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贾汪是徐州市区的一部分,但贾汪区似乎很难和“城市化地区”、城市建成区“等表征城区的用词联系起来。但必须承认,贾汪――这座城市(区)始终在徐州占有非常独特的地位。
● 徐州近代工业的发祥地。
徐州近代工业的兴起,始于19世纪80年代贾汪煤矿的发现和采掘,贾汪由此成为江苏省第一个近代化能源工业基地,为广袤的徐淮地区引进了第一台蒸汽机,初步改变了这一地区的封建经济成分,为20世纪苏北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历史评价
● 徐州(江苏省)最大的城区。
1993年经省、市人民政府批准,新行政区划使贾汪由12.8km2面积和7万人,一跃成为690km2面积,50万人口的城区。同年,徐州被国务院批准为享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行政区划
● 徐州都市区的外围组团。
图1 贾汪在徐州市域中的位置
2003年编制的《徐州城市总体规划》将贾汪定位为徐州都市区的五个外围组团之一。近期以能源、建材等资源型工业为主,远期以加工业为主,形成相对独立,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外围组团。――功能定位当然,对于贾汪的“定义”,远不止这些。从时间序列上,我们不难发现,贾汪的区域地位面临着被日益“边缘化”的危机。
2 现实――必须面对
2.1 “飞地型”城区――半城市化的孤岛
城区是以城市建成区为主体的城市化地区。城市经济的空间载体。其最显著的特征是人口与经济的高度聚集,公共设施的便捷共享,经济社会活动的高度化与服务化。
但是,“飞地型”城区却是城区中的另类。“飞地”也称“插花地”或“被包围版图”,是指某个行政
区域在另个行政区域内拥有的小块领地,与本土不相毗连。“飞地”作为一个地理区域.具有下列特征。①它同政区行政中心所在的本土一样,是一个政区权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地方行政权力空间投影的组成部分。②飞地同本土在空间上具有不连续性,是一个独立的地域单元。③飞地同本土的联系.一定要经过其它行政区域境内。我国行政区划上的“飞地”,相当一部分是计划经济时代,行政区域边界调整的结果.大多是基于发挥资源和地缘优势、建设区域性工矿中心而为之。
指标 | 单位 | 鼓楼区 | 云龙区 | 九里区 | 泉山区 | 贾汪区 |
人口 | 万人 | 26.87 | 22.72 | 20.05 | 45.7 | 49.21 |
非农人口 | 万人 | 26.86 | 21.39 | 14.23 | 40.66 | 17.95 |
土地面积 | 平方公里 | 69 | 40.3 | 98 | 141 | 690 |
从业人员 | 万人 | 1.56 | 4.38 | 3.38 | 4.48 | 13.48 |
第一产业 | 万人 | 0.41 | 0.48 | 1.12 | 0.58 | 7.19 |
第二产业 | 万人 | 0.33 | 0.73 | 1.15 | 0.96 | 3.37 |
第三产业 | 万人 | 0.82 | 3.17 | 1.11 | 2.94 | 2.92 |
国内生产总值 | 亿元 | 9.5 | 10.5 | 12.8 | 17.1 | 34.3 |
第一产业增加值 | 亿元 | 0.1 | 0.4 | 0.57 | 0.28 | 5.4 |
第二产业增加值 | 亿元 | 3.3 | 2.5 | 5.6 | 5.5 | 16.1 |
第三产业增加值 | 亿元 | 6.1 | 7.6 | 6.7 | 11.3 | 12.8 |
工业总产值 | 亿元 | 5.8 | 5.7 | 13.5 | 5.4 | 29.7 |
实际利用外资 | 万美元 | 1703 | 1021 | 308 | 686 | 811 |
由于“飞地型”城区依托特异资源发展,远离城市功能聚集的主城区,往往只能部分分享城市化地区外溢的公共服务,其在城市功能的发育上,一般不及主城区。所以,“飞地型”城区在城市功能上往往自成体系,各种生活、生产设施自我配套,带有明显的小城市(镇)的特征。加之在规模上远不及主城区,所以“飞地型”城区时常具有“半城半乡”的景观特征,城区聚集程度不足,城市建设用地较破碎。
表1 徐州市五大城区人口与经济状况比较(2002)
通过对徐州市区五个城区的主要社会经济指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贾汪区明显地不同与其它四个城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非农人口比重低,只有36.5%,其它城区均在70%以上;②人口密度小,只有713人/徐州区号多少平方公里,我国“五普”对城市化地区地定义是人口密度在1500人/平方公里以上,单从人口密度上看,贾汪区还不能称作城市化地区;③经济结构与从业构成明显与城区经济背离,贾汪区从业人员构成为1:2:3,产业结构为2:3:1,显然不具备服务业主导的城区经济特征。从城市经济学的角度,贾汪区尚无城区经济的特征;从城市化的角度,贾汪区还有大量的非农人口和乡村景观;从职能上看,贾汪区并没有独立承担主城区的部分城市功能。“飞地型”城区的贾汪实质是一个具有县级经济职能的小城市。
“飞地”这一特殊的行政、地理情状,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地方行政管理功能需要不断提高的基本要求,其弊端日渐突出地显现出来,诸如:在治安管理上容易成为落弱地域,在邮政通讯上导致邮码、区号排序混乱,在经济一体化上由于行政隶属和地缘矛盾而协调难度大,在发展市场经济上“飞地”梗塞容易导致地方主义。
因地制宜、审时度势地解决我国行政区域中的“飞地”问题,已经成为共识。
2.2 资源型城市――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
贾汪是一座“百年煤城”,它“因煤建矿、为矿成城”。行政区面积690km2,煤田面积202kmz,涉及4个乡镇50个行政村,煤田上方人口约2.62万人。现有年产量120万t以上的大型煤矿5座,外地市、县煤矿16座,其中年产量30万t的煤矿10座,10万—20万t的6座,年产量10万t以下的地方煤矿229座,近期关停75座,现有154座。贾汪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
从发生学的角度,资源型城市是因当地资源开发而兴起,并在一段时期内主要依靠资源型产业支撑整个城市经济发展的一种特殊的城市类型。这里的资源主要指矿产资源。目前,
我国拥有各类资源型矿业城镇426座,容纳的人口达3亿多。矿业产值约占全国矿业总产值的80%。
资源型城市大多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型国有矿产企业对资源垄断性开发而形成的。所以资源型城市在形成时往往是“城市企业化”,在发展中又逐渐的“企业城市化”。这种发展模式使得资源型城市时常带有以下特征:
①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初级。资源型城市在其长期的发展进程中都带有浓厚的“矿业社区”的彩,资源开发主导企业一直对城市的发展的影响,几乎遍及城市所有的产业和部门,即“企业办社会”。城市的发展的资金、技术、人才大都被资源开发企业所控制,并在这些要素的使用中被赋予了专业化的特征。单一的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它使城市经济的弹性和回旋能力低下,并且受到资源储量、开发条件、资源市场需求的强烈影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