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中国文化概论
适用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四年制)
总学时数:36
学分数:3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中国文化概论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这门课的中心任务是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为今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传播中华文明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为:
1. 系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与精神,从总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深刻了解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认识我国的国情。
2. 运用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来分析中国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3. 以这门课程教学为基础和依托,进一步拓展学生文化素质教学领域的深度与广度,弘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本课程以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课件、资料片观摩、课堂讨论等方式开展教学。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第一章简论(1学时)
【目的要求】
概括了解文化和中国文化,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
1. 文化的含义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2. 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可概括为: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3. 中国文化的内容。
第二章地理状况(2学时)
【目的要求】
1.复习学生已经学过的中国地理常识。
2. 侧重介绍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地理情况。
【教学内容】
1.黄河、长江与中国文明。
2.中国的历代疆域。中国陆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秦奠定了我国现有版图的基础,以后有所发展。
3.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第三章历史纵横(3学时)
【目的要求】对外汉语专业介绍
1.复习学生已经学过的中国历史常识。
2. 侧重介绍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历史情况。
【教学内容】
1. 中国文化的源头
仰韶文化是母系氏族文化,被称为彩陶文化。龙山文化被称为黑陶文化。
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的观点。四大区域说。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红山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几个代表。
2. 三皇五帝
3. 夏代文明和商周社会
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是夏,中国进入了奴隶制社会。
汤建立商朝。盘庚迁殷,故商朝又称殷商。
西周的青铜器、社会制度。
4. 春秋战国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春秋开始兼并战争。战国形成齐楚韩魏赵燕秦“战国七雄”。
5. 秦汉帝国
6. 魏晋南北朝
7. 隋唐时代
8. 宋元明清
9. 近代历史
第四章姓氏与名、字、号(3学时)
【目的要求】
1. 了解姓氏的产生和发展、姓氏的来源,中国人的名、字与号。
2. 结合历史上的著名人物的名、字、号进行讲解,把本章内容与其他章节内容结合起来。
【教学内容】
1.姓氏的产生与发展
姓氏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进入夏商周三代,姓氏带上了浓厚的阶级彩度。姓与氏大约在秦汉世代混合为一。
2. 姓氏的主要来源
3. 古代的望族和大姓
汉魏盛行门阀制度,姓氏有高低贵贱之分。郡望指某一姓氏世居某郡而为人们所仰望。
4. 姓氏混杂与谱谍
姓氏的混杂则是社会变动的反映。原因主要有帝王分封子弟功臣、战乱、官宦、移民等。
5. 全国姓氏数量
宋代初年,钱塘的一位读书人编过一本《百家姓》,内收当时常见的单姓408个。
6. 中国人的名、字与号
姓标志一个人的所属,名则属于个人,有的人还有号。名具有时代性。
名与字的关系。“号”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独特现象。
第五章汉字(2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汉字与文化的关系,有关汉字的具体内容见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课程。
【教学内容】
1.汉字的产生
汉字产生的说法有三:(1)汉字是由伏羲发明的;(2)汉字起源于结绳记事,认为汉字最早是由神农创造的;(3)汉字的创造者为黄帝的史官仓颉。
文字的产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汉字的起源应当是原始社会的图画和象形符号。
2.现存最早的汉字
汉字的演变是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行书和楷书。篆书又分大篆和小篆。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和金文。
3.石鼓文
石鼓文就是刻在十块鼓行石上的文字,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是大篆的代表。
4.汉字的结构——六书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系统分析了汉字的六种结构,称为“六书”。其中,造字法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用字法是转注和假借。
5. 汉字的结构的基本精神
(1)写实主义精神。(2)人体本位精神。(3)原始社会物质条件和精神生活的反映。
6. 汉字的改革与汉字现代化
从清末以来就有许多热心的学者探索汉字改革方案,如采用简笔,采用拉丁字母,采用数码式符号等。
第六章学术思想(4学时)
【目的要求】
1.重点掌握孔孟之道、老庄思想和宋明理学。
2.了解法家学说、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清代朴学。
【教学内容】
1. 孔孟之道
孔孟之道又叫做儒学,是由孔子创立的学说。儒家的学者有孔子、孟子、荀子。
2. 老庄思想
老庄思想是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二大学说。先秦时期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庄子,道家,著有《庄子》,又称《南华经》。核心思想是自然无为。
3.墨家学说
墨子,墨家创始人,代表著作是《墨子》,由其弟子编辑而成。
思想理论:十大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非乐、非命、尊天、明鬼。在形式逻辑与自然科学方面有贡献。
4.法家学说
韩非,法家,著有《韩非子》。商鞅主要讲“法”,申不害主要讲“术”,慎到主要讲“势”。韩非将三者合为一体,成为一个法家的集大成者。
5.汉代经学
经学是研究和阐发儒家经典的宗旨及方法的一门学问,因汉武帝独尊儒术而兴起。
6.魏晋玄学
玄学是魏晋时期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它是以老庄思想为主旨,又糅合儒家经义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学说。魏晋之际,有嵇康、阮籍、郭象等人,他们的根本点是宣扬道家的自然主义思想,抨击虚伪的儒家名教。到东晋以后佛道二教流行,玄学走向衰微。
7.宋明理学
“理学”实际是宋明时代的儒家学说,因其竭力宣扬儒家的“大道”而又称为“道学”。
北宋“理学四大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周敦颐被称为“濂学”,张载,被称为“关学”,二程被称为“洛学”。
8.清代朴学
清代儒家学者因思想和社会的变迁又归向经学,重训诂和考据,被称为“质朴之学”,简称“朴学”,也称“考据学”。清代形成所谓“乾嘉学派”。清代朴学分为吴派、皖派、浙东派。
第七章宗教信仰(2学时)
【目的要求】
正确认识宗教。
【教学内容】
1.多神信仰和三大崇拜
中国人崇尚多神信仰,对天地、祖先、君师的崇拜尤其突出。
2.佛教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佛教与中国哲学史。(2)佛教与中国文学。(3)佛教与艺术。(4)佛教与中国语言。
佛教文物和佛教胜迹
佛教四大名山;佛教四大禅林;四大石窟;十大坐佛;四大卧佛等。
3. 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