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期末试题
第一次文代会  194972日至19日举行 主要目的是总结经验确定今后全国文艺工作的方针与任务,成立一个全国性的组织。
郭沫若作《为建设新中国人民文艺而奋斗》的总报告
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
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
总结了国统区和解放区文艺运动的经验,分析了形势,提出了今后的任务。
成就:第一次文代会最后通过了决议和宣言,通过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章程》,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周扬为副主席。与此同时,分别成立了全国文学,戏剧,电影艺术,音乐,美术,舞蹈工作者协会,曲艺改进会筹委会等。
局限:第一次文代会虽然取得了重要成就,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着不足。如大会着重强调解放区文艺的经验固然是正确的,但对国统区进步文艺的经验却重视不够,对国统区进步作家的评价也有偏颇,对有些作家甚至采取否定的态度,在一些问题的提法上有片面性等。
革命现实主义在中国的三种变体1社会现实主义2两结合(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3三突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七夕诗句赵树理代表小说;《三里湾》《李有才板话》等
特点1反应农民生活,探讨农民关心的问题
      2塑造一系列具有真正农民特质的新农民形象
      3在结构上吸取章回小说的有益经验,讲求故事的连贯性,行动性和完整性
      4吸取众的口语和说唱精华,语言朴素,准确,鲜明生动,是经过提炼的农民式文学语
 伤痕文学
  命名来源:刘心武《班主任》《伤痕》
代表作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神圣的使命》《重逢》《大墙下的红玉兰》《班主任》《伤痕》 文学史意义及评价
它是当代文学第一个悲剧高潮。
意义伤痕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它是觉醒了的一代人对刚刚逝去的噩梦般的反常的苦难年代的强烈控诉。伤痕文学的作者们以清醒、真诚的态度关注、思考生活的真实,直面惨痛的历史,在他们的作品中呈现了一幅幅十年浩劫时期的生活图景。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这就是伤痕文学的精神实质。
评价:优点:它使当代文学重新回到人学的正常轨道,摆脱了假、大、空的说教,使文学重新回到真实的艺术世界;它一反空洞说教的文艺观,而强调了感情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它用真实感人的艺术人物与“三突出”模式的脸谱化人物做出强烈对比。缺点:对“”的批判之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
局限性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对的否定不够深刻。它只是从政治、社会、人际关系的角度考察浩劫产生的原因,而缺少对传统文化心理、封建意识的分析。作品对
罪行的谴责往往归之于"坏人做坏事",表现出一种忠心而未被理解的冤屈与不平,是一种在肯定"个人崇拜"前提下的,对野心家的谴责
在艺术表现上,"伤痕文学"显得十分幼稚。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小说中的语言明显带有左倾的印痕,如在《班主任》中,作者这样形容张俊石老师:"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另外,由于"伤痕文学"作者们关注现实的强烈的责任感,他们常常会压抑不住激荡的情感而跳出来对某个情节直接高谈阔论,表述自己疗救时弊的观点,使作品的情感表露不免趋于肤浅
伤痕文学"作品中虽然重新出现了悲剧意识,但其悲剧精神却具有表层性的弱点。鲁迅曾经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可见,悲剧的深化应该有两个层次:其一,是表现灾难;其二,是在灾难中展现崇高。而"伤痕文学"只是停留在悲剧的第一个层次上,作品一味注重悲惨故事的叙述而忽视了对人格的刻划。这样,主人公就只是单纯的受难者而非美的体现者,其悲剧只是灾难的展现而不是"美的毁灭",只能引起人们"兔死狐悲式"的同情而不能给人以永恒的的震撼和心灵的升华
需要指出的是"伤痕文学"模式化的喜剧结尾。由于当时的政治形式和思想环境尚未明朗,
文艺界仍然存在着"写暴露""写悲剧"的禁忌;同时大多数作者仍然难以摆脱以往""的创作观念的惯性影响,因而往往在结尾加入一个"前途光明"的机械性预言或大团圆式的喜剧性结局,以至淡化了悲剧效果,影响了作品的深刻性最新喜剧电影
反思文学
“反思小说指七八十年代之交开始出现的对建国三十多年来的历次政治运动和社会的曲折发展过程及其对人的命运的影响进行了冷静反思、重新审视的小说创作潮流。
反思小说的主要作品
反思建国以来的各种政治运动和的思潮对人们生活和命运的影响,如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贤亮的《绿化树》、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等;
揭示封建残余势力和封建意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在人们精神上的烙印。如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叶蔚林的《五个女人和一根绳子》这些作品都体现了潜意识里的封建意识对人们的腐蚀和戕害
内容及特点
伤痕文学相比,反思文学具有更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更大的思想容量,揭露极左路线、反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的悲剧、刻画悲剧人物是他们共同具有的特点反思文学作品往往写尽几十年的悲欢离合,凸现政治背景和故事情节的描述,强化批判极左路线和封建思想如何残害知识分子,赞美人性美好和知识分子执著的信仰。由于他们的目的是以此理性地关注现实,因此不像伤痕文学那样刻骨铭心和绝望,一定程度上回避了的灾难性,因此结局往往是平反昭雪苦尽甘来的大团圆。
由于描述的内容往往横跨几十年,因此反思文学作品倾向于篇幅较长,又没有充裕的时间和心情作长篇小说,因此作家们几乎不约而同的选择了中篇小说这一体裁。
在叙事立场上反思文学作品大多采用个人视角和民族视角相联系的方式,使个人的遭遇具有民族灾难的普遍意义。主人公是受难者也是心怀庙堂而忧天下的为民请命者,往往是知识分子,这样便于展开对历史等大主题的批判和思考。也有少数作品有意无意地用了民间的立场和视角,来反思历朝历代政治事件中的悖论和荒谬。同时反思文学作品对于小说技巧的探索也略有成就,有的作品尝试以人物的意识为线索和表现方式,这些都给以后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改革文学:中国自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便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与此同时,许多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这就是风骚一时的“改革文学”,其开篇之作是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
销售合同范本
改革文学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1979——1981
win10关闭自动更新方法  这是“改革文学”的发轫期,这时期的作品大多揭示旧的经济体制、极左政治路线影响与改革家的改革事业的矛盾冲突,并且预言了一个“只要改革,生产就能搞上去”的神话。
    从正面塑造时代英雄。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张锲《改革者》
西安墓地    反面揭露社会弊端,呼唤理想的英雄和新的社会秩序。 沙叶新《假如我是真的》
    对普通农民的特质与精神生活的观察、思考、描绘。 高晓生 陈奂生系列
第二阶段 1981——1984
这一阶段的创作剖示了改革进程的繁难与艰辛,透射出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社会结构的整体变化,特别是思想、道德和伦理观念的变化。
代表作品:《故土》(苏叔阳)《花园街五号》(李国文)《男人的风格》(张贤亮)《新星》(柯云路)《老人仓》(矫健)《鲁班的子孙》(王润滋)《秋天的愤怒》(张炜)《腊月.正月》(贾平凹)
怎样开饰品店第三阶段 1985年以后
改革精神日常化 交织着多种矛盾和斗争 更加强烈的悲剧性 题材的开拓上更趋于生活化和多视角
请结合作品分析改革小说的特点?
答:第一,热忱呼唤改革,努力跟上时代步伐,对改革的进程作了及时迅捷的和持续的反映与描写。例如反映工业改革的代表作有蒋子龙的《开拓者》、柯云路的《三千万》、邓刚的《阵痛》等等。反映农村改革的代表作有高晓声的《水东流》、贾平凹的《鸡窝洼的人家》、张炜的《秋天的思索》等等,反映城市改革的代表作有水运宪的《祸起萧墙》、
蒋子龙的《锅碗瓢盆交响曲》、张贤亮的《男人的风格》等等。而这种特点不仅反映在短篇小说中,连长篇小说创作也努力“与时代同步”,相继出现了正面描写改革的长篇小说,例如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柯云路的《新星》、《夜与昼》,贾平凹的《浮躁》等作品。
第二,力图整体地反映变革中的时代、社会与人,真切地描绘出改革是一个闪烁着新的希望、纠缠着旧的梦魇,夹杂着无数挫折、失败、困惑、苦恼、惶惑、忐忑不安而又不可逆转的复杂过程。例如蒋子龙、张贤亮、张洁、柯云路等作家就是多从正面描写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及冲突,推动改革的进步力量和反对改革的保守力量的交锋,构成了他们作品中的主要冲突。而贾平凹、路遥、矫健、张炜、周克芹、何士光、张一弓等作家则更侧重于表现变革中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文化心态和价值观念等等,他们或从人们的心理和情绪变化入手,透露出改革浪潮对人们日常生活和情感生活的有力冲击;或从观念形态、道德规范、价值尺度等方面表达作家对于改革的关注和思考。
第三,创造了一批以改革家、开拓者形象为中心的“当代英雄”,如《乔厂长上任记》中的乔光朴、《沉重的翅膀》中的郑子云、《新星》中的李向南,《男人的风格》中的陈抱帖等等。
此外,还通过《“漏斗户”主》中的陈奂生、《人生》中的高加林等角,表现了改革背景下的诸种心态世象。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有些改革小说,特别是改革文学初起时的一些作品中存在着矛盾简单化、人物塑造理想化、艺术构思雷同化的弱点。但是从小说的发展来看,随着改革的深化和作家对改革认识的深化,作家创作的重心也发生着变化。总体说来,改革小说经历了理想型、现实型、理想+现实型这样三个阶段。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代表诗人作品包括北岛《回答》《走向冬天》、顾城《一代人》、江河《大雁塔》、杨炼《土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和舒婷《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神女峰》。
简析舒婷诗歌的艺术个性。   
答:(1)很少以理性姿态正面介入外部现实世界,而是以自我情感为表现对象,以女性独特的情绪体验辐射外部世界,呈现个人心灵对生活熔解的秘密。(2)对人的自我价值与尊严的肯定确认,对人格独立和人生理想的追求张扬,构成了其全部诗歌的核心思想。(3)以自我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抒情形象。(4)将浪漫主义的自我表现与现代主义的象
征手法融合,善于寻生动的意象,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表现主观直觉体验。
归来作家;50年代受挫80年代重新复出文坛的作家 代表作
王蒙《蝴蝶》《春之声》《海的梦》《活动变人形》(长篇),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长篇),高晓声《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刘心武《班主任》《醒来吧,弟弟》《5·19长镜头》(纪实小说)《钟鼓楼》,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花园街五号》(都是长篇),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雪落黄河静无声》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