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会计历史发展进程及特点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会计历史发展的总体概况,紧接着简要回顾中国的会计历史发展进程和世界会计历史发展进程,最后在回顾会计历史发展进程的基础上,总结了会计历史发展中的一些特点。
关键词:会计历史 特点
一、会计历史发展概要
(一)会计的定义
会计是经济组织管理的一个子系统,其职责就是定期或不定期向管理当局提供财务信息及相关信息,反映一定时期内企业受托责任的履行状况。会计是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做出书面反映,以便使企业的所有者和利益相关者更好的做出经营决策。会计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会计可以说是一个反映企业经营情况的晴雨表。因此研究会计的发展历程对探索未来会计发展方向,预测和定位会计在未来经济活动中扮演的角,都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会计历史的研究现状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对会计历史的总结性书籍或者文献都比较少,改革开放之后,一批系统性研究会计历史的著作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其中以郭道扬教授的专著《中国会计史稿》、高治宇教授的专著《中国会计发展简史》、李宝震和赵友良教授的专著《中国古代会计审计史》为代表性著作。除了对中国古代会计、审计的研究性著作外,还有许多书籍是对近代和新中国成立六十年以来会计发展的总结。比如黄菊波教授的《新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发展史》、丁学东、李国忠的《中国企业财务改革》、项怀诚主编的《新中国会计50年》等。对于世界会计历史的研究,我国学者在八十年代也有相应的总结。如《西方会计史(上)——会计发展的五次浪潮》、《世界审计史》、《会计发展史》等,这些研究成果弥补了先前我国会计历史研究的空白,为后来的会计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会计历史的发展历程
(一)我国会计历史的发展进程
我国会计的发展历史可谓非常悠久,早在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250年左右的西周和春秋
战国时期就初具规模,那时,中国就有了“会计”的称谓。逐渐地,封建君主制替代了奴隶制,会计也随之有了新的发展。封建社会发展到鼎盛时期,会计的部门也多了起来:唐朝时期,设立了“度支部”,宋朝设立了“总计司”、“会计司”。特别是宋代“审计司”的出现,标志着开始对经济活动和会计的监督。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单式簿记发展和复试簿记产生了,龙门账就是其中的代表。龙门账将全部账目划分为进、缴、存、该四大类。“进”指全部收入,“缴”指全部支出,“存”指资产并包括债权,“该”指负债并包括业主投资。四者的关系是:该十进=存十缴,或进一缴会计记帐=存一该。也就是说,结帐时“进”大于“缴”或“存”大于“该”即为赢利。“龙门账”的诞生标志着中式簿记由单式记账向复式记账的转变。
从上面可以看出我国会计的发展与当时的政治制度、经济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当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时期、君主集权制达到最集中的时候,君王的资产达到最大,记录君王资产的宫廷会计也会随之迅速发展,比如唐朝、明朝和清朝。我国古代的会计进程可以说是随着君主制的成熟程度而不断发展的,封建体制下,重农抑商的思想导致了我国古代会计,尤其是宫廷会计是为帝王服务的,而不是因为商业本身发展而促进其发展的。而在清朝末期民国初期,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各种新生力量的崛起,西方思想的进入,曾经以宫廷会计为主的会计体制也有所改变,开始与西方会计体系有接轨。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政治制度是民主集中制,经济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所以我国的会计体制与世界会计的体制有很大的不同。在这个时期,我国会计报表没有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股东权益变动表,当时我国是计划经济体制,所以我国规定了国家预算的组织体系,各级人民政府的预算权、估计预算的编制、审查、核定等执行程序,决算的编制与审定程序等。大致来看,我国会计的发展时间段是这样的:1950至1956年,我国会计制度是全面否定西方会计、全面推行原苏联的会计理论和实务;1956年至1966年,我国建立了以“资金运动论”为核心的会计理论体系;1966年至1977年,因为“文化大革命”政治运动的影响,会计理论体系被破坏而倒退;1978年至1988年,我国开始改革开放,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也有所改变,进而形成以“管理运动论”与“信息系统论”为两个主流学派;随着我国与国际经济贸易往来的不断扩大,我国从1987年至2000年,集中力量研究会计准则和建立能与国际会计管理接轨的、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理论方法体系。进入wto以后,我国的会计制度逐步与世界接轨,我国的会计从业人员也开始研究国际会计准则,很多会计人员更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开始考英国、美国或则其他发达国家的注册会计师资格证。
(二)世界会计历史的发展进程
从世界的角度来看,会计的发展历史应该上溯至荷兰数学家西蒙.斯蒂文于1605年出版的《传统数学》一书。但是卢卡·帕乔利的《算术、几何、比与比例概要》一书中的第三篇“计算和记录详论”(通称“簿记论”) 是公认的第一本系统地阐述复式簿记原理与方法的经典著作。《簿记论》是近代会计的奠基之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16世纪至17世纪,德国、荷兰、法国等先后继承与发展了意大利的复式簿记实务与理论,最终在欧洲造就了”卢卡·帕乔利时代”。18世纪英国在巩固发达起来的公共会计师事业的同时,在审计、复式簿记原理与早期成本会计方面也做出了贡献。18世纪末与19世纪初的世纪之交,德国在会计研究方面也出现了大的突破,由于德国在会计理论研究与方法处理应用方面充分体现了西欧大陆国家的特,而与英国(及其后来的美国)分庭抗礼,故在世界会计发展史上自成一派,成为”大陆式会计”的创始国,从而与”英美式会计”并列成为两大流派。20世纪以后,伴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心的转移,世界会计中心也就从英国乃至西欧转移到美国。
接下来重点讲一下《簿记论》,因为这本著作是作者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描述了商人如何记账,如何通过记账来管理自己的资产的。这本书让非会计从业人员很容易地了解商人是如何管理自己的账户的。
在意大利中世纪,商人一般会有三本账户,分别是备忘簿、录账簿和分类账簿。备忘簿一般是用来记录家务费用,这本账簿是按时间顺序记录的,初步体现了会计基本原则中的会计分期假设和及时性原则。这本账簿主要是商人给其他使用者看的,因为记录了一定时间段的收入情况和费用情况,所以在给他人看之前,商人或者他的助手会验证所有账簿,就像现在进行的内部审计;录账簿是一本私人账簿,更类似于现在的股东权益变动表,使用者主要是商人自己;分类账,就是汇总表,把这一时期的账户集中在一起,在这一部分,帕乔利强调了两点,其一是日期的准确性,其二是强调了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这也是我们现在学习会计知识、处理会计问题一直遵循的经典公式。帕乔利通过“一个人的所有财务=其人所有权之总值”这一公式,明确阐述了财权和产权的关系。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