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流动人口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2011年中国乡村人口乡村人口为65656万,农民工占25278万人,比上年增加1055万人,增长4.4%;其中本地农民工9415万人,外出农民工15863万人。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2049元,比上年增长21.2%。极大改善了低收入体的生活水平,也催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成为催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是不可或缺的。
1. 从历史的角度看,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是社会工业化,城市化这个历史进程的必然要求。大家知道,工业化、城市化,在近代以来,已经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被验证并加以推崇,已经成为一个现代过国家发展不可逆转的过程。纵观世界历史发展,无论是近代的美国还是法国,亦或日本、英国,都通过工业化实现了民族的腾飞与发展。中国的暂时落后恰恰从反面说明没有现代化发展所需要的工业化发展以及伴随其发展的城市化发展,就没有农村人口正常有序,大量地向城市流动,也就没有社会的快速发展进而导致落后。而工业化的发展必然带来劳动力的集中,造成农村人口向城镇区域集中,人的集中就必然带来市场活动、商业活动已服务业的发展,再次创造就业机会。这种聚集于发展是环环相扣的过程,也是工业化与城市化一体发展的直接表现。所以农村人口正常有序,大量地向城市流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与工业化发展是与城市化发展紧密相连。
流动人口的大量出现是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对于流动人口的研究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通过对近20年中国流动人口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将中国流动人口研究的重点归纳为以下8个方面:流动人口概念体系、人口迁移的动机、人口迁移的障碍因素、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生存的资本、流动人口对城市的影响、全国或区域层面的流动人口实证研究、流动人口管理的研究以及流动人口的空间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中国流动人口研究提出若干建议。(《城市问题》2008年第6期)
2. 从现实中看,解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人口的出路问题是社会和谐发展所必须的。城镇化不是把农村建造成为城镇,我国许多边远地区的农村,很不适合人口居住,除了“封山育林”之外,很难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城镇化,只有把农村人口吸纳到城镇,提升城镇的人气指数,扩大城镇建设规模,健全城镇的社会功能,进而克服传统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弊端,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保定市2007末,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约155万,占乡村劳动力总量的约30%,大量的人口剩余阻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使其成为目前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因此,对保定市各县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
论意义,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如何实现保定市各县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崔彦元 保定市各县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河北师范大学 硕士论文)
3. 妥善处理好农村大量人口向城市正常,有序,合理的流动是解决三农问题,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的根本途径之一。这是一个十分浅显的道理:城市不可能独立于农村独自享受现代文明,就像一个人不可能抓住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一样。诚然,城市里有富余劳动力存在,失业人口存在,但与此同时城里也有很多工作岗位,城里人不愿意干或干不好,农村劳动力来,却能到相应的岗位;从另一方面看,城市人口增加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人多了,衣食住行需求增加,相应的服务岗位需求也增加了。此外,随着各大城市的的发展,以及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推力与城市吸力的共同作用,必将进一步促进一些大中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业的发展,促进人口向城市中的二、三产业集聚,促进城市化发展。如此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双赢的好事,我们何乐而不为之呢?
“三农问题”不是中国特有的,但有中国特有的客观实际。“三农问题
”是三农的各个方面的弱质性带来的,有其质的、历史的、社会的深刻原因;解决“三农问题”要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入手,对宏观政治体制、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派遣大批“小
康工作队”与广大农民“三同”,在实践中探讨、创造、建设农村小康社会。(袁文彪《三农问题中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2009-12-01版 )
4. 从政治经济学理论上看,农村人口向城市大量、正常有序、合理的流动是社会生产力均衡发展的客观要求。生产力是支撑社会发展最活跃的因素,而人,是最宝贵的生产力,这是政治经济学最基本的原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生产力的弃之不用,那无异就是犯罪。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就业机会,而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正好是此发展间隙的有益补充,这样一方面满足了城市化过程中对大量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均衡发展。
中国网2月22日讯 国家统计局22日在其发布了《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谢鸿光对公报进行评读时称,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快速增长,惠民生取得积极进展。
谢鸿光表示,《统计公报》以多组数据显示了民生事业取得的积极变化。
一是2011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221万人,是2006年以来新增就业最多的一年,年末
城镇登记失业率4.1%,继续维持在较低水平,全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比上年增长4.4%,表明我国不仅取得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还促进了就业的稳定增加。
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上年增长17.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位数为6194元,增长19.1%。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增长14.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19118元,增长13.5%。2011年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速比城镇快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三是社会保障工作显著加强。全年救助城市医疗困难众711.4万人次,救助农村医疗困难众1558.1万人次,资助1276.5万城镇困难众参加城镇医疗保险,资助4544.3万农村困难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截至9月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受益8.4亿人次。大幅提高农村扶贫标准,按照新的标准,年末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农村扶贫对象为12238万人,覆盖范围大幅提高,极大改善了低收入体的生活水平。
5. 从城市长远发展的角度看,也需要妥善解决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否则城市的
城市化发展就成为无米之炊,无源之水。诚然,我方也注意到,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之初,的确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但从国家近年来实施宏观调整措施上来看,这些负面的影响到目前为止已得到有效的控制。
中国农民工阶层是地方已经超过50%。可以说,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第二、第一产业劳动力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功不可没。研究结果表明,1995年至2005年,如果假设农民工劳动生产率与城市产业工人一样,则农民工对中国第二、第三产业产值贡献站到这些产业的14.77%~24.35%,平均每年为19.98%。而且贡献份额有逐年增长的趋势。(沈汉溪 农民工的中国经济的贡献测算 2007年08期)
总之,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不是洪水猛兽,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无论从解决三农问题,保持社会,无论是从政治经济学理论还是从城市的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农村人口大量正常有序的向城市流动都是有利的,诚然在个别方面造成过一点负面影响,但从现实的情况看,这些负面的影响均在宏观调控范围内予以了妥善的解决或正在解决。因此,我方认为,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对城市的影响,总体上来说是利大于弊。这样浅显的观点其实三十而立即该明白,而不必等到三十以后才明白。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