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的历史变迁、遗产构成与当代价值
中国大运河的历史变迁、遗产构成与当代价值
作者:王莉莉
京杭运河开凿年代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0年第11期
    王莉莉
      中国大运河自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其全长2700千米,纵贯南北,沟通五大水系,横跨中国8个省市33个城市,是世界上由国家修建的最长的、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中国大运河凝结了中华民族先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伟大智慧,是活着的、流动着的中华文化遗产,具有深远的价值。
    中国大运河和万里长城一样都是中国古代灿烂文明的重要象征,它作为国家政治的生命线、经济交流的大动脉和文化融合的主要纽带,发挥了难以估量的历史作用。随着大运河的申遗成功,保护好、利用好大运河被重新提上了日程,如何促进大运河的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学术界争相探讨的热点问题。
    一、中国大运河的历史变迁
    (一)早期运河的开凿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南北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逐渐加强以及南北战事的需要,人工河的开凿已被提上日程。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北上争霸,利用天然湖泊的便利,开凿了一条由江都(今扬州)到末口(今淮安)的南北水道邗沟,这是我国历史文献记载中第一条有确切开凿年代的运河。除邗沟以外,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为达到称霸的目的,也纷纷开凿运河,比如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还有集防洪、灌溉、航运为一体的水利工程——灵渠。秦朝能够统一全中国也得益于灵渠的开凿,其促进了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也沟通了中国南北的水路交通。西汉初期,政府开始兴修水利工程,开挖用于漕运粮食的人工河渠,漕渠由此应运而生。
    (二)隋唐宋时期的运河:大运河工程体系完成
    581年,隋朝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统一全国。随着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开凿一条以洛阳为中心、沟通南北的大运河成为发展的必要。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隋朝便开凿了一条大运河,其西自大兴城(今西安),经东都洛阳北抵涿郡(今涿州),南至余杭(今杭州),把中原同江南、河北及关中地区联结起来,初步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南北水运大动脉。唐代通过重开关中漕渠,整修山阳渎(古邗沟),治理汴河、永济渠及江南河,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的漕运网,使得唐代漕运成为我国漕运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960年,北宋建立,定都开封,为维护和巩固政治统治,北宋政权逐步构建了以京城为中心的运河网,其中以汴河、惠民河、金水河等为主要运河水道,环绕京畿,辐射四方。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