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历史沿革
          通济渠泗县段的历史沿革
                  了解身边的历史,传承古老的文明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唐·皮日休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同意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第46个项目。大运河是世界建造时间最早、使用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开凿至今2500多年,(B.C.486吴王开邗沟)是中华民族留给世界的宝贵遗产。共包括中国大运河河道遗产27段,以及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共计58处,河道总长度1011公里。大运河的申遗使世界遗产的保护理念在中国大运河沿线8个省(市)、1.7亿民众中得到广泛传播并深入人心。隋唐大运河(泗县段)是中国大运河河道遗产27段的其中之一,是安徽省除黄山和西递宏村之后的第三处世界文化遗产。
泗县,古称夏丘,汉时建制。唐武德四年称虹县,明朝属凤阳府,清属直隶泗州。泗州古城因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被洪水淹没,至今沉于洪泽湖底,成为东方的庞贝古城。后几经辗转,于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州治迁往虹县,泗县从此称泗州,虹县降为虹乡,至民国元年复更名为泗县。
隋朝,隋文帝时即“遣使”率领“水工”实地考察黄淮平原的水系。史载:“(开皇)十八年,天子遣使,将水工,巡行川源,相视高下,发随近丁以疏导之”(《隋书·卷42》)。这些精通水利的官员,调查河流位置、源流、高程、水量,为开发河流积累数据资料。当时以宇文恺为代表的一流朝廷水利官员,“有巧思”,为科学开发运河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开皇七年(公元587年)宇文恺奉命主持修建“汴口堰”,这是通济渠运河的渠首工程,位于河阴县“西二十里”。隋文帝派遣大将“梁睿增筑汉古堰,遏河入汴”, 引黄河水入汴水,增加汴水流量。梁睿实施并且完成了“汴口堰”工程,后人为了表示纪念,把“汴口堰”称之为“梁公堰”。
天龙八部漕运路线大业元年即公元605年,炀帝“命尚书右丞皇甫议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复自板渚引河历荥泽入汴,又自大梁之东引汴水入泗,
达于淮”“大业元年元年三月辛亥,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广四十步(约67米),渠旁皆筑御道,树以柳”(《隋记》《资治通鉴·隋纪》)蔚为壮观。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至余杭,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隋炀帝三次下江南巡幸
大业元年八月(605年8月),所乘龙舟宽13.65米、长54.6米、高12.29米。殿脚(纤夫)1080人,穿着杂锦彩妆;吴越间征选15-16岁少女称殿脚女,背纤挽舟。每船彩缆绳10条,每条彩绳殿脚女10人,嫩羊10口,人羊共挽,相间而行。大小船只4700余艘,随从10万之中,挽船士8万余人,“舳舻相接二百余里---所过州县五百里皆献食”。是年十月抵达扬州。
大业六年(610年)三月和大业十二年(616年)七月,隋炀帝又两次游幸江都,其奢华不亚首次。
通济渠泗县段至今北岸仍留有二级坡道,疑为仕女拉纤的遗迹。曹苗段十里井东南侧仍留
有皇道弯船处遗迹,疑似隋炀帝临时休息的地方。几次清淤都有大量的古建筑遗存、生活用具遗存。
    “女人穿着花肚兜,男人拉纤脸朝后”
                            ——泗县运河·民谣
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玄宗问宣州刺史裴耀卿漕运事宜:“缘水陆遥远,转运艰辛,本州正月二月上道,至扬州入斗门(堤堰的闸门),即逢水浅,已有阻碍,须停留一月以上。三月四月以后,始渡淮入汴,多属汴河干浅,又船运停留。至六月七月后,始至河口,即逢黄河水涨,不得入河。又须停一两月,待河水小,始得上河。计从江南至东都,停滞日多,得行日少,粮食既皆不足,折欠因此而生。又江南百姓,不习河水,皆转雇河师水手,更为损费(重为劳费)。伏见国家旧法,往代成规,择制便宜,以垂长久。河口元(原来)置武牢仓,江南船不入黄河,即于仓内便贮。巩县置洛口仓,船从黄河不入洛水,即于仓内安置。爰(yuan于是、何处)及河阳仓、柏崖仓、太原仓、永丰仓、渭南仓,节级取便(转运),例皆如此。水通则随近运转,不通则且纳在仓,不滞远船,不忧欠耗”。裴耀卿的建议为后来刘晏的分段漕运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自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到唐代开元二十七(公元739年),隋代通济渠路线投入使用已经134年,其河道安澜,体现了河道路线的先进性和正确性。历史文献记载,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代河道专家曾因“江淮漕运经淮水,波涛有沉损”试图进一步改造通济渠入淮口的泗县尾闾河段,朝廷派钦差大臣采访使齐huàn开凿18里新河道,“自泗州虹县至楚州淮阴北十八合于淮,不逾时,毕功”。但是这条新渠“水流浚急,行旅艰险,旋即停费,却由旧河”,漕运路线,不得不恢复原有通济渠路线。唐代泗县境内的“广济新渠”改造工程,在历史上留下了失败的记录,这一工程从反面检验了隋代“通济渠”路线的正确性。杜佑《通典·食货10漕运》。需要补充的是,当时没有泗洪县,虹县的舆图包括泗洪灵璧。
    此段运河在今天泗县黑塘镇仍留有遗迹,当地有唐河和凄河,传说就是因开凿次段运河死的人太多,于是就叫凄河。原因很简单,此段途径泗县朱山、马场山、峰山山西东侧,地下岩石多为坚硬石英岩矿藏,开凿困难,代价太大,最后失败告终。现在的唐沟和凄河宽不过3米,已成为排水沟。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太子宾客通州刺史刘晏主漕政,实行“分段漕运法”,即“江船不
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江南之运积扬州,汴河之运积河阴,河船之运积渭口,渭船之运入太仓。岁转粟百一十万石,无升斗溺者”《新唐书·志·食货》。正常运转近六十年。由于藩镇割据愈演愈烈,唐王朝为加强汴河控制,于元和4年(公元809年)将符离县埇桥镇升格为宿州,强化大运河要冲地位。
杜佑说隋开大运河,“自是天下利于转输”有说通济渠开成后,“运遭商旅,往来不绝。”皮日休说隋开大运河“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今日九河外,复有淇、汁,北通琢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特别是中唐以后,由于江南经济的迅速发展,以致成为唐王朝的财斌中心。韩愈说,“今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可见运河在繁荣江淮与江南经济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