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方言土语大全续篇之四:东北农村70-80年代的小吃和零食
小时候属于上世纪70年代末,那时候的农村真的很穷,挣工分是靠劳动力,口粮是公家分的,有些人还在挨着阶级斗争的批斗。穿着还是大棉袄二棉裤,住的都是土坯房,照明用柴油灯或者嘎斯灯(因为电不够用)。那时候记得最响亮的口号是“知识青年要到农村去”,因为我家就住过从城市里来的“知识青年”。那时候除了田野里的吃食儿,零食就是真就是零。
后来国家改革开放了,农村实行“大包干”。时间进入80年代后,村子里逐渐有了机械农具,有的人家养起了牛马,也有了家猪,有了二八大杠,有了手扶拖拉机。忘记了从什么时候开始,生活开始渐渐地好了起来。
1、70-80年代自产自摘的山野小吃和零食。
毛嗑
向日葵
毛嗑:瓜子儿(guāziěr),葵花子,向日葵。这个不多说,别人家院里种的,几个人合伙去别人家把成熟的葵花头掰下来,然后跑,再然后捧着生吃就行。逢年过节的时候要炒着吃才行。
棒米哑巴
棒米哑巴:农闲时节,家里没啥事,赶上地主家有余粮,用大铁锅炒把干苞米粒(要用小粒儿苞米,大粒儿的不好吃)炒熟,可以再炒制的过程中放点糖精。技术高超的人能把苞米炒开花,开花的苞米哑巴叫“棒米花”。每天出去溜达的时候兜里揣点,边走边吃,还能送给小伙伴。炒苞米哑巴、炒黄豆和炒瓜子是黑龙江农民农闲时节三大零食。炒瓜子也用来待客,瓜子配五颜六的糖球,再加上一壶猴王茶水,礼仪基本上就圆满了。
崩棒米花
崩棒米花:现在不知道还有没有了,很久没见到过了。用“老式手摇大炮崩爆米花机”装入大米、高粱、黄豆、棒米茬子等,放在配套的火炉上加热,看好压强,火候到了以后,把袋子套在机头上,用加力管儿大力迅速向上掰机器的小弯头,砰的一声米花伴着香甜气息向外喷溅。还有一种“脆香酥”也叫棒米花,一般都是手扶拖拉机带动机器旋转,将小茬子农村取暖方式
(苞米茬子)粉碎,兑水形成面糊,配糖精,再高温高压喷出。
甜杆儿
甜杆儿:玉米杆、甜高粱杆。秋收的时候掰完苞米,将玉米杆一掰两段,或者用镰刀割开
、扒皮(剥皮),寻其中吃起来甘甜的玉米杆。后来有了甜高粱,一般都是家里菜园子种一、二垄,成熟以后割下来放在凉爽的下屋里,馋的时候嚼巴点。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