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经典三段式解读,以《肖申克的救赎》为例
好莱坞经典三段式解读,以《肖申克的救赎》为例
研究发现,好莱坞电影的编剧都在遵循三段式结构叙事,⽽这些结构⼤都为情节递进和⼈物塑造服务,创作者往往利⽤观众对故事进展的好奇⼼理和⼈物的移情作⽤,把观众带⼊故事,在故事中向观众阐明创作者想要抒发的思想。本⽂以经典的三段式结构叙事的影⽚《肖申克的救赎》为例,分析这部影⽚三段式结构的建置。
三段式结构的建置
电影剧本结构的定义是:⼀系列互为关联的事变、情节和事件按线性安排,最后导致戏剧性结局。这就意味着,故事是从开端向前发展直到结尾,在剧本的前10分钟需要向观众介绍三件事情:谁是主要⼈物,戏剧性的前提是什么。戏剧性情境是什么,⽽这些设置就是为了激发观众的好奇⼼理机制和对⼈物的移情⼼理机制。
在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第⼀个出现在银幕的⼈物就是主⼈公安迪,这是好莱坞电影传统的叙事策略,主⼈公⼀定是第⼀个出现在电影中,⽽不是过了⼤半个⼩时才出现。
(想查看更多影视⾏业⼲货请下载“24帧”APP,24帧——聚集制⽚⼈、导演、演员、编剧、摄影、通告的影视⼈脉资源对接平台。)
《肖申克的救赎》是传统的好莱坞剧情⽚,选择这样的叙事策略,是为了⾸先把主⼈公推出来,从⽽利⽤观众对主⼈公的移情作⽤和对主⼈公命运的担忧,把观众引⼊故事。当然也有像希区柯克的《精神病⼈》那样的影⽚,作为主⼈公的那个精神病⼈半个⼩时后才出现银幕上,这样的电影也同样可以成为经典影⽚,虽然没有遵循好莱坞传统的三段式叙事规律,但是同样获得了名誉。由此可见,选择合适的叙事策略在创作电影剧本的过程中⾄关重要。
有了主要⼈物,接下来就是建置戏剧性前提,这部影⽚的戏剧性前提是 :安迪被冤枉⼊狱,他如何才能逃脱这样的命运?戏剧性前提要为剧本引领出⼀个⽅向,主⼈公所有的⾏为和动作都是为了⾛向这个⽅向。因此,影⽚中主⼈公出场遇到的困境就是被冤枉⼊狱,能够逃离这种命运便成为安迪所有⾏为动作努⼒的⽅向。他要逃离的是这种没有⾃由的命运,⽽不只是逃离监狱⽽已,逃离监狱是主⼈公的外在动作,⽽逃离这种命运才是主⼈公的内在欲望。观众之所以看下去,也是为了看看他能不能最终逃离这种命运,或者不能逃离的话,他会经历些什么。他是最终洗刷冤情被放出来?还是⾃⼰逃出来?还是在逐渐适应了监狱的⽣活? ……这有种种的可能性,当然这也是吸引观众看下去的关键。
接下来是对戏剧性情境的建置,戏剧性情境是主⼈公要完成这个任务的最⼤障碍,那就是逃离这种命运⼀定是⼀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戏剧性情境⼀定要跟主⼈公的冲突相⽭盾,是主⼈公⼀切欲望动作的阻⼒。如果戏剧性情境很优越能够帮助主⼈公迅速达成所愿,那么这个故事就会平淡⽆奇。越是与主⼈公欲望相悖的戏剧性情境越是能够让观众带着强烈的好奇⼼去关⼼主⼈公的命运。
这部影⽚的戏剧性情境是:逃离这种没有⾃由的⽣活似乎不可能!因为,没有⼈提供他⽆罪的证据,⽽监狱的看守很严,他随时有可能被粗暴的狱警打死,活着都成问题……种种这些伏笔告诉观众,安迪逃离这种命运的⼏率为零,或者是险中求胜。⽽越是把这些⽭盾障碍设置得很⼤,安迪想逃离这种命运的欲望和困难也就越⼤,观众就越关⼼主⼈公的命运,于是就越是想看下去。开端部分如果建置不好故事的⼈物和情境,就很难引发出悬念勾着观众看下去。有些电影为了能够在开头吸引观众,往往采⽤视觉感染⼒很强令⼈兴奋的进程,⽽《肖申克的救赎》却是采⽤严密地建置⼈物和情境完成的,这也是其剧作上的⾼明之处。
除了以上开端部分的三个问题的建置,还应该做好对结尾部分的建置,好的编剧在动笔之前就知道⾃⼰的故事想要⼀个什么结尾。结尾和开端是相互联结的,这⼀原则也同样适⽤于电影剧本。故事的结尾⼀定是另⼀个故事的开端,故事的结尾⼀定是不可逆转的把主⼈公的⽣活和命运带⼊了⼀个新⽣活的开始,主⼈公再也不能回到过去。如果⼀部影⽚讲了⼀个⼈为了⼀个⽬标折腾了半天最后还是回归了原有的⽣活,那么观众⼀定有⼀种被欺骗的感觉。即便是主⼈公失败了,真回到了原点,那么经历了整部电影的努⼒之后,他的⽣活⼀定也发⽣了巨⼤的改变,即便回归了原有的⽣活,⼼境上也会是物是⼈⾮得到了成长。只有这样的故事才会有思想上和情感上的递进。《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主⼈公安迪在经历了整部影⽚之后,他由寄希望于法律能为⾃⼰洗脱罪名,变成了最后运⽤法律让⾃⼰获得⾃由。表⾯看来安迪确实实现了他最初的欲望———⾃由,但是此时的“⾃由 ”已⾮彼时的“⾃由”,好的
影⽚结尾⼀定是让主⼈公以意料之外的⽅法实现⾃⼰在影⽚最初时的欲望。不⾔⽽喻,《肖申克的救赎》做到了。
⼀个传统的三段式结构的剧本⼀定会有两个情节点把整个故事分成三段结构,《肖申克的救赎》也⼀样。那么什么叫情节点?情节点是⼀个事件,它“钩住”动作并且把它转向另外⼀个⽅向,它把故事推向前进。因此,情节点就是剧本中的两个转变。仔细分析《肖申克的救赎》的剧本,安迪蒙冤⼊狱,第⼀个情节是第⼀个监狱之夜同去的⼀个新犯⼈被狱警打死了。第⼆个情节是他认识了在监狱⾥什么都能弄到的瑞德并向瑞德买了个⼩锤⼦。第三个情节是他被监狱⾥号称 “三妹”的三个男⼈性强暴。
我之所以称这是三个情节⽽不是三个事件,是因为这只是主⼈公的三个监狱⽣活的体现,并没有因此改变主⼈公的任何命运,主⼈公唯⼀做的就是承受和挣扎。然⽽接下来的全影⽚的第⼀个事件出现了,在为监狱修补屋檐时,安迪急中⽣智发挥了⾃⼰的⾦融专业特长为警备队长海利节省了很多要纳税的钱。从此安迪得到了警备队长的信任,在安迪被 “三妹 ”打伤后,警备队长为安迪报了仇,把“三妹 ”的头⼉打了个终⾝残疾,从此,安迪再也不⽤担⼼被性骚扰了。之所以把它称为事件是因为它改变了主⼈公的⽣活,并把主⼈公推向了另外⼀个⽣活。这个事件就是影⽚的第⼀个情节点,出现在影⽚的三⼗分钟左右,刚好在影⽚的近三分之⼀处。它使主⼈公由第⼀段落默默地承受监狱⽣活转变为融⼊了监狱⽣活。接下来,安迪在监狱⾥有了地位,建设了监狱图书馆,经历了很多事情,直到汤⽶出现,安迪看到了⾃⼰出狱的⼀线希望。汤⽶能够证明安迪是被冤枉的,但是不幸的是监狱长怕安迪
出狱泄露⾃⼰的罪名,杀害了汤⽶,这⼀事件使安迪认识到了他在监狱⾥做得再好,也不可能重获⾃由,于是安迪决定越狱。汤⽶被监狱长杀害出现在影⽚⼀⼩时三⼗六分左右,在影⽚三分之⼆的位置,是影⽚的第⼆个情节点,这个事件使安迪不再⽢⼼融⼊监狱的⽣活,⽽是决定通过越狱完成⾃我救赎。
两个情节点把整部影⽚划分为三个段落,第⼀个段落是主⼈公对监狱⽣活的认知和承受,第⼆个段落是主⼈公逃离监狱⽣活⽆望只好融⼊监狱⽣活,第三段是主⼈公通过⾃⼰的努⼒精彩地完成了越狱,获得了重⽣。
三段式结构与⼈物塑造
结构的功能就是提供不断增强的压⼒,把⼈物逼向越来越困难的两难之境,迫使他们作出越来越艰难的冒险的抉择和⾏动,逐渐揭⽰出其真实的本性,甚⾄直逼其⽆意识的⾃我。在三段式结构中,第⼀个段落要把⼈物放在戏剧性情境下,这样才能激发主⼈公的欲望和⾏动。《肖申克的救赎》中主⼈公出场就是被关进监狱,⽆论是被冤枉还是没有被冤枉,主⼈公所⾯对的都是失去⼀⽣的⾃由,在这样的压⼒下,主⼈公不得不为⾃⼰的⼈⽣所担忧。⼀个故事的事件结构来⾃于⼈物在压⼒之下所做出的选择和他们采取的⾏动,⽽⼈物在压⼒之下选择如何⾏动可以揭⽰并改变⼈物。
正是安迪在监狱⾥承受的种种压⼒和离开监狱⽆望,于是安迪选择让⾃⼰在监狱的⽣活过得更好些,
他铤⽽⾛险帮助警备队长海利,从⽽获得了更好⼀点的⽣活。在压⼒下的⼈物做出了反应,将故事推向了第⼀个情节点,主⼈公从此改变了⾃⼰的⽣活。正是因为主⼈公改变了⾃⼰的⽣活,他能够在监狱⾥发挥⾃⼰的专长,汤⽶才会接近主⼈公拜其为⽼师,两⼈才建⽴了友谊,然⽽主⼈公⼀⼿创造的友谊把故事推向了第⼆个情节点,汤⽶因为想帮助安迪⽽被监狱长杀害了,汤⽶的死再次激发主⼈公做出反应,于是安迪决⼼摆脱这种命运,⾼潮处的越狱段落也便产⽣了。可见,⼈物的⾏动与故事的结构是相互作⽤的,结构使⼈物有了压⼒和动⼒,⼈物的动⼒可以推动结构的铺陈。整个故事的结构都是为塑造⼈物服务的,同时⼈物塑造也是搭建结构的⼀部分。
三段式结构与主题
结构是为抒发主题服务的,往往有些影⽚特殊的结构就是⼀种深刻的主题,还有⼀些影⽚结构是隐藏在故事之下的,结构通过对故事的讲述传达了主题。《肖申克的救赎》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的结构不但隐藏在故事之下传达了主题,⽽且结构本⾝就是⼀个深刻的主题。
关于监狱生活的电影⾸先看《肖申克的救赎》的整个故事,结构是传统的三段式结构,讲述了主⼈公安迪被冤⼊狱最终逃离监狱的故事。正义最终战胜邪恶。但是这只是这部影⽚的浅在意义,其深层涵义则来源于三段式结构。在悉德•菲尔德的《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曾把两个情节点划分的三段分别称为:建置、对抗和结局。建置意在指开端部分前三⼗分钟对⼈物和规定情境的建置,中间的对抗部分写⼈物如何与阻⼒作
⽃争,结局讲述⽭盾的化解。再看《肖申克的救赎》的三段故事⾛向,影⽚的第⼀段讲述的是安迪⼊狱,⼀⼼希望能够逃离。第⼆段讲的是逃离监狱⽆望,安迪逐渐融⼊了监狱⽣活。第三段讲的是安迪看透了即使他能证明是被冤枉的,这个监狱也不可能放他出去,于是安迪成功的越狱。
《肖申克的救赎》的三段应该称为:逃离、融⼊、逃离。值得研究的是《肖申克的救赎》的三段与悉德•菲尔德的《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的三段有类似的地⽅,那就是第⼀段落和第三段落的⾏为⾛向相同,第⼆段落的⾏为⾛向与第⼀、三段落相反。也就是说如果第⼀段落是和解,那么第⼆段落肯定是对抗,第三段落则⼜会回归和解。《肖申克的救赎》的第⼀段落是对抗,第⼆段落是和解,第三段落则⼜回归对抗。这便是好莱坞传统剧作的⼀种结构规律,只有这样的结构才能形成突转和波荡,否则整个故事⼀个⾏为⾛向就会显得平淡⽆奇。
研究《肖申克的救赎》的深层涵义其实是⼀种⼈⽣的写照,主⼈公进监狱的过程就像是⼀个婴⼉进⼊⼈⽣的过程,先后经历了孩提时:反抗来到这个世界;中年:融⼊这个世界;⽼年:离开这个世界。于是,返回头来看整部影⽚的某些情节安排才会恍然⼤悟,为什么“三妹”对安迪进⾏性强暴不安排在第⼀个情节点之后,⽽安排在第⼀个情节点之前,因为 “三妹”对安迪进⾏性侵犯意味着这个社会对孩⼦的性教育,只有放在第⼀段落才合适,监狱⾥的规矩和犯⼈之间相处的规则都如同整个社会⽣存的⼀种规则,包括性在内。孩⼦进⼊整个⼈⽣,⾸先是带着内⼼的恐惧去观察⽣活,并且带有⼀丝反抗,虽然没有⾜够的能⼒去抗衡。这就像主⼈公安迪刚进监狱的样⼦,内⼼恐惧想逃离,但是⼜没有
能⼒,他接受了这个监狱的教育,包括性教育,最终步⼊成熟,开始融⼊监狱⽣活。第⼆个段落则是⼈逐渐融⼊了社会,被社会所⽤。主⼈公安迪在影⽚的第⼆段落近乎⼀个监狱⾥的⽩领,他在监狱⾥如鱼得⽔的⼯作着。放佛我们的⼈⽣,成年阶段开始慢慢融⼊这个社会。第三个段落就像看透世间⼀切的⽼⼈,有⾜够的能⼒摆脱这个⼈⽣获得重⽣。安迪逃离了监狱⽣活,在海洋的彼岸获得了重⽣。
整部影⽚证明,智慧和正直可以让⼀个⼈的⼈⽣得到真正的⾃由,我想这就是《肖申克救赎》所阐述的更深⼀层的⼈⽣思考。整个《肖申克的救赎》就是⼀个⼈⽣的写照,很少有这样的影⽚能够把影⽚做出双层的故事涵义,然⽽《肖申克的救赎》做到了,成为⼀个经典。
作者:韩佳彤
本⽂原载于《电影评介》第七期
24帧APP—⼀个汇聚了制⽚、导演、编剧、演员、摄影、剪辑、通告的影视平台,助你实现电影梦!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