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5题。(18分)
蒋勋眼中的宋词
1我花了 一个多月品读完《蒋勋说 < 宋词〉》这一本书。
2蒋勋是台湾美学大家、文化教父,书的语言细腻可感,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蒋勋以 宽广的学养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对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篇一宋词,进行一次通俗化的全面解读。为
了把这“安静、圆满的果实”讲解透切,蒋勋从唐后主李煜讲起,谈为什么在唐诗的顶峰产生宋词 ,如何
产生宋词,以及宋词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的历史意义, 分别讲述了李煜、 冯延巳、范仲淹、晏殊、晏几道、
欧阳修、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最后以姜夔收尾。
3蒋勋说:在宋词中,你会觉得有一种饱满与安静,它酝酿了另外一颗新的种子,与花的骚动性的 美非常不同。唐诗就如骚动的花,开花自然要吸引别人注意,而果实不见得有那么多吸引力,但自有一 种圆满。宋词是一种简练、淡雅、不夸张的情绪。阅读蒋勋的作品,你会发现宋词的平实、自然和发现 现实的美,发现宋词对人生的美的沉思。
4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定是曲曲折折。对于困难和挫折,人们有不同的态度,有的退缩,有 的逆流而上,有的战而胜之。
5人生问题是古代哲人难以回避的。 孔子以现实的、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 他总结自己的一生, 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庄子很感叹大树的长寿和蜉蝣的短命,认为:“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6词人也经常涉及人生态度问题,作出各种各样的解答。苏轼屡言人生短暂,人生如梦。最经典的 是《念奴娇•送钱穆父》下片:“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 亦是行人。”
7“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时代使苏轼成为令人仰望的大文豪,可是在政治上他却不是成功 者。有人可能会说,这些都是颓废的人生观、没落的情趣。其实不然。比起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来,苏轼的追求个人生活的志向确实比较一般。但是,苏轼以此谆谆劝慰朋友:“人 生就像逆水行舟,我同你一样逆流而上。”这些言辞,虽然不是青年时期的意气风发,然而也还是积极 进取,难能可贵。人生短暂,万事匆促,荣辱得失本来就是相对的, 过于执着,就会走向对自己的束缚。
8读了这首词,我认为应该像苏轼那样,不管遇到什么挫折,受到什么委屈,都不要对人生失去希 望,而应该调整心态,怀抱一种飘然自适的性情,在“逆旅”中做一个坚定的、自觉的“行人”。任何 时候,人不能缩在乌龟壳里过局天促地的生活,而应该走向广阔的世界,呼吸自由的空气,在世间寻 人生的情趣,焕发出浪漫的青春。这是人性的觉醒,欲望的复苏。这种理念,将有力地推动人们对美好 生活的追求,从而成为促使人自身最佳发展的原动力。
9有空你不妨读一读,对人生进行一场美的沉思。 ( 选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一:
喜欢唐诗,是喜欢唐诗里的大唐风骨,喜欢唐诗里的雍容气度、厚朴浑然。喜欢宋词则是喜欢宋词 的精致雅丽,它或婉约、或豪放但无不精心雕琢,那种词句间氤氲的韵味总使人读罢难忘,那一种感觉 总会在某一个时刻,在人生的伤怀时,在生活的寂寥处,在情致盎然里,在喜上眉梢头时分,总在生活 的角角落落里得到遇合。我们会突然在这些时刻,脑海里浮现出这些清丽、豪放、温婉、伤怀……的词 句。这个时候我们仿佛觉得宋词是融入到了骨髓里。 (选自《宋词里的韵味》,有删改)
链接二:
我们欣赏宋词,首先要欣赏它的意境美,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宋词那种深邃的、优美的境界,那种 优美的艺术魅力;其次是欣赏它的语言美,因为宋词是最精粹的、最精练的语言,是最美的语言。再次
是欣赏它的形式美,宋词是最讲究形式的,在长期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各种规律、各种体制,再结
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使宋词在形式上具有一种音乐美和建筑美。 (选自《如何欣赏宋词》,有删改)
链接三: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刚落下帷幕, 16岁小姑娘武亦姝一举夺冠,她在“飞花令”环
节中从容自信,给观众留下极深印象。
武亦姝至少有2000首诗词储备量,她并不是死记硬背的“诗词复读机”, 爱而背,武亦姝说古诗词里有太多“现代人完全给不了的感觉”。
1.阅读上述材料,下列对宋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宋词美在情绪简练,淡雅,不夸张,是安静、圆满的果实。
B.宋词美在平实和自然的结合,还发现现实,沉思人生的美。
C.宋词美在韵味精致雅丽,或婉约或豪放,使人难忘其氤氲。
D.宋词美在语言精粹、精练,能够体现一种音乐美和建筑美。
2•古人对人生问题的沉思,下列说法与材料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思考不同人生阶段的处世态度,体现了他对待人生现实的、积极的态度。
B.庄子感叹大树的长寿和蜉蝣的短命,认为人生在世,像白驹之过隙一样短暂。
C.范仲淹与苏轼不同,他只关怀政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苏轼认为人生如逆旅,劝慰朋友要逆流而上,体现了他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蒋勋对宋词进行了通俗化的全面解读 ,对宋朝的所有诗人逐一进行了分析。
B.苏轼词体现对个人生活的追求,这样的追求导致他成为政治上的失意者。
C.人要促进自身最佳发展,就要有如苏轼一样面对“逆旅”调适心态的理念。
D.武亦姝背诵诗词的经验告诉人们,只要热爱,就能够背诵出大量的诗词。
4 .蒋勋说宋词为什么从唐诗讲起?请结合《蒋勋眼中的宋词》②③段作分析。 (4分)
5.
,请结合生活场景谈谈你和宋词
链接一材料提到,宋词里那一种感觉总在生活的角角落落里得到遇合里的感觉如何遇合,从中获得什么启示。 (5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6〜10题。(18分)
多晒太阳,预防近视
在全球范围内,近视飙升成了严重的健康问题。 澳大利亚布赖恩・侯顿视觉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估计,
到2050年,世界几乎一半的人口一一多于 40亿人都要戴眼镜。如果不采取措施,高度近视还有可能导
致失明。最新研究预测,高度近视的全球发病率也将快速上升,从 2000年的3%发展到2050年的10%
届时会有9.38亿人面临失去视力的风险。
长期以来,研究人员认为近视是遗传因素导致的,但这不能解释为什么近视的发病率会如此快速地 发展。以前,人们很明确地认为,是环境因素影响了视力,而其中的罪魁祸首是人们花在阅读、写作和 屏幕上的时间越来越多。
然而,最近的研究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观点:明亮的阳光有助于调节正常的眼睛发育,在室内呆得太 久一一无论是学习、玩视频游戏还是做其他事情,都会破坏眼睛的发育过程。新观点的提出为防治近视 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与当初提出减轻学业负担的观点相比,让孩子多在户外活动,这一做法更简单也 更实用。
读书会变近视吗
在许多刚刚工业化的亚洲国家,顶级大学的名额非常有限,在激烈的竞争中,高强度的课业是非常 普遍的现象。例如,在上海, 15岁的学生每周要花 14小时做家庭作业,而在
美国只要 6个小时。近视
在知识精英中很常见,教育水平、测试成绩和智商更高的人都更有可能需要眼镜,这符合一般的刻板印 象。
许多证据都表明,上学时间越长,越可能近视。这也意味着,接受教育越多,伏案工作的时间也就 越长,从而导致近视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是深入研究近视的案例,这个结论似乎不太站得住脚。 有证据表明,是否近视取决于户外活动的时间,而不是伏案工作的时间。
2007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布了一项研究,这是最早支持“户外时长理论”的研究 之一。通过调查分析 514名小学生和家长的数据,研究人员发现,一旦考虑户外活动时长和父母的近视 情况,阅读时长的影响就不重要了。
增加户外活动
所有的视觉都是从光开始的,瞳孔扩张和收缩可以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量。显然,户外活动对眼睛 的健康有所帮助。
2016中考时间近视学界公认,经常在户外活动能提高孩子接收光线的强度,这会促进视网膜产生和释放多巴胺, 抵消让眼球变长的信号。虽然关于光如何影响眼睛生长仍有很多未解之谜,但在面对近视率爆炸式增长 的背景下,临床研究人员已经开始测试用光预防近视的方法了。临床试验发现,每三天额外获得 40分钟
强制户外时间的儿童眼睛更健康,比一般儿童患上近视的可能性低了 23%
阳光可以保护儿童的眼睛,防止出现近视。把孩子带到户外去,就是“最便宜,最简单的选择” 。
(节选自《环球科学》 2017.3,有删改) 链接一: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王宁利教授发现,对尚未近视的孩子来说,充分的户外活动,可以有效预防 近视;而对已经近视的孩子来说,户外活动的缓解效果不明显。 “这就是一个阀门,一旦打开了,近视就
像洪水猛兽一样来了。 ”预防近视,一定要从小开始,在幼儿园阶段就要保证孩子有充分的户外活动时间。
虽然,目前更加细致的研究还在进行中,但专家们形成了一个共识:如果要使户外活动发挥作用, 每天至少要在室外活动 2个小时。另外,一些研究还认为,跟一口气在户外待 2小时相比,间断性的户
外活动,效果可能更好。台湾的研究就采用了这个方法: 20分钟课间,一天4个课间,80分钟。一些动
物实验也证实了,短时间户外活动,反复刺激带来的保护效果,可能比持续的户外活动更好。
(摘自《户外运动能治近视吗?》) 链接二:
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在其《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中提到,在中国只有 5%勺母亲说自己的孩子常
常在大自然中探索。该书指出现代社会中儿童的生活被“去自然化”的事实及可怕后果,并以多项研究 成果和多人的亲身体验告诉人们,人与自然的联系会对其心理、生理和精神健康产生积极的作用。实际 上,5%这个数字对于孩子们乃至整个中国的未来,可能是一个危
险的信号。
家长对健康知识了解程度调查统计表(调查总人数: 166人)
项目 | 非常了解 | 很了解 | 一般 | 不了解 | 没必要了解: |
人数 | 12 | 23 | 93 | 23 | 15 |
百分比 | 7.23 % | 13.86 % | 56.02 % | 13.86 % | 9.03 % |
调查显示,家长对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直接决定了家长是否让孩子走进自然。
(摘自《林间最后的小孩 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 ) 链接三:
电视、电脑、手机的普及,给了孩子更多留在室内的“理由” 。2012年,厦门学生张欣窈研究的课
题《“自然缺失症”现象调查与对策研究》 ,获得第2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课题研究调查
中问到:“有一项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你到哪里完成这项作业?” 对此,88%勺同学回答“上网”。 眼下,孩子们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得知识,看似变得“聪明” ,但这只是一些“成品知识”。当孩子们习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