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赵氏孤儿》的悲剧性
摘要:纪君祥《赵氏孤儿》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它通过对历史材料的改变,将其悲剧性提升到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高度,不仅在中国备受喜爱,早在是十八世纪三十年代就已经被翻译传到了欧洲,之后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
关键词:纪君祥 历史 悲剧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作为我国四大悲剧之一,一部扣人心弦的历史悲剧,它在戏曲史上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王国维曾指出,元杂剧中“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以为将此二剧“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也。”它因其独特而又浓郁的悲剧性而广为流传。
《赵氏孤儿》以历史为题材,主要通过春秋晋灵公时代文臣赵盾和武将屠岸贾两个家族生死斗争的描写,充分展示了正义与邪恶、忠良与奸佞殊死搏斗那悲壮动人的戏剧场景。全剧始终交融着人生忧患的深切感受和善恶分明的道德意识。所以,此剧产生几百年来,长演不衰,一直受到我国人民的喜爱,给人以情感上的激励和艺术上美的享受。不仅如此,
这部作品还在世界剧坛上产生过很大影响。早在十八世纪三十年代,便被译成法文介绍到欧洲,继而又有英文、俄文、德文等译本。尤其法国大作家伏尔泰,还把它改编成《中国孤儿》在巴黎演出,引起世界人民的重视。作为一部广受欢迎的历史悲剧,它的悲剧性必然有很多值得我们探讨的地方。
一、《赵氏孤儿》是故事之悲剧、过程之悲剧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是据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赵氏家》记载的故事改编的。“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屠岸贾者,始有宠於灵公,及至於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於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史记》所记载的赵氏灭门惨案与纪君祥的《赵氏孤儿》起因大致相同,乃为文臣武将不和,帝王昏庸,奸臣残骸忠良。但是,纪君祥对《史记》中的故事做了改动。首先,程婴以亲子救赵氏孤儿;其次,韩厥自刎以保赵氏孤儿;最后,程婴以生父身份抚养赵氏孤儿并让其拜屠岸贾为父,遂在其长大成人后高其身世,即复仇。纪君祥对故事情节的大胆的改动,使剧本的戏剧冲突更加集中紧张。人物的关系也由此拉近了,近到养父与养子,义父与义子的亲情关系,从这一角度看,剧本无疑给奸臣屠岸贾极强的讽刺,屠岸贾培养了自己想要斩尽杀绝的赵氏孤儿,就等于精心磨制了自己的断头刀。
虽然,《赵氏孤儿》的结局是圆满的,“大团圆”式的。但是,为救赵氏孤儿,韩厥自刎,公孙杵臼被杀,程婴舍子并伴在仇人屠岸贾身边十六年,以抚养赵氏孤儿,就这情节本身而言,是悲的,因此,有人将《赵氏孤儿》称之为“大团圆式的悲剧”。
二、《赵氏孤儿》是社会之悲剧,时代之悲剧
在《赵氏孤儿》中,韩厥发现程婴偷带孤儿,并没有加以阻拦,他说道:“我若把这孤儿献将出去,可不是一身富贵?但我韩厥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儿,怎肯做这般勾当!”但是,韩厥是屠岸贾底下的人,我国古代讲究忠义思想,儿而含绝此时却是左右两难,在忠义不能两全之时,他选择了自刎。在大是大非面前,也能深明大义,不惜性命,放走孤儿,自刎明志。
程婴这位“草泽医生”,本应是过着为人治病的本分儿又受人尊敬的日子。但是,他却在自己的本分中——为人治病(只不过这个人是公主)走上了一条悲剧的人生之路,让自己的生活严重脱离了正常的轨道,最后,也是落得一个家破人亡。他救孤养孤,忍辱负重,皆是为了“义”字,皆是为了“恩”字,然而,自己眼睁睁的看着亲生儿子被斩成三段,妻子也因思念儿子而病逝。这就是,“恩”“义”的结果。
年迈的老忠臣公孙杵臼亦是如此,为“义”决然走上了死亡的道路。
在一个时代,当人们为了统治者所倡导的主流意识而不得不选择走上死亡的道路时,可见这个时代的悲哀。“忠”“义”“报恩”的思想,一直都是我国古代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而倡导的正统思想,可是,韩厥——国家之武将,忠义不能两全;公孙杵臼——老忠臣因“义”而死;程婴——一个下层的小人物,为“义”为“恩”而死,除了最上层的掌权阶级之外,国家的人民都不能为正义而活着,而那些小人不仅活着,而且在上层很舒适的活着,最后造成了好人被害,小人得志的社会整体状况。这怎能不让人觉得悲哀呢,称之为社会悲剧一点都不为过。
王国维认为宋代以后角分为三级,实际上有三种含义,“一表其人在剧中之地位,二表其品性之善恶,三表其气质之刚柔也。这是他首次从理论高度对戏曲角命名的概括。”
作品中的主人公程婴等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正直品格,重然诺、讲信义、轻死生的道德伦理观念,以及在艰难困苦中奋斗不息和济困扶危的义烈精神,无疑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品格,也是这部作品悲剧力量所在
三、《赵氏孤儿》是命运之悲剧
我们这里所说的命运的悲剧不仅仅是针对赵氏孤儿一人而言的,也是针对剧作中的每一位悲剧任务而而言的。很多人都不相信命运,他们认为命运是什么,摸不着看不见,也没有证据显示它的确存在。但是,有时候我们的确受着命运的主宰,我们人类在某种情况下想要主宰自己的命运是在是太难了。有些事不是我们说不想让它发生它就能不发生的,就像是安排程婴来运孤一样,就像是运孤那天偏偏是韩厥当差守门一样,命运就这样安排了他们进入参与到这件事情当中。就这样让他们不得不在两难的状态下做出艰难的抉择。
最让我们心痛的是赵氏孤儿的命运,他一出生就决定被了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为整个家族复仇,他的身份就是赵氏孤儿,是屠案贾的义子。在这短短的一部戏中,虽然,中国的传统写法没有让作者纪君祥对赵氏孤儿的内心做任何描写,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养了自己16年的人,即使他十恶不赦,也是会有感情的。更何况,赵氏孤儿是屠案贾喜欢的义子,是屠案贾打算让他继承自己一切的继承者,而且,赵氏孤儿是在不知道事情的情况下长大的,要接受这样一个足以推翻自己走过的16年人生的事实真实难如上青天。不仅如此,他还要亲自手刃自己的屠案贾—,这个对自己而言有着双重矛盾身份的人,即养父和仇人。对一个仅仅16岁的孩子,实在是残忍。而造成这残事实的人,不仅仅是命运的不公,也有自己的恩人——程婴,一个为了自己舍掉亲生儿子的人,一个养了自己16年的人。
这也更加剧了《赵氏孤儿》的悲剧性。
四、《赵氏孤儿》是生命之悲剧
生命是一个向死的路程,它以死亡为结局,其本身就是一个悲剧。程婴、韩厥、公孙杵臼、赵氏孤儿那死去的一家都是悲剧,他们中没有一个是顺应生命的自然规律而死去的,要么被杀,要么被逼自杀,这种以人为方式结束生命的做法,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高尚也好、正义也好、自私自利也好,均是对生命的极度不尊重,对生命的亵渎。对生命而言,我们无法用世俗的眼光去评价它,生命无所谓优劣贵贱,对任何人而言它都是珍贵的,唯一的,失而不可再得的,即使是对品质恶劣的人,我们也不能漠视他的生命的存在。就像屠案贾一样,他的死去也是一种悲剧,对生命而言,也是一种损失,虽然他在众人眼中是十恶不赦的。
五、《赵氏孤儿》是中国传统的之悲剧继承者们结局是什么
元代英雄悲剧既与西方悲剧在人物、结构、冲突、审美等方面最为接近,又具有独特
的民族性.同时,它还带有鲜明的元代的时代和社会特征.元代英雄悲剧的产生,从发生机制上讲,有题材的历史继承性和现实针对性两方面原因.以历史上的忠臣良将、英雄烈士为悲剧主人公;以一悲到底为结构模式;着重表现紧张激烈的外部冲突;以崇高悲壮为基本的悲剧风格,是英雄悲剧的主要特征. 《赵氏孤儿》一剧就是这样紧紧围绕“搜孤”与“救孤”这一中心事件安排情节,组织冲突,并在激烈地冲突中刻画了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等义士的英雄象。
元杂剧《赵氏孤儿》一开始就在楔子中简要叙述了屠岸贾杀害赵盾一家三百余口的残酷事件,然后集中描写搜孤与救孤的尖锐斗争。搜孤者步步逼紧,救孤者处处设防。宫中搜,有程婴救出;宫门搜,有韩厥义放;普国搜,有程婴舍子,公孙献身。忠臣义士在斗争中一个个为救孤而死,为剧情发展营造了强烈的悲剧气氛。由于正义者前仆后继的斗争,终于让杀人凶手把他所要追杀的孤儿抚养长大,又被孤儿亲手杀死。剧情寄理想于残酷现实,并寓有自设罗网自遭灾的强烈讽刺意味,使悲剧带有中国民族的特。
《赵氏孤儿》是中国的赵氏孤儿,是具有中国特的悲情节喜结局的中国式悲剧。我们自古以来喜欢团圆喜庆的结局,我们一直坚信在遇到事情虽然过程很艰辛,但结果会是明亮
的,即使结果不尽人意但我们一直拥有这份希望,不放弃对美好事物的期盼和努力。所以,戏剧家只能将悲剧着重在过程中刻画,而将结局设计成读者所希望的预期结局,在剧作结束坏人得到惩治时,使人心里有一种大快人心的感觉,最后,使整个剧本达到一种“哀而不伤”的境界。
王国维根据叔本华的悲剧理论之说,曾将又将悲剧分为三种:“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第二种,由于盲目的运命者。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遍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并认为第三种悲剧比前两种悲剧要好,并把《红楼梦》列为第三种悲剧,对其大加赞赏。又说“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可见,此剧的悲剧之深刻。
《赵氏孤儿》这一部有别于西方悲剧的、具有明显民族特征的历史悲剧,其民族特性突出体现在其中所富含的伦理道德精神.悲剧主人公赴汤蹈火的就义送死行为源于他们内心自由意志的驱驰,也正因如此成就了作品的崇高性、悲剧性.作者在故事中,将生命之悲、社会时代
之悲、命运之悲都集中体现了出来,并以大团圆的方式结束,达到悲而不伤的境界,以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观。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