2重度感染组和轻度感染组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对比:重度感染组和轻度感染组凝血指标(D-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及血小板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o
表2重度感染组和轻度感染组凝血指标及血小板(x±s)
组别D-二聚体(ng/L)凝血酶原时间(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s)凝血酶时间(s)血小板(x109/L)
重度感染组716.28±84.2524.63±3.6953.34±52.7126.35±2.1562.34±32.69
轻度感染组568.34±67.5220.34±2.3633.36±5.2816.58±1.87126.38±46.28
t值 5.9988.653 6.3477.412 4.258
P值<0.05<0.05<0.05<0.05<0.05
2.3住院期间重度感染组中死亡患者与未死亡患者凝血指患者凝血指标及血小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0.05),标及血小板对比:住院期间重度感染组中死亡患者与未死亡见表3。
表3住院期间重度感染组中死亡患者与未死亡患者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对比(x土s)
组别D-二聚体(ng/L)凝血酶原时间(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s)凝血酶时间(s)血小板(x109/L)
死亡者678.45±86.3825.38±4.1655.34±5.9126.98±2.1459.36±31.57
未死亡者563.71±68.2520.64±3.1246.38±4.3317.16±1.6979.54±34.28
t值 6.388 5.5247.825 6.3858.521
P值<0.05<0.05<0.05<0.05<0.05
3讨论
每年全球住院患者中约有25%因感染而死亡,其中大部 分为细菌感染性疾病,细菌性血流感染引起的脓毒症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极高。目前对于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血培养,但是血细菌培养耗时较长,阳性检出率降低,不利于早期疾病的诊断。目前研究认为细菌感染性疾病涉及复 杂的发病过程[4]o细菌的细胞壁中含脂多糖成分,可通过激活巨噬细胞以及单核细胞而促进炎性因子的合
并和释放,进而引起炎性因子可诱导机体促凝,引起机体抗凝途径损害,进而导致凝血功能紊乱[5-6]。
本次研究中测定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体内凝血指标及血小板水平,结果发现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与对照组凝血指标及血小板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重度感染组和轻度感染组凝血指标及血小板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住院期间重度感染组中死亡患者与未死亡患者凝血指标及血小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o这提示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功能的紊乱是升高危重症患者死亡风险的可能。还有研究指出病情严重、脓毒症和器官功能障碍常与血小板减少相关⑺。细菌感染性疾病发生脓毒症后,血源性感染引起血小板计数减少会增加病死率。此外凝血功能指标也可反映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这为临床早期评估脓毒症病情提供重要价值[8]。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通过测定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体内凝血指标及血小板水平,可以判断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同时为预测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死亡有一定价值。4参考文献
[1]李永丽.中性粒细胞与血小板的比率联合乳酸清除率与血流感染患者病情相关性分析[J].当代临床医刊,2019,32 (2):119-120.
[2]赵继鸥,袁玉芳,蒯文霞,等.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合并流感病毒感染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19,25(12):108 -110.
[3]魏宇燕,李洋.网织血小板对急性白血病患者感染的早期诊断效果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9,40(8):981-983.
[4]苏天皎,赵久法.感染性疾病伴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分析[J].血栓与止血学,2019,25(2):185-189.
[5]陈春球.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药物的关系[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9, 9(7):29-31.
[6]叶云燕,王欢,王艺沙,等.血清PCT与CRP和血小板对重症感染患者病情程度的评估效果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29(10):1487-1490.
[7]黄丹,张素英,潘克女.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肝功能、血小板参数及凝血功能指标的检测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9,29(10):1204-1206.
[8]邱济海,候巍,金茜,等.重症感染伴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方法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9,29(11):1638-1642.
[收稿日期:2019-09-18编校:李晓飞]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