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戏曲的当代传承与发展研究
摘要:三门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传统戏曲资源十分丰富,戏曲种类包含豫剧、曲剧和花鼓戏、扬高戏、皮影戏等十几种。近年来,区域经济和社会文化快速发展,传统戏曲与三门峡文化有机结合,呈现新的特点。加强传统戏曲当代传承发展的研究对增强地方文化自信,提高众文化艺术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三门峡戏曲;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J8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699(2018)04-0065-03
DOI :10.3969/j.issn.1671-3699.2018.04.014
三门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不仅有早期的文明“仰韶文化”,也有“函谷关”“中流砥柱”以及“公孙白马”“紫气东来”“玄宗改元”等传说,同时当地盛行扬高戏、豫西花鼓戏、灵宝道情、蒲剧、眉户、豫剧、河南曲剧及京剧、秦腔、越调、评剧等剧种。改革开放以来,三门峡文化艺术得到了长足发展,戏曲艺术不断发扬光大,演艺人才频出,优秀作品相继涌现,极大地
丰富了三门峡当地众的文化生活。
一、三门峡戏曲资源情况
金华娱乐三门峡地处河南、陕西、山西三省交界处,其特殊地理位置使得当地戏曲艺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融合了豫、陕、晋三省丰富的传统文化特,形成了豫剧等十几种戏曲类型,且每一个剧种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演方式和音乐唱腔系统,用以表现复杂的人物情感关系。同时,各类戏曲剧种都有一批经典的传统剧目,如豫剧《虢都遗恨》《红高粱》,眉户戏《千金风波》《生命之光》,扬高戏《花柳林》《武松打店》等,花鼓戏《三女研磨》《争夫》等,道情皮影戏《郭巨埋儿》《忠义堂》等。
(一)三门峡戏曲剧种
据《三门峡市文化志》记载,三门峡市辖区内现流传的剧种有扬高戏、豫西花鼓、灵宝道情、蒲剧、眉户、豫剧、曲剧、京剧皮黄戏、秦腔、越调、评剧、线
腔、锣鼓戏、清戏、靠山吼、蛤蟆嗡等,其中部分剧种已经消亡或濒于消亡,如靠山吼、豫西花鼓、锣鼓戏等。还有部分剧种沿袭至今,成为本辖区的主要剧种,如豫剧、曲剧、蒲剧、眉户等。三门峡不仅有市团组建的专业剧团,还有民间自建的百余支业余队伍,创作并出演了《清风亭》《虢都遗恨》等丰富的剧目[1]。大型现代戏《试夫》和传统戏改编的《清风亭》曾赴京演出并受到一致好评,
历史剧《虢都遗恨》在2005年河南省第十一届戏剧大赛中夺得金奖,根据莫言小说改编的同名豫剧《红高粱》更得到省、市各级好评。
(二)三门峡戏曲主要剧目
三门峡市辖区内土生土长剧种(团)与外来剧种(团)交流频繁,各剧种(团)都有自己的代表剧目,新老剧目星璀璨,交相辉映。扬高戏有《花柳林》《金瓶梅》《拜西岐》等三十余部;豫西花鼓戏有《三女研磨》《争夫》《小女婿》《十二条手巾》等;灵宝道情皮影戏有《郭巨埋儿》《女中孝》《秦琼打擂》《忠义堂》《小货郎翻箱》《吃油馍》;蒲剧除传统剧目外,还有近年来创作了现代剧目《黄土地、红苹果》《孙安动本》《黄河弯弯》;眉户戏有《张连卖布》《打灶》等常演剧目和《梁秋燕》《小女婿》等现代剧目。尤其是豫剧、曲剧等剧种的一些经典剧目在三门峡市内广泛传唱[2],如三门峡市戏曲研究院编演的《试夫》《清风亭》《红杏树》《虢都遗恨》《红高粱》等。
收稿日期:2018-03-27
基金项目:2016年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规划项目“走进三门峡:三门峡市戏曲资源及发展传承概略”(SKL-2016-791)作者简介:李真(1983-),女,河南三门峡人,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戏曲。
三门峡戏曲的当代传承与发展研究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三门峡472000)
65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