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建设:怎么带队伍?
原⽂链接:
0、引⾔
管理是⼀门实践科学,必须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多练、多思考、多总结,就会逐步形成⾃⼰的管理体系框架。
1、团队建设
团队建设就是俗称的“带⼈”,因此其主体对象就是团队成员、及其内部关系,分为三个层次,6个维度的⼯作要素:针对员⼯个体的两个要素是:能⼒培养和激励;
针对员⼯个体之间的两个要素是:分⼯和协作;
针对团队整体的两个要素是:梯队和⽂化。
2、团队培训
培训⾸先要搞清楚核⼼诉求,明确⼈员的能⼒模型。⼀般总结为通⽤素质、专业技能、管理能⼒三个⽅向,是企业培训主要的出发点。
通⽤素质:基本职场⼯作能⼒、素养,包括企业⽂化、⾏为规范、价值观、时间管理、压⼒管理等,提⾼员⼯的积极性和效率。
专业能⼒:岗位⼯作直接相关的专业技能、⼯作流程规范等。
管理能⼒:项⽬、团队管理相关的能⼒,同时对通⽤素质能⼒会要求更⾼,⾯向各级管理⼈员或储备管理⼈员 。
作为技术团队,培训内容主要是专业技能,其次针对管理⼈员、⾻⼲也要兼顾管理能⼒、沟通能⼒的培训。从以下⼏个⽅⾯考虑:
⿎励⾃主学习:公司提供资源和政策⽀撑,如购买专业书籍,报销线上培训课程费⽤等。还有补贴专业技术证书,这⾥就需要结合公司需要了,有些公司的项⽬需要有⼀些技术等级证书的可以考虑。
部门组织学习:组织兴趣⼩组、技术分享、代码评审、⼯作复盘分析等,把这些⼯作常态化、规范化落实下去,都是⾮常⾮常好的形式。同时也配合⼀些政策⽀撑,如基于对分享的问卷评分,给予奖励。
⼯作实践:在⼯作中引导和⿎励⼤家尝试新的技术,可以学习和⼯作实践相结合。给予⼀定授权和⽀持,以及必要的辅导。最终的经验和成果可以进⾏团队分享。
多年观察来看,作为IT⼈,从来不缺学习⽅法、学习资料,各种书籍、视频资料、git、技术博客等等。缺的是学习⾃主学习意愿和动⼒,对技术的热情不够。所有⼤多数⼈虽然⼯作N年,依然是Ctrl+C,Ctrl+V,只是⼀个搬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那些学习意愿很强,内驱⼒好的⼈,才会成长⽐较快。
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的补充:
新⼈:⾸先是必要的⼊职培训,配备导师/跟进⼈,明确指导⼈。明确的公司的技术线路,给予⽅向和期待。
技术⾻⼲:激发⼤家的技术热情,挖掘具有潜⼒的⼈员树⽴标杆,其他就是上⾯的三个⽅⾯的培训⽅式了。
管理⼈员:技术管理⼈才是⽐较稀缺的,不仅要技术过硬,还要有⽐较强的规划、管理、协调能⼒。主要还是内部挖掘培养,放权给予锻炼的机会,再适当的指导,有⼀定实践经验了可以再学习⼀些管理体系的课程,就会成长⽐较快。
3、⼈员激励
员⼯激励确实是管理⾥⾯最难、最⽞的东西,⼈性本来就是复杂的。
《 ⼈性的弱点》⼀书中说过:“⼈⾮理性⽣物,由情感驱使,被偏见⽀配,傲慢与虚荣是他们的动⼒之源,要学会赞美别⼈”
3.1、激励认知:马斯洛需求模型-双因素理论
马斯洛需求理论,即“需要层级论”,是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Harold Maslow)于1943年发表的《⼈类动机的理论》⼀书中正式提出的。同时他也是⼼理学三⼤势⼒的领导⼈物,是⼈本主义⼼理学派的开创者和领引者。在马斯洛看来,⼈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
⼀类是沿⽣物谱系上升⽅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被称为低级需要或⽣理需要;另⼀类是随⽣物进化⽽逐渐显现的潜能需要,被称为⾼级需要或实现需要。
当低层级需要得到基本满⾜后,它的激励作⽤就会逐渐降低,其优势地位也就开始⾛下坡,继⽽引发⾼层级需求。此时⾼层级需要会⽐低层级需要具备更⼤的价值和上升空间。
双因素激励理论(dual-factor theory)⼜叫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Herzberg’s motivation-hygiene theory),是美国的⾏为科学家弗雷德⾥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激励因素是指成就感、别⼈的认可、⼯作本⾝、责任和晋升等因素。保健因素是指组织政策、监督⽅式、⼈际关系、⼯作环境和⼯资等因素。
激励因素:能让员⼯感到满意的因素
⼯作表现机会和⼯作带来的愉快
⼯作上的成就感
由于良好的⼯作成绩⽽得到的奖励
对未来发展的期望
职务上的责任感等
保健因素:是基本需求,如果缺失会造成员⼯不满的因素
保健因素不能得到满⾜,则易使员⼯产⽣不满情绪、消极怠⼯
但在保健因素得到⼀定程度改善以后,⽆论再如何进⾏改善的努⼒往往也很难使员⼯感到满意,因此也就难以再由此激发员⼯的⼯作积极性
如⼯资报酬、⼯作条件、企业政策、⾏政管理、劳动保护、领导⽔平、福利待遇、安全措施、⼈际关系
根据赫茨伯格的理论,要调动⼈的积极性,就要在“满⾜”⼆字上做⽂章。满⾜⼈们对外部条件的要求,称为间接满⾜,它可以使⼈们受到外在激励;满⾜⼈们对⼯作本⾝的要求,称为直接满⾜,它可以使⼈们受到内在激励。
3.2、激励认知-驱动⼒3.0
在团队激励的操作层⾯,丹尼尔·平克的《驱动⼒ 3.0》更容易理解和使⽤。他把驱动⼒的发展归纳为三个阶段:驱动⼒ 1.0、2.0 和
3.0。
驱动⼒1,对⽣存和安全的渴望,这个是⼯作基本要求,不作为激励要素。
驱动⼒2,⼈的本能就是寻求奖励、避免惩罚。因此基本激励策略就是“奖励好的⾏为,惩罚坏的⾏为”,就是俗称的萝⼘加⼤棒。
这种驱动⼒属于是外部刺激,要善⽤、慎⽤。
激励或惩罚都要及时、公开,以及明确具体针对的⾏为。
驱动⼒3,驱动⼒ 2.0 的核⼼价值观是“顺从”;⽽驱动⼒ 3.0 的核⼼价值观是“⾃主”,其核⼼在于⾃驱
⼒。提升⾃驱⼒的三个建议(丹尼尔·平克):
第⼀,提升员⼯⼯作的⾃主性。即给员⼯⼀定程度的⾃主掌控感。如⼯作时间、⼯作地点、⼯作⽅式等,及⼀定范围的⼯作节奏。对于依靠创造⼒的脑⼒劳动的公司,严格的考勤制度并没有什么意义,产出有价值的结果创造利润才是根本。
第⼆,提升员⼯专精度,让员⼯持续有成长。这⾥的“专精”强调的不是要设定⽬标去成为某个“专家”,⽽是强调“⾃主投⼊”的过程,为员⼯创造愿意⾃主投⼊的条件,因为只有⾃主投⼊才能带来专精。明确⼯作⽬标,⽬标要略有挑战性,充分发挥⾃⾝优势,或者个⼈兴趣。让⼈乐于投⼊到这个⼯作中,和⾃我价值结合。并取得成就。
第三,给予员⼯意义和使命。现在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作背后的意义和价值。如果说驱动⼒ 2.0 的核⼼在于“利益”最⼤化,那么驱动⼒ 3.0 在不拒绝利益的同时,更强调的是⼯作价值的最⼤化,希望⾃⼰做出来的⼯作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在⽇常分配任务的时候,不要只是简单说开发什么什么功能,更要强调这个任务的背后的背景和价值。
丹尼尔·平克在《驱动⼒ 3.0》⼀书中有说:“服从让我们撑过⽩天,⽽投⼊才能让我们撑过夜晚。”这告诉了我们⼀个很简单的事实:外驱让我们可以做好本职⼯作,⽽内驱才能让我们成就卓越。
3.3、激励的执⾏
不仅仅只是胡萝⼘和⼤棒,激励的⼿段和⽅式可以很多,激励可⽤的资源是很丰富的。不能流于表⾯,只是照猫画虎做了⼀套激励动作肯定是很难达到效果的,结合团队制定由外到内的激励制度和措施。
每⼀个激励⽅案都需要去思考和设计,把外驱和内驱结合起来,把长期和短期结合起来,把业务推进和职业幸福集合起来,把个⼈⼯作和团队使命结合起来。
总结起来:
第⼀,激励要⽴体。介绍了⾮常丰富的激励要素,你需要从单⼀的激励维度,升级为更加⽴体的激励体系,从⽽适应新职场环境的要求。
第⼆,激励在平时。你不能指望⼀些临时性刺激⽅案来做好激励,激励体系的搭建应在平时。当员⼯跟你提离职的时候,它就已经不再是⼀个激励问题了。
第三,激励要设计。由于每个⼈的业务特点不同、团队性质不同、管理风格不同、员⼯特征不同、问题挑战不同,所以不要迷信别⼈给你的激励建议,更建议你充分考虑⾃⼰⾯临的实际情况,结合⾃⼰的特质和激励框架,来设计适⽤于⾃⼰的激励体系。
其他⼀些⼩Tips:
对⼀些值得⿎励的⾏为,在⼯作⾥,如钉钉、⾥公开⼩红包⿎励,及时认可,形成正向反馈。>对⼀些值得⿎励的⾏为,在⼯作⾥,如钉钉、⾥公开⼩红包⿎励,及时认可,形成正向反馈。
多宣贯强调结果/价值导向,对于上下班打卡、请假等考勤可以适当灵活⼀点,尽量营造⼀种稍宽松的环境。
对团队成员定期的沟通,如每季度/半年⼀次,进⾏引导和肯定,协助做长期的职业规划。对于⾻⼲员⼯、优秀员⼯可以酌情给出调薪、奖⾦的希望和期望。
对好的⾏为公开会议的表扬和肯定,如站会、周会、公司刊物等。
对于不好的处理私下进⾏,尽量不要公开宣讲,私下进⾏的时候可先抑后扬。
⼀些奖惩措施要做到公开、透明、公正。
⼯作安排上,多宣贯公司、项⽬、产品的⽬标和愿景,具体的任务也要说清楚背景和价值,少⽤命令的⼝吻,⼤家是⼀个协作的团队。
4、分⼯和协助
分⼯是什么?:分⼯就是蚂蚁搬家,各司其职,互不⼲扰。分⼯就是解耦,把⼀个⼤的⽬标按照专业拆分,每⼀个岗位在⼯作时都保持⾼效,互不⼲扰,单点效率⾼。
协作是什么?:协作也是蚂蚁搬家,⽆缝衔接,⾼度配合。各个岗位、组织之间⽆缝衔接,让整体效率提⾼。
怎么创建自己的博客没有分⼯就没有协作。科学有效的分⼯,是⼀切⾼效协作的基本前提。管理的能⼒体现在把体的能⼒发挥出来,⽽不是期待每⼀个加⼊组织的成员都有圣贤之境界。组织内部既要分⼯明确,⼜要互相沟通、协作,以达成共同的⽬标。
4.1、专业的分⼯
我们是出于规模化、协作和专精的⽬的来进⾏分⼯的,在做分⼯的时候不能忘记了这个初衷。
所以分⼯并不能直接提⽰效率,必须和协作结合。并不能简单地认为分⼯⼀定是件好事,分⼯是不是好事取决于协作⽔平,协作⽔平⼜受限于管理者的管理⽔平,所以,管理者的⼯作意义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