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市门头沟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2年北京市门头沟区九年级一模
语文试卷
                                                    2022.4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12页,共五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试卷和草稿纸上准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15分)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独具中国文化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一诗一画,尽显中国气韵。借此机会,初三年级打造年级“二十四节气文化墙”,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 文化墙开篇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来源,请根据材料完成任务。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耕文明的产物。早期中国的主要农业区在黄河流域,那里处于中纬度,四季分明,人们可以观察到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与物候特征,周而复始。二十四节气被分为七十二候,根据黄河流域的动物、植物以及其他自然现象随季节变化的周期性征候编写而成。它以五天为一候,规定三候为一节(气),一年共有72候。72候的“候”应包括非生物和生物两大类,前者如“水始涸”“东风解冻”“虹始见”“地始冻”等;后者有动物和植物,如“鸿雁来”“虎始交”“萍始生”“苦菜秀”“桃始华”等。
(1)文化墙的标题要从以下三幅字中选择一幅,要求能够体现二十四节气的特点。请你做出选择并说明理由。
【甲】
 
【乙】 
【丙】
 
选择:_______
理由:_______
(2)一位同学查阅字典到“候”的义项有:等待时节事物在变化中的情状等。根据文段内容、字典释义和教材中《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内容,帮他解释“物候”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2. 文化墙的主体是二十四节气的介绍。下面是同学们改编的三则材料,请帮助他们解决准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的明信片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惊蛰”两个字并列一起,即神奇地构成了生动的画面和无穷的故事。你可以遐想,在远方一声初始的雷鸣中,万千沉睡的幽暗生灵被唤醒了。它们睁开惺忪的双眼,不约而同地,向圣贤一样的太阳敞开了各自的门户。这是一个带有推进和改革彩的节气,它反映了对象的被动、消极和等待状态,显现出一丝善意的冒犯和介入,就像一个乡村客店老板凌晨
轻摇他的诸事在身的客人:客官,醒醒,天亮了,该上路了。
清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明时节,草木萌发,时有知时节的好雨悄然而至。看吧,在蒙蒙细雨中,小草精神抖擞地绿着,鹅黄的柳枝轻歌漫舞,青黑的粗糙的老树皮。在雨的滋润下,似乎也有了几分青春的颜。雨后天晴,清新的空气中多了些泥土的味道,暖暖春阳中,孩子们欢快的笑声在秋千上荡得很高很高。
处暑:_暑气止矣,迎来了家家户户丰收的景象
每年的处暑都是在农历的七月中下旬,有书解释:“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人们告别炎热的夏天,享受着“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惬意。立秋之后,人们开始收割庄稼;到了处暑,基本完成,可谓是“处暑满地黄,家家仓有粮”。可见,处暑是幸福感最强的节气。
(1)有同学认为画线词语中有错别字,对加点字的读音也有疑问。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悄”应读为“qiǎo”    B.“明信片”应写为“名信片”
C.“处”应读为“chǔ”     D.“轻歌漫舞”应写为“轻歌曼舞”
(2)有同学对两处使用的标点符号有疑问,请你帮他选出修改正确的一项(    )
A.——;   B.;   C.。   D.
(3)请仿照其他两个节气的“一句话”解说,在横线上也用一句话解说“清明”。
________
(4)文化墙上,“大寒”节气介绍中链接了一则小故事,请你将故事中的对联补充完整。
明代有一秀才,某日夜宿山中。次日晨起,见茅屋上一片白霜,便随口吟出上联:“昨夜大寒,霜降茅屋如______。”此联一出,成为绝对。若干年后,才有人对出下联:“今朝惊蛰,春分时雨到清明。”
3. 参与年级“二十四节气”文化墙设计的同学,在周记中写下了自己的活动感受。阅读这段文字,完成小题。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四句七言的节气歌,用简洁的方式完成了人们的自然启蒙。这是一种智慧的结晶,更是一种巧妙的组合。它带着生命的密码和丰富的信息,汇聚成一条浩荡的生命长河。
如果我们顺着节气的根脉追溯,最早显现春之端倪的并非柳梢枝头,而是残冬瑞雪。白雪是写满春汛的素笺,草地就是春潮萌生的家园。始于立春,终于大寒,二十四节气就像天地孕育的二十四个角,迎来送往,相互守望,在运转自如的秩序中完成四季的轮回。
(1)依据语境,画横线的句子表达欠妥,请你帮助修改。
________
(2)下列诗句,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相同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3题答案】
【答案】1.     . 示例:选择甲,    . 因为二十四节气是根据气候、物候特征进行的灵动总结,与行书的飘逸连贯相近。选择乙,因为我国的二十四节气源远流长,与隶书古朴厚重的历史感相近。    . 物候,即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2.     . B    2016中考时间. D    . 清明:天朗气清,展现着万事万物生长的明净。    . 小雪   
3.     . 这是一种巧妙的组合,更是一种智慧的结晶。    .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分析概括能力。
(1)问,通过材料中“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耕文明的产物”,可知二十四节气源远流长,具有古朴厚重的历史,三幅字中乙为隶书,出现最早,可与之对应;通过“根据黄河流域的动物、植物以及其他自然现象随季节变化的周期性征候编写而成”,可知二十四节气周而复始,灵动连贯的特点,与甲的行书字体的自由流动相对应;二十四节气的开创性的灵性总
结,与丙中的“颜体”缔造独特的书学境界,卓越灵性,自然瑰丽相契合。因此结合二十四节气的特点,对应三种字体的不同特征,说出合理的理由即可。
(2)问,根据文中“人们可以观察到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与物候特征,周而复始”,可知“物候”是一种周期性变化,对应字典中“候”的义项:事物在变化中的情状;再结合《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内容“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可概括出“物候”的意思是: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体、读音、标点和内容概括等。
(1)B.“明信片”写法正确。明信片所写的内容公开,可被他人所看见,内容通常不涉及隐私权之虞,故称为明信。故选B。
(2)处“遐想”后面为所想到的内容,应用冒号,表示提示下文。处“青黑的粗糙的老树皮”为主语,与“在雨的滋润下……”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应用逗号。故选D。
(3)其他两个节气的“一句话”解说,高度概括了节气的特点。在这段材料中,写草木萌发,写雨中的植物,写天晴后的空气、暖阳和孩子,展现出清明时万物生长的清丽景象,抓住这个特点,加以概括即可。
示例1:阳和雨润,万物滋养在清新明朗之中。
示例2:天气清朗,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
(4)由下联“春分时雨到清明”中的“清明”可知,上联空缺处应填一个节气名称。“茅屋上一片白霜”,这样的景象,通过联想,霜与雪相似,因此可填节气为“小雪”。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与修辞。
(1)“这是……更是……”是一种递进关系,“智慧的结晶”比“巧妙的组合”意义更为深广,二者应交换顺序。
(2)画线句“白雪是……素笺,草地是……家园”,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A.句意: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让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边。运用拟人,将明月拟人化,把它看作能知人意、达人情的友好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B.“钟”运用拟人手法,将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生动地突出泰山自然景之美;“割”运用拟人和夸张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泰山的雄伟壮阔;
C.“落红”即落花,这是借代的修辞手法,以颜代指本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赋予了花以人的动作感情,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D.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雪比作梨花,描写了北国突降大雪时的情形,这一片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的景象,就像是一夜春风吹来,漫山遍野的梨花盛开了;
故选D。
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
(一)默写。(4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