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权的主要内容
所谓人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所谓人权,就其完整的意义而言,就是人人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或者说,就是人人基于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自由、平等权利。
人权的主体和客体
人依其自然属性和社会本质所享有和应当享有的权利。人权的主体是所有的人。在一个国家里,它不仅指这个国家的公民(或国民、臣民),而且包括居住在这个国家的外国人、无国籍人和难民;它不仅指个人,也包括人的一些特殊体,如少数民族、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在国际关系中,人权的主体主要是指国家,其次是民族或国家集团。在有的情况下,当个人的权利受到侵犯时,也有权向国际的或区域性的人权机构提起申诉。
权利作为人权的客体,内容十分广泛和丰富。在当代,它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人身人格权利,如生命权、安全权、人格尊严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思想自由、信仰自由、宗教自由、人身自由、居住自由、迁徙自由、通信自由等。二是政治权利,如选举权、被选
举权、创制权、复决权、监督权、罢免权;集会自由、结社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请愿权、诉愿权、诉讼权;民族和种族平等权、法律平等权等。三是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如财产权、劳动权、休息权、最低生活保障权;妇女权利、儿童权利、老人权利、残疾人权利、消费者权利;受教育权、科学研究自由、文学艺术活动自由等。在国际上,还有自决权、国家独立权、和平权、发展权、自然资源权、环境权等等。各类权利是彼此依存、不能分割、不可剥夺的。
人权的根源
人权的产生根源于人的本性。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构成人的本性或本质的两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方面。人类之所以需要人权,首先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的、精神的、人身的种种利益的需求,这由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自然属性所决定,是人的一种本能和天性。人的自然属性是人权存在的重要基础和基本根据,也是推动人权向前发展的动力。人的利益需求,人们要求过优裕的物质生活和良好的精神生活的愿望是不断发展的,因而人权的发展与进步是无止境的。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是社会动物,是一种有理性、能思维、可以认识与改造世界的社会动物,他不可能独自一人生活在世界上,而只能生活在由人组成的
社会中。只要社会存在,个人与个人之间,体与体之间,个人与体之间,个人、体与社会之间,在利益上就既有一致的一面,又有彼此矛盾和相互冲突的一面。这就需要有各种社会规范,首先是法律规范,通过权利与义务的形式去调节与调整各种利益关系,防止一些人或体侵犯另一些人或体应当享有的各种权利,这就产生了人权问题。由此可见,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是人权产生与存在的内因即内在根据。同时,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在人们彼此之间所结成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经济关系具有最终的决定性意义。因此,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社会关系的性质与状况,以及与其相适应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包括道德)的发展水平,决定着该时期人权的性质、状况与发展水平。它们是人权存在与发展的外因,即外部条件。
人权的形态
人权主要有三种存在形态,即应有权利、法定权利、实有权利。人权从本来意义上讲是“应有权利”,即人按其本性所应当享有的权利。法律规定的权利是人们运用法律手段使人的“应有权利”法律化、制度化,运用国家强制力以保障它有效地实现。法律是由人制定的。由于
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在任何国家里,法律的制定、人权的法律化,都要有一个过程。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立法者是否愿意或者能否正确运用法律确认与规范人的“应有权利”,也是不一定的。在某些情况下,法律甚至可以公开明确地剥夺人应当享有的权利,如1991年前的南非政府制定的种族主义法律即如此。但是,人的“应有权利”一旦得到国家的法律的确认与保障,法定权利也就成了一种更具体与规范化的人权,可望得到切实实现。人的“应有权利”在社会现实生活中是客观存在的,在一个国家的法律没有确认和保障的情况下,通常受法律之外的各种社会力量与社会因素的不同形式与程度的承认与保护,如政党与社会团体的纲领与章程、乡规民约、社会的传统与习俗、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政治意识等等。所谓“实有权利”,是指人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真正实现的人权。在某种情况下,一个国家的法律所确认的人权,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并不一定都得到真正的实现。评价一个国家的人权状况,要看这个国家的法律对人应当享有的权利所作的规定,但更重要的是要看这个国家是否根据本国发展水平保障人的“应有权利”能够实际享有。
人权的发展
人权的形成与发展伴随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是一个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永远不会完结。即使是在远古的原始社会,我们的先民也有保障自己某些权利的要求与愿望,也存在着一些人侵害另一些人的权利的问题,人们的权利也受当时一定的习俗与习惯的保障。近代意义上的人权,即以自由、平等与人道为基本原则与普遍信仰的人权,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相联系,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正如F.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指出:大规模的贸易,特别是国际贸易,尤其是世界贸易,要求有自由的、在行动上不受限制的商品所有者,他们作为商品所有者来说是有平等权利的,他们根据对他们来说全都平等的(至少在各该当地是平等的)权利进行交换。从手工业到工场手工业的转变,要有一定数量的自由工人……他们可以和厂主订立契约出卖他们的劳动力,因而作为缔约的一方是和厂主权利平等的。由于人们生活在那些相互平等地交往并且处在差不多相同的资产阶级发展阶段的独立国家所组成的体系中,因而,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等级和特权的要求就很自然地获得了普遍的、超出国家围的性质,而自由和平等也很自然地被宣布为人权。
在近代,人权大体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以及这一革命在全球范围内取得胜利以后的一个很长时期。这一阶段人们所争取和实际已经逐渐争得
的人权,主要是人身人格权利、政治权利与自由,如言论、信仰、结社、通讯、宗教、普选等自由与权利,免受非法逮捕、无罪推定、公正审判等方面的权利,它的诞生与确立以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与公民权宣言》为主要标志。第二阶段是伴随19世纪初开始的反对剥削与压迫的社会主义思潮、运动与革命而出现的人权,其基本内容是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权利,它在宪法上的反映,在东方是以苏联的《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为代表,在西方则以德国的《魏玛宪法》为标志。第三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反对殖民主义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人权,其特点是人权由国内保护进入国际保护,其内容包括民族自决权、发展权、和平权、环境权、自然资源权、人道主义援助权等国际集体人权。这类人权内容已为一系列国际人权文献所确认。到1994年底,联合国已制定国际人权宣言与公约71个,其中《世界人权宣言》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是三个基本的国际人权文件。
人权的实质
人权是为一定的道德理想与伦理观念承认与支持的人所应当享有的各种权益。权利这一
概念由权威与利益这两个要素组成。这里所讲的权威,既包括法律的权威,也包括某些社会组织的章程、宗教的教规以及传统与习惯的权威。这里所讲的利益,既包括物质的利益,也包括人身的、精神的种种利益。所谓人权,就是在社会生活中,在个人彼此之间、体彼此之间以及个人、体与社会(甚至包括国际社会)之间存在的利益相互矛盾和相互冲突中,一定的权利主体(包括个人、体、民族、国家等)在利益上的理想追求、合理分配和实际享有。离开利益讲人权是毫无意义的。无论是在一国内还是在国际间,人权问题上经常存在的种种矛盾与斗争,都同一定权利主体的利益有关。然而,人权又受人们一定的伦理道德的支持和认可。什么样的个人或体应当或可以享有什么样的人权,法律或其他社会规范应当或能够对哪些人权予以规定和保障,总是受人类普遍认同的某些道德伦理所支持和认可的,其核心是正义理念、人道主义、平等思想与自由观念。由于人们的道德观念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因而不同国家对应有权利的理解,对法律权利的规定,对实有权利的保障,又存在一些差别。“利”与、“义”构成人权的两种基本成分,是决定人权本质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推进人权进步的两个重要轮子。
人权与人权理论
“人权”与“人权理论”是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原则区别的两个不同的概念。人权是人身人格权利、政治权利与自由、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等各种权利的总和。它不是观念形态的东西,而是一种现实的社会关系。尽管人权受人们一定的伦理道德的认可与支持,但它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客观存在并不以人们的意志(包括如何认识、怎样评价等)为转移。人权理论是人们关于人权的概念、范畴、原理、原则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理性认识,它构成人权意识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成分(人权意识还包括人权心理、人权情感、人权的感性认识等)。人权理论是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人权”同“人权概念”、“人权理论”分别属于两个不同性质的范畴。但是“人权”与“人权理论”又密切相关。人权这一特殊社会现象是人权理论的认识对象与客体。因此,从总体上看,是先有人权现实,后有“人权理论”。但是,人权理论的产生、存在与发展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在不少情况下,它对人权的产生与发展又起着重要的促进与制约作用。在古代,人权的内容是狭窄与贫乏的,人们只有朦胧的人权意识。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社会生活为近代人权的产生提供了充分的现实条件,启蒙思想家们的人权思想理论对近代人权的产生与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社会主义运动思想家、民族民主运动思想家、发展中国家的思想家对现代人权的产生和发展也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人权及其相应的人权制度的发展变化,除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以及生产力和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以外,其自身还存在若干内在矛盾运动。
1、人权的共性(即普遍性)与个性(即特殊性)的矛盾运动。人权共性的理论公民的政治权利主要包括基础是:人类存在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危险;同时也存在着道德上的相同价值取向。人权个性的理论依据是:人类存在着利益上的对立与冲突,存在着道德上的不同价值判断;同时,人权的内容与形式还受一个国家的历史传统、民族与宗教的特点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的制约。一些基本人权得到各国法律的一致保护,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同签署一些国际人权文书和在人权立法与人权保障上采取共同行动,是人权共性的表现。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人权内容与形式存在着重大的差异,不同国家在人权制度、人权政策、人权理论、人权实现途径上往往采取某些不同的立场和做法,是人权个性的反映。随着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以及不同民族与不同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联系日益加强,人权共性将不断扩大,人权个性将不断缩小。但是,世界各国社会制度、历史文化传统、发展模式和水平、价值观念的丰富多样性,必将决定人权的共性和个性长期并存。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