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末代皇帝》中的双重隐喻
电影《末代皇帝》中的双重隐喻
作者:***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35期
        摘; 要: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在影片《末代皇帝》中多有应用。本文将从意象和彩两个层面分析贯穿整部影片的隐喻手法,从而展现隐喻手法对影片氛围营造、情节推进等环节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末代皇帝;隐喻;意象;电影彩关于监狱生活的电影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5--01
        一、意象隐喻
        (一)意象与隐喻
        隐喻与意象的关系十分紧密,它是意象的表现方式之一。韦勒克和沃伦在认为,“诗歌中起组织自作用的两个原则是格律和隐喻”,“格律与隐喻还是‘属于一体’的,只有包含这两个因素并解释它们的紧密关系,我们给诗歌下的定义才能获得足够的普遍性。”韦勒克和沃伦把隐喻提高到了和诗歌格律同样的高度,可见隐喻在诗歌表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文艺电影作为和诗歌同样追求含蓄朦胧美感的艺术表达形式,同样也离不开隐喻和象征的表现手法。
        (二)“门”的隐喻
        这是一部关于“禁锢与阻隔”的故事,“门”作为最普遍的能指符号,寓意着内在与外在的阻隔。门的隐喻,贯穿了《末代皇帝》整部电影,溥仪名义上虽为皇帝,但自由与权力从来都不属于他。影片开始,战犯溥仪试图自杀,随着监狱长的一声“open the door”,镜头却转换到了几十年前溥仪被接入宫的那个夜晚,同样的一声“open the door”,醇亲王府的大门被打开,年仅三岁、睡眼惺忪的溥仪被阿嬷抱着坐上了入宫的轿子。登基大典上,年幼的溥仪尚不理解那些冗长的仪式与环节,眼光始终追随着大殿上悬挂的明黄门帘,这薄薄的门帘,却是溥仪人生中最重要的“门”,门缓缓关闭,自由也逐渐消弭。像这样“开门”
的情节,影片中共有三处。乳母被送出宫、出门奔丧被阻、文绣被掳走,随着时间推移,半生以来都没有得到过权力的溥仪,经历了颠沛流离后,终于被动又无奈地接受了这份“阻隔”。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