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历史时期的东北
第十二章  历史时期的东北
东北一词,是中国东北部的简称,很早就见于我国的历史典籍中。历史上,东北的范围要比今天的东北地区大得多,其所辖范围,大致南起山海关、长城一线,北至外兴安岭和黑龙江口,西起大兴安岭,东至海滨。
第一节  地理环境与历史变迁
一、地理环境
驾驶证换证流程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优越,山环水绕,土地平旷。西有大兴安岭,北有外兴安岭、小兴安岭,东有长白山地及滨海的锡霍特山。山脉纵横,动植物资源丰富。山脉环绕之间是广阔无垠的松辽大平原,即东北平原,面积达35万平方千米,是我国三大平原之一。广阔的平原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场所。河流众多,有黑龙江、松花江、辽河、鸭绿江、图们江、牡丹江等江河贯流全境,为东北地区的工农业及居民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东北地区地处太平洋西岸的季风气候区,属于温带、亚寒带气候;夏季湿热多雨,土质肥沃,雨热同季,为一年一季的农作物生长提供了优越条件。
总之,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为古代原始人类生活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物质资源,并形成了历史上各民族的共同体。如东部的白山黑水间形成了最古老的渔猎民族;北部山林中及江河两岸则有专事狩猎的民族;西部草原则有游牧射猎民族;中南部的黑土地带最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这里则成为农业民族的摇篮。
二、历史演变
早在旧石器时代,东北地区就有古人类活动,从此揭开了东北历史的序幕。到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古人类是东北南部的金牛山人(辽宁营口金牛山,距今约28万年),其次是庙后山人(辽宁本溪,距今24~15万年)、鸽子洞人(辽宁喀左,距今5~7万年)、榆树人(吉林榆树,距今2~4万)、安图人(吉林安图,距今26600±550年)、哈尔滨人(黑龙江哈尔滨,距今22370±比特币怎么获得300年)等。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历史上最早活动于东北地区的民族是肃慎,后来兴起的扶余人活动于松嫩平原一带,从事农业生产。两汉以来,生活在鸭绿江一带的高句丽建立了地方政权,初都于纥升骨城(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的五女山城),公元3年,迁都于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市)公元427耶耶耶耶年,高句丽的都城迁到平壤。高句丽政权自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立国,至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8年)灭
亡,传28世,705年。唐代,高句丽衰亡,渤海兴起。靺鞨人建立的渤海政权,初都于敖东城(今吉林敦化市),唐天宝年间又迁都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市东京城)。渤海政权迁都的原因:从政治形势看,趋于稳定,而北疆尚有强大的黑水靺鞨的存在。从地理条件上看,这里地势险要,气候适宜,交通便利。渤海上京的建筑风格独具特,仿唐长安而建。全城分为外城、内城、宫城三部分。渤海极盛时期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
唐末,活动于内蒙巴林左旗一带的契丹逐渐强大起来,并于公元916计算机等级认证年建立政权。契丹属东胡族系的一支。自北魏以来游牧于今西辽河上游的西喇木伦河一带。唐初,曾在这里设置松漠都督府,并任命契丹首领为都督。唐末,世居在这里的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及其相邻各部,建国称帝,国号大契丹,与五代北宋并立。后改国号为辽。公元918年,辽主耶律阿保机命令汉人康默记等为他建立京师,名曰“皇都”。938年,改称上京临潢府,其遗址在今内蒙巴林左旗林东镇附近。该地正处于今天大兴安岭南段,西接内蒙古高原,东南部是西辽河上游的广阔冲积平原,背负大兴安岭山地,因而该地有险可守,有田可耕,有牧可放;是个“饶水草,便畜牧;地肥沃,宜耕植”的好地方。辽上京城从918年建城到1120年被金攻占破坏,共历时204年。(辽五京: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内蒙宁城西)、南京幽州府、东京辽阳府、西京大同府)
代金而起的是金政权,金政权是中国东北松花江一带兴起的女真族建立的政权。早在公元10世纪前期,辽灭亡渤海后,为了削弱女真族的实力,曾将其一部较深的女真人迁到辽阳以南,编入辽的户籍,称熟女真。而仍旧居住在松花江以北、吉林以东的女真部落,称为生女真。生女真在公元11世纪左右开始跨入奴隶社会,并且从游牧生活趋于定居。生女真在哈尔滨市东南的阿什河流域,利用这里天然的优越条件,种植五谷,制造舟车,修盖房屋,烧炭炼铁,社会发展迅速。1113年,在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的领导下,举兵击辽。正式建国称帝,国号为“金”,建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市南的白城)。金上京会宁府是金前期的都城,其设计和建造是在汉族官僚卢彦伦的主持下,模仿北宋都城开封而进行建设的。(金五京:东京辽阳府、西京大同府、南京开封府、中京大兴府、北京大定府(内蒙宁城西))
上京会宁府从金太祖到海陵王完颜亮的40多年里,一直作为金的都城,直到1153年正式迁都燕京(中都)以后,才逐渐走向衰落。虽然后来的金世宗完颜雍曾一度下令恢复上京,但不久上京便被大火焚毁。
元代以后,历代政权都加强了对东北的经营。元朝时期,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控制,专
门在东北设置了辽阳行省,作为东北地区最高的统治机构。另外,还开辟了10多条主要的驿道,设置了100多个驿站。明代,在东北设立了辽东都司和奴尔干都司。同时还开辟了4条驿道。还在吉林开设了造船厂。清代,把东北视为祖宗龙兴之地而倍加重视,设置将军加以管辖。为了防止汉人进入垦辟及采参,还修起了柳条边。
第二节手串什么材质的好  清代都城沈阳
清初在东北曾建立过三个都城。第一个都城在今辽宁省新宾县永陵乡境内修建的南城和北城。北城建于1587年,称费阿拉城。而后于1603年又在北城南5里的地方,营建南城。1605年,在南城建筑外廓城,这时把南北两城统称赫图阿拉。清入关定都北京后,称这里为兴京。
1622年,清为了便于与明作战,把都城迁到东京城(今辽阳市),这是清初在东北建立的第二个都城。
随着清初形势发展的需要,1625年又迁都沈阳。努尔哈赤认为“沈阳形势之地。西征明室,自都尔弼渡辽河,路直且近;北征蒙古二三日可至;南征朝鲜,可由清河路以进。且从浑
河、苏子河上流伐木,顺流而下,以此治宫室,供炊爨(cuàn),不可胜用也。时而出猎,山近兽多;河中水簇,亦可捕取。朕筹此熟矣。”
沈阳是东北地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因城南有沈水(今浑河),采用“山南水北为之阳”的说法,遂取名沈阳。从文献记载来看,沈阳最早的名称是汉代的侯城,西汉时隶属于辽东郡。东汉时隶属于由于地方政权更迭频繁,几乎没有留下有关沈阳的文献记载。隋唐时期,隋唐政府开始逐渐认识到东北地区的重要性,他们为了控制东北,曾先后数次对东北地区用兵,在这几次大规模的用兵中,侯城都是大军攻掠的必经之地,从而侯城便列入皇帝的诏书中。辽代,沈阳有了较大发展。辽在此设沈州。金末,沈州城被毁于战火。元初,设沈阳路,从此“沈阳”一名始见于史书中。元末,沈阳城又一次毁于战火中。明初,设沈阳卫,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68年),在原有土城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改建,将原有土墙改为砖墙,城呈方形,周长930步,高2.5,1.8,城周围有宽3,8尺的护城河。城开四门,城中十字大街直通四门。明代沈阳城的建设为后来清代沈阳的建设奠定了基本格局。
清定都沈阳以后,对沈阳城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筑。从皇太极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
开始,直到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止,才完成包括外廓城在内的修筑计划,费时达半个世纪之久。
沈阳城的规划是由汉族官吏根据《易经》学说进行设计的,整个布局是应“三十六罡、七十二地煞”而成,平面呈方形,周长9320步。街道布局呈“内平外善”的字形。《易经》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应九宫。”按照《易经》这种说法,沈阳城中的宫城应为太极,东、西华门应为两仪,东西南北四塔(即崇德八年在城四角建筑了四寺,东为永光寺,西为延寿寺,南为广慈寺,北为寺)应为四象。城开八门。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又在城墙之外修筑关墙,两者之间形成关厢,并相应城门设置八关。这八门八关的建筑主导思想即“生八卦”。八门八关再加上一个北垣正中封闭的旧城门,正应九宫之说。八门八关的城门楼分别筑为二或三层,其总数共为36层,是应“三十六天罡”;筑城取土挖掘的七十二个土坑,经改造修成七十二个渗水井,当应“七十二地煞”。
“内平外善”:“平”字的两横当为两条横街,即中街和东西华门大街,“平”字的一竖当为宫城正门,即大清门前的天街,两点当为东西两侧的钟楼和鼓楼。“善”字的平面修筑实际比较困难,但外城的主体布局也应“善”字严格规划修筑。大小北关稍斜,当为善字上面的两点。
横街、大十字街、小十字街当为“善”的三横,钟楼、鼓楼分别为两点,大西门至大东门大街恰为最下面的一横,天街居中构成一竖,大小南关与大小十字街交汇后,恰好构成一个“口”字,从而整个城市的布局也组成了一个“善”字。
沈阳城中最大的建筑为沈阳故宫,历史上称“盛京宫殿”,占地五一调休2023年6万多平方米,房屋300余间,在我国现存的故宫中仅次于北京故宫。沈阳故宫是满清王朝入关以前的皇宫。始建于公元1625年,竣工于公元1636年,康熙时期又有所扩建。按其建筑格局可为东、中、西三路。
东路以大政殿和十王亭为主体建筑,为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修建设计的。大政殿坐北朝南,是故宫中最早的建筑。起初,为努尔哈赤处理朝政的地方,后来朝内举行大典多在此进行。大政殿前东西两侧有十座方亭对称排列,名为“十王亭”,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办公的场所。
中路以崇政殿和清宁宫为主体建筑。崇政殿俗称“金銮殿”,为清太极皇太极平时临朝亲政的地方,清太宗时期的大典也常在这里举行。崇政殿前为正门,称大清门。崇政殿后有凤凰楼,为清太极宴饮之所。凤凰楼之后为内宫,为皇太极及妃子们居住的地方,有清宁宫
等。
西路以文溯阁为主体建筑,是专为收藏清代乾隆时期编撰的大型图书《四库全书》而建,是全国存放《四库全书》著名七阁之一。后来,这里成为乾隆及后来几代皇帝东巡盛京时读书赏戏的地方。
目前,沈阳故宫保存完整,已辟为沈阳故宫博物馆。
第三节    伪满国都长春
长春位于松辽大平原的中东部,哈大铁路线上,交通条件优越,是吉林省的省会,吉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长春是一个开发较晚的城市,直到明末还是个人烟稀少的地方。清初,这里为蒙古郭尔罗斯王公的领地,后来蒙古王公唯利是图,私自招流人垦殖,坐收渔利,人口日益增多,土地开发日趋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吉林将军于公元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据实上报长春附近的开垦状况,此时居民已达2230余户,已垦土地达26万余亩。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嘉庆帝只好旨准,“令民人耕地”纳租,“以资蒙古生计”,并在伊通河畔“借地设治”,
置理事通判,称长春厅,以管理这里的民政和司法。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为了使政府机关处在更适中的位置,也为了使之处于商业中心,便把长春厅治所移入厅北50里的宽城子(也称宽庄,是厅内最大的村镇,是当时的商业、手工业和陆路交通中心),仍名长春。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开始挖掘城壕,修筑木板城墙,从而修成了一座长约10千米,设有九门的不规则多边形的城墙,并在城内修建了南北向的南大街、北大街(今大马路南段)以及几条东西向横街(今头、二、三、四道街)。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