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江苏卷)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D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表明中国传统家族中看重“嫡长子”“嫡长孙”,体现了宗法制的特点,受宗法观念的影响,故D项正确。
2. D 解析:题干引用的《史记》中有关文字材料和汉代画像石《荆轲刺秦王》反映同一主题——荆轲刺秦王,故D项正确;《史记》的记载和汉画像石的描绘不完全一致,《史记》的记载相对比较详细,而汉画像石只是描述荆轲刺秦王的瞬间,故A项错误;《史记》是通过文献记载,汉代画像石是通过图像形式表述,描绘形式不一致,故B项错误;《史记》是站在官方立场,汉代画像石从民间立场,风格不一致,故C项错误。
3. B 解析:从材料推断此“水车”为灌溉工具翻车,是人力农具,故A项错误,B项正确;翻车属于简易的灌溉工具,标志着灌溉技术成熟的是筒车,C项不符;当时仍处于小农经济时期,农业对自然的依赖性很强,D项错误。
4. A 解析:材料表明宋代科举考试中实行“糊名考校”,从而基本上杜绝了评卷人因人给分的现象,保证了考试程序更加公正,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主题不符。
5. C 解析:明末思想家李贽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对传统儒家思想提出了批判,C项正确;明代妇女地位低下,李贽主张男女平等思想,故B项错误;A项不是李贽的追求;李贽主张人正当的私欲,满足人们基本的物质生活,D项不符。
6. D 解析:《天朝田亩制度》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均贫富”“大同”思想是我国传统思想,洪秀全领导的拜上帝教吸收了基督教平等思想,A、B、C三项是这种思想的组合因素,不符合题意。“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派在19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主张,没有对《天朝田亩制度》产生影响,故选D。
7. B 解析:《玉田县志》中的材料表明外洋商品较多地流入中国市场;《雄县乡土志》中材料表明受外来商品的冲击传统手工业日渐衰退,B项符合,故选B。A项未能揭示材料主旨;C、D两项与材料明显不符。
8. B 解析:从《国闻报》稿件的来源可知,当时《国闻报》介绍国内外重大事件,B项符
合;19世纪末,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越来越多,A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也和材料主题无关;D项说法错误。
9. A 解析: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1894~1914年日本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逐年提高。这表明《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A项正确;B项中的“明显下降”说法不准确;这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其侵略方式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外国在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的变化,不能表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D项不符合。
10. C 解析:材料表明这时成都新潮女性改变传统发式,冲击了传统习俗,同时遭到了当局政府的处罚,C项说法正确;A项中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说法不准确;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处罚措施是对人们生活的粗暴干涉,而非民国法治精神的体现,D项错误。
11. A 解析:从时间“1938年1月”入手,此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全国经济事务的管理是为了适应抗战的需要,A项正确;B项明显错误;政策的调整是出于战争的需要而非提高百姓生活水平,C项错误;政策的调整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抗战时期行政效率的提高,D项错误。
12. A 解析:从会议的内容看,这次会议讨论恢复印度支那(重在越南)和平问题,由此推断此次会议是日内瓦会议,A项正确。
13. D 解析:我国“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一五”计划为我国工业化奠定了基础,A项错误;当时,人们尚未提出“绿环保”观念,B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交通运输业基础薄弱,C项错误;宣传海报突出工人投身建设的热情,D项正确。
14. A 解析:雅典实施的陶片放逐是采用多数人的表决结果,材料中对将领阿里斯蒂德和功臣地米斯托克利两人陶片放逐表明陶片放逐法有明显的局限,即多数人的意愿未必代表公平正义,故选A。陶片放逐法是对可能损害公民利益的人去留的表决,B项错误;C、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15. C 解析:从材料中“按照理性计划设计”国家看,表明他们主张理性主义,并对未来社会作了美好的设计,他们应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故选C。
16. C 解析:最终方案兼顾采纳了方案一中的按人口比例分配表决权和方案二中各州同等表决权,体现了各州间的妥协,C项正确。
17. D 解析:图中表明19世纪英国农业、林业和渔业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而非稳定增长阶段,A项错误;第二产业指制造业、煤矿业和建筑行业,图中表明19世纪英国第二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符合英国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特征,B项错误;第三产业包括图中“贸易和运输业”“来自政府、专业机构、国内服务行业以及海外的收入”,工业化直接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C项错误;19世纪的英国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经济收入也得到同步增长,D项正确。
18. B 解析:浪漫主义流派多以壮美的自然为素材,注重艺术家的主观性和自我表现,表现激烈奔放的感情,材料中画家的油画内容是对自然的描绘,“有学者认为,该画充满对自然的赞美,富有宗教神秘感”,符合浪漫主义的风格,故B项正确。
19. C 解析:1928年,随着农业集体化的推行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下,集体农庄中的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致使农业生产效益不高,故选C。A项和材料不符;B、D两项没有指出主要原因。
20. B 解析:欧洲经济的多领域合作开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A项错误;材料中各国将共同创建一个“没有国界的欧洲”为1993年欧盟的成立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欧洲政治一
体化只是一个趋势,至今尚未实现,C项错误;欧元是在1991年《欧洲联盟条约》中规定的,成员国需要满足一系列严格的标准,欧盟成立后,逐渐为欧元发行扫清障碍,故D项错误。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60分,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其中第21题~第23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4题为选做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21. (1) 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
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
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后果: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6分)
(2) 观念: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3分)
(3) 关系:“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在某些时期同时存在“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3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商业政策。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概括得出;成效从材料一中“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概括得出。第二小问要从经济上巩固小农经济,政治上维护封建统治来回答;经济后果从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品经济发展来回答。第(2)问,可以从材料二中“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信息概括出三点。第(3)问,首先明确重农抑商是我国封建社会长期推行的一项经济政策;材料一表明汉文帝时期曾实行“惠商”政策,也推动了经济发展;材料一、二体现了在汉代中前期“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同时存在。
22. (1) 认识:传统文化中存在积极有益成分,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中存在封建落后因素,不能全盘肯定。(6分)
原因:抵制尊孔复古逆流的需要;受到启蒙思想(民主思想)影响。
(2) 略(9分)
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命题契合了“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要求,引导考生辩证地借鉴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积极的价值观引领作用。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和材料二中“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分析得出;第二小问,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来分析,袁世凯复辟独裁,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辛亥革命后,西方民主、自由、平等启蒙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第(2)问,为小论文题,首先要明确观点,综合材料一、二,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得出观点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并没有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然后结合材料中的信息进行论证,要从两方面展开论证,先从正面进行论证,结合材料中的史实,他们并没有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当然新文化运动中也存在形式方面的问题,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结合所学进行论证,要注意史论结合。
23. (1) 内容:苏联的外交政策根源于其文化传统;苏联外交具有不妥协的特点;苏联是美国最主要的对手。
原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对立;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成为最强大的国家。(6分)
(2) 内容:美国加强对世界各地的经济渗透;美国企图全方位包围苏联;美国的战略目标是
称霸世界。(3分)
(3) 共同之处:美苏必然走向对抗;夸大对手的威胁。
依据:“长电报”:苏联的专制传统和意识形态。
诺维科夫报告:美国的帝国主义本质。(4分)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美苏两国关系。第(1)问第一小问,可从材料一中“克里姆林宫对世界事务的认知根源于苏联传统的不安全感”“他们从未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而是要将对手置于死地”“美国必须把对付苏联放在美国对外政策的首位”等信息概括回答;第二小问,可结合所学知识从美苏两国成为当时最强大国家,以及美苏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国家利益的冲突来回答。第(2)问,从材料二中“其资本已渗透到世界的许多国家,加强了在世界的经济地位”“美国正在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向,集中反动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美国正运用着资本和军事这两种武器妄图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等信息概括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双方都宣称遭遇来自对方的威胁,美苏两国关系必然走向对抗。第二小问,“长电报”的依据是苏联是“一个专制传统早已与意识形态强制相整合的国家”;诺维科夫报告依据是“战后美国争霸世界的动因是垄断资本的帝国主义扩张”。
24. A.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 原因:农民缴纳高额赎金;地主割占好地;农民仍受村社限制(管理);农民的要求未得到满足。(4分)
2016江苏高考时间(2) 原因:自上而下的改革(沙皇主持改革);专制制度影响;维护贵族利益。(3分)
(3) 教训:改革要关注人民利益;改革要摆脱旧势力束缚;改革要有展望未来敢于进取的勇气。(3分)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我们就必须努力置身于农民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并结合农奴制改革内容中有关农奴经济和政治地位的知识得出农民缴纳高额赎金,地主割占好地,农民仍受村社管理,农民的要求未得到满足。第(2)问据材料二“想要保持独裁专制制度和社会稳定性的愿望,又促使沙皇把贵族作为传统的基础来依靠”结合农奴制改革的形式和主持者是沙皇得出自上而下的改革,专制制度影响,维护贵族利益。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要与人民众利益相结合,如何对待守旧势力,改革者的进取精神等角度得出改革要关注人民利益,改革要摆脱旧势力束缚,改革要有展望未来敢于进取的勇气。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