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 - 浙江大学研究生院
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发展迅速,研究生培养类型不断丰富。在各高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量高层次人才的同时,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的声音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浙江大学作为我国研究生培养极具影响力的高校,其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障机制建设,无论对增强我校研究型大学的实力,还是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良性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本课题组通过对香港大学的访问与参观学习,结合我校实际,对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与实践进行一些探讨,以其对我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有所助益。
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
浙江大学 在职研究生1.1 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
建国以后至1965年,我国共招收研究生2.3万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中断招生12年。1981,我国开始实施学位制度。二十多年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学位制度从无到有,逐步完善,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2001年底,我国共培养出61. 6万名硕士,
7. 8万名博士;已经授予的学位,覆盖了所有学科门类。近年来,教育部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加快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步伐:2001,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达到了16. 2万人,全国在学研究生已经超过37万人(不含在职攻读学位生) 2002,全国硕士生招生规模达19. 6万人,比上年增长了23%2003,全国硕士生招生规模达到26. 9万人,比上年又增长了35. 84%2004,全国硕士生招生规模达到33万人,比上年又增长了22.7%。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急速扩张,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问题逐渐凸现出来,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乃至全社会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作为高等教育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否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 其培养质量的高低已成为提高高校乃至国家竞争力,并保证向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在一个内部体制不断变迁、外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化环境中,从研究生教育部门本身来讲,非常有必要对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估。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不断改进,并同国际保持同步,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
1.2 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浙江大学培养研究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1927年国民政府批准浙江大
学成立研究院,1929年正式招收研究生,1939 年,因战乱西迁黔北的浙江大学,始在文科和理科设置史地、数学的研究部,1941年又在工科设置化工学部,招收17名研究生,揭开研究生培养的序幕,1942年浙江大学研究院成立,竺可桢校长亲任院长,至1949年,浙江大学已在11个研究所室招收研究生125名,毕业46名。19508月,经教育部批准,浙江大学继续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化工6个研究所招收研究生。1952年院系调整,5个理科研究所被调走,化工研究所撤销,研究生招收一度停止。19578月浙江大学决定恢复研究生招生,后受反右派运动影响,于1961年重新招收研究生。从1961——1966年初期间,浙江大学共有研究生导师15名,有14个专业、16个研究方向,共招收研究生66名。1964年毕业10名、1965年毕业15名,9人中途休学,1人退学,其余31人因“文化大革命”中止学习。        1966-1976文化大革命。1978年浙江大学恢复研究生招生。 198412月,浙江大学试办研究生院,是全国首批试办高校之一。1996年,国家教委为浙江大学研究生院授牌,标志浙江大学成为全国首批正式建立研究生院的十所高校之一。19989月,根据国务院办公厅文件,浙江大学与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实行强强联合,组建新的浙江大学,组建后的浙江大学按照国家新的学科专业目录,覆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和管理学11个学科门类。
    浙江大学自从1986年试办研究生院以来,经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研究生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大批的高层次人才。现有39个博士后流动站 4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42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和3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 。另有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以及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3 。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学科24 ,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13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 ,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7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4 ,国家战略产业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目前,在校硕士研究生11000余人,博士研究生近6000人,攻读专业研究生学位4500余人。导师中有中科院院士1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8名;博士生导师1000余名,硕士生导师2200余名。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
2.1 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概念
根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2-2010)(征求意见稿)》的定义,“研究生教育质量是指研究生教育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这一概念在内涵上分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质量,即指研究生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一是培养的人才是
否达到了学位标准和要求,二是培养的人才是否为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广义的质量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内容,即满足学术的需要(推进科技进步,创造知识);满足社会对各行业专门人才的需要(推进社会进步,应用知识);满足受教育者自身教育、自我实现的需要(推进个性进步,传播知识)”;“研究生教育质量是个多维的、动态的概念,具有社会和时代的特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标准应注意适应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2.2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内涵
2.2.1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概念 
根据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概念,质量保障可从三个层面来考虑,首先是宏观层面,按照广义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概念,质量保障由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环境,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国家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等方面构成;其次是社会用人单位及中介评估机构的监督与评估;再次是微观层面,按照狭义的质量概念,质量保障仅指高等学校内部建立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包括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监督体系和质量反馈体系三部分。质量管理体系是质量保障的基本部分,包括招生、培养、论文答辩、学位授予、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学术氛围等各个环节,也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环境建设等各个方面;
质量监督体系按照《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2-2010)(征求意见稿)》是指“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和各个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的监督以及学校相应的自我评估机构的评估。自我评估是由学位授予单位自行组织的内部评估活动。它通过对本单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活动经常性、系统性的评价,检查有关规章、制度和方法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证学位授予工作和研究生教育活动满足社会的要求”,质量监督还应包括社会中介评估机构的参与以及社会舆论的监督;质量反馈体系主要包括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建立质量反馈机制是质量保证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是不断改进教学、提高质量的必然要求。
2.2.2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内涵
首先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既包含全日制教育,也包含非全日制教育,存在着博士、硕士等不同层次的教育以及科学学位、专业学位等不同类型的教育,同时在不同学科门类与学科专业之间也存在培养目标、规格等差异,因此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应遵循多维性的原则;其次,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须适应国家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及培养机构以及研究生四者之间对质量的诉求,遵循适应性的原则;第三,研究生教育活动的全程都
与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密切相关,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必须涵盖全部过程,遵循全程性的原则;第四,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研究生教育本身是个不断进步,自我完善的螺旋上升过程,因此,质量保障机制应遵循发展性的原则;第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研究生教育活动呈现多样化。由于研究生教育系统的多样性,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标准也应该是多样的,不仅要为学校、研究机构培养学术性人才,也要为产业部门培养职业人才,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多方面需要,遵循多样性的原则。第六,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运用保障的手段方法具有多样性。评估和审计故然是重要的质量保障手段,但除了评估之外,它还包括了质量管理、质量监督、质量控制、质量改进等,以及评估反馈的及时、有效,具备保障机制的可操作性。
2.3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
按照《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2-2010)》的定义,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应包括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监督体系和质量反馈体系三部分。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招生、培养、论文答辩、学位授予、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等各个环节;质量监督体系应加强学位评定委员会和各个学位评定分委会的监督职能,加强自我评估;质量反馈体系主
要包括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因此,本课题组认为构建我校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应在国家宏观调控的环境下,积极参与社会中介评估机构的评估与监督,结合学校总体发展目标,强化学校自主保障机制的建设,实现我校研究生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2.3.1 协调处理规模与质量的关系,建立生源质量评价体系,努力吸引优质生源
    外因需通过内因起作用,在研究生教育活动中,质量始终离不开研究生这个主体,优质的生源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建立公正、公开、公平的研究生招生评价体系,是扩大优质生源的根本。为了加强吸引优质生源的力度,需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学校研究生招生网页的建设,提供更为全面、快捷的招生资讯及服务,建立与国内相关招生门户网站的广泛联系,吸引更多的考生生源;
2)做好导师层面的招生政策宣传,充分调动导师、学科的积极性,发挥其在招生中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各种学术交流的机会,提供面对面的政策咨询,拓展宣传渠道;
3)改革招生指标的分配机制,解决指标分配的结构性矛盾。我校涉及的学科门类繁多,招
生层次多样,在指标的分配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科的发展水平及差异性,适当体现政策性倾斜。
4)建立全方位的生源质量评价体系,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及规格,完善选拔机制,展开形式多样的招生途径,逐步扩大导师招生自主权。
2.3.2制定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培养单位进行研究生培养和管理工作的主要依据,它体现了本学科、专业培养研究生的基本要求,规定、明确了研究生培养过程和环节,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总体计划,也是检查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准绳,是教学过程保障的标准。
课程设置是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它关系到研究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以及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学科专业性质的特点;利于研究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拓宽知识面,充分考虑人文方面的课程);并注意不同层次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我们应充分发挥浙江大学综合性的办学优势,科学设置研究生的课程体系。
2.3.3 建立课程教学评价考核体系
课堂教学评价、课堂秩序检查是教学管理保障的有力手段。针对研究生学科专业的特点建立课程教学情况评价考核体系和考勤制度,从综合评价、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师纪律、教材(参考书、资料)的适用性、听课纪律等方面考核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在课程学习结束时,以教学服务对象(学生)的评价作为衡量教学产出质量的评价标准,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估程序、方法、技术,实现教学评估过程,同时管理部门及时将信息反馈教师,形成教学互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