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则是一个国民概念,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4、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5、存货投资: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6、重置投资:用于重置资本设备的投资.
7、政府支出的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把收入从一些人或者一些组织转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组织,没有相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交换发生。(所以转移支付和公债利息不计入GDP
8、政府购买: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计入GDP)
9、企业的转移支付: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账。
10、企业间接税:包括货物税或销售税、周转税。
11、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12、边际消费倾向:增加1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
13、平均消费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14、边际储蓄倾向:增加1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的储蓄部分的比率.
15、平均储蓄倾向:任一单位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
16、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17、税收乘数: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
18、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收入变动对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19、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
支变动的比率.
20、投资:经济学中所讲的投资,是指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主要包括厂房、设备的增加。决定投资的因素主要有:实际利率水平、预期收益率和投资风险等。
21、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资本。(若资本的边际效率r大于市场利率i,则此投资就值得)
22、加速数加速原理:产出增量和投资之间的关系可称为加速数;说明产出变动和投资之间关系的理论称为加速原理。
23、投资的边际效率:由于R(资本品供给价格)上升而被缩小了的r的数值。
24、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
25、货币的需求: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求.
26、货币需求动机:交易动机,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谨慎动机,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货币;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27、流动偏好:又称灵活偏好,指人们愿意以货币形式或存款形式保持某一部分财富,而不愿以股票、债券等资本形式保持财富的一种心理动机。流动偏好陷阱:又称凯恩斯陷阱,指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的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
28、货币需求函数:对货币的总需求是人们对货币的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的总和.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决定于收入,而货币的投机需求决定于利率,因此货币总需求的函数可描述为:L=ky—hr。
29、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下的收入和利率的关系。这条曲线上的任一点所指示的利率与所相应的国民收入都会使货币供给M等于货币需求L。
30、LM曲线的凯恩斯区域:LM呈水平状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内货币政策无效,而财政政策有很大的效果。原因是如果利率一旦降到这样低的水平,政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不能降低利率,也不能增加收入,所以货币政策在这时无效。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IS曲线向右移动,收入水平会在利率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提高,所以财政政策有很大效果。
31:LM曲线的古典区域经济学方向:LM曲线的斜率无穷大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内财政政策无效,而货币政策的效果很大。原因是这时候如果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IS曲线向右上移动,只会提高利率而不会使收入增加;但如果实行使LM曲线右移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则不但会降低利率,还会提高收入水平。
32、LM曲线的中间区域:古典区域和凯恩斯区域之间这段LM曲线。
33、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支出和借债水平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34、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35、挤出效应: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利率上升,从而挤出私人投资,进而对国民收入的增加产生一定程度的抵消作用,这种现象称为挤出效应。简单地说,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
36、货币幻觉:即人们不是对实际价值做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价值做出反应。
37、凯恩斯主义的极端状况:是指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这种情况下财政政策非常有效,而货币政策完全无效。
38、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水平IS和垂直的LM曲线相交。在此情况下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而货币政策十分有效。
39、失业:摩擦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苦难所引致的失业;自愿失业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非自愿失业是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但仍不到工作的失业;结构性失业是指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没有适当技术,或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因而可以被看作是摩擦性失业的较极端的形式;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40、自然失业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
41、奥肯法则:失业与实际GDP之间的这种负相关的关系.这一法则认为,GDP每增加3%,失业率大约下降1个百分点。
42、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通过三项制度得到发挥: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43、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包括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44、补偿使用的财政政策: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45、年度平衡预算周期平衡预算:年度平衡预算要求每个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周期平衡预算是指政府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平衡.
46、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
47、基础货币: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
48、贴现:是票据持票人在票据到期之前,为获取现款而向银行贴付一定利息的票据转让。
贴现率:将未来支付改变为现值所使用的利率,或指持票人以没有到期的票据向银行要求兑现,银行将利息先行扣除所使用的利率。
再贴现:再贴现,是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作的票据转让。
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将其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的预扣利率。
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
49、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50、法定准备金率: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额,称为存款准备金,在现代银行制度中,这种准备金在存款中起码应当占的比率是由中央银行规定的,这一比率称为法定准备率.
51、超额准备金:如果银行不到可靠的贷款对象,或厂商由于预期利润率太低不愿借款,或银行认为给客户贷款的市场利率太低而不愿贷款,诸如此类的原因都会使银行的实际贷款低于其本身的贷款能力。这部分没有贷放出去的款额就形成了超额准备金。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