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教学目标
1、在理解文句意思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
3、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设计
理解文句意思并熟读成诵,在此基础上把握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志趣和追求。教学中注意诵读的有效利用。教学准备
相关视频音频文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不包括预习1课时)
第二课时
一、通过序文,了解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2.“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交冻可能更难以忍受。
3.“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去奔丧。
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官场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
二、理清层次:
第一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第二段:想象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
第三段:想象定居下来后农村生活的乐趣。
第四段:抒发对人生宇宙的的感想。
1.本文叙事
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2.本文的情感:
(一)归心似箭,自责自悔:辞官
(二)天伦之乐,自安自乐:归途抵家
(三)田园之乐,隐居之乐:家园之乐--田野之乐--劳作之乐--出游之乐
(四)综述情志,乐天安命:如何度过余生
三、深化理解
本文表面写景,实际抒怀,营造了一个与官场截然相反,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尤其是第三四
段鲜明地展示了陶渊明的性情,是深刻理解文章的主体。第三段表示要与世相忘,谢绝交游,主要是与世俗官场的人谢绝交往,并非所有人。作者以听家人的知心话为快乐,以琴书为伴侣,嚣嚷、喧吵不入耳中,可以说是乐以忘忧了。从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与山溪,更广阔地描绘了一个和美、充满生机的隐居世界。在这个基础上,第四段抒发了对人生宇宙的的感想。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随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张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考虑那么多的生死、为生死惴惴不安呢,展现出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结论与处世哲学。
四、名句赏析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在文中作者以此宽慰自己。作者觉悟到过去出仕之事做错了,已经不能改正,但知道未来之事(指归隐)还可以挽救。此句在文中有明确所指,然独立看,也可用于不要沉溺于往事的感伤,凡事应当往前看,抛却过去,把握未来之语境。
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用“无心”、“知”两词,将云、鸟人格化,使作者之情投射于物,物与人融合一体。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率直、朴真的情感。从中可以感知自然是人情感之对象,自然着上人之彩,便有了精神气。
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此句为作者出游时所见的初春生机勃勃之景象,是实景,也是心景。早春光景,见归来之可乐,万物蓬勃,使作者亦心生生命短暂之感慨。披迹寻求,了悟生命之意
象。
4、“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登上东边的高冈而放声长啸,面对清澈的流水而把诗歌吟唱。作者以此句表达自己隐居田园,快然自足,读之“素怀洒落,逸气流行”。用之面对自然,豪情满怀,心生壮阔之志,亦未不可。归来归去来下一句
五、写作特点
1.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遗憾,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景绘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借助于对景物的形象生动的描绘。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影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诗情画意充溢字里行间。
2.语言朴素,音节和谐,用词自然,直抒胸臆,不假雕饰,呈现出一片天然和谐纯净之美。
3.层次清晰,大体是“议论→描绘→生发”三大部分,描绘部分又可细分为“路上→居室→庭院→郊野”四个小层次。
六、课后思考:
1.出全文含有一定喻义的景物描写,并说说喻义何在。
点拨:“松菊犹存”,“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影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2.如何评价本文结尾两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提示:1.“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除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在前面介绍陶渊创作题材时曾提到过,陶晚年作过大
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忆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
◇补充:本文涉及到的几个典故:
1.会有四方之事:意思是恰逢奉使之事,出自《论语•子路》:“使于四方。”这里指陶渊明为建威参军时自江陵出使京都建康这件事。
2.眷然有归与之情:“归与”,回去吧!语本《论语•公冶长》。
3.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本句的意思是,认识到过去的错误虽不可挽救,而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谏,止,此处解释为挽救。语出《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4.乃瞻衡宇:衡,通横,衡宇,横门,隐士居住的用横木为门的简陋居室。《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意思是贤者安于贫贱。古代的人们常用“衡门”、“衡宇”指贫贱者的居处。
5.三径就荒:萧统《文选》李善注引《三辅决录》说:汉蒋诩隐居时,在房前的竹子下开了三条小路,只和求仲、羊仲两人来往,后人就以三径作为隐者居所之称。
6.审容膝之易安:意思是明白狭小的地方也易安身。容膝,仅足容膝的居室,形容住处的狭小。《韩诗外传》:“今结驷列骑,所安不过容膝;食方丈于前,所甘不过一肉。”
7.复驾言兮焉求:驾言,指处游,《诗经》:“驾言出游”。驾,驾车。言,语气助词,无实义。
★教学后记: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