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栽培
水稻栽培
第一节 概述
一、 生产概况
112个国家栽培,亚洲种植面积占90%以上,世界种植面积15204.2hm22001年),平均单产3852kg/hm2
种植面积较大国家有印度4450hm2,中国2858.7万印度尼西亚1170hm2孟加拉1070hm2 泰国1050hm2
栽培形式:育苗移栽(中国、日本、韩国)、机械直播(澳大利亚、埃及、美国、巴西等)。
水分管理:绝大部分水田进行灌溉,南亚和东南亚一些雨量丰富的国家和地区靠天然降水养稻,普及矮秆良种和杂交水稻,全国水稻栽培面积2858.7hm2.
全国水稻平均单产有1949年的1890kg/ hm2提高到2001年的6350kg/ hm2
吉林省气候情况
年平均气温5—6℃,稻区有效积温2000—3000.无霜期110—147天。
年降水量300—700mm,除西部外主要水稻产区年降雨量500—700mm,日照时间13—16h
水稻产量提高的原因
1. 选育和推广适应不同地区的优良品种
2. 育秧技术的改进,水育苗——塑料薄膜保湿育苗——大棚盘秧育苗和旱育苗;
3. 插秧密度由密植到稀植2000年后优质品种推广,密度基本固定在行距30cm,株距20cm左右(每平方米16穴),这样的密度水平占80%以上
4. 化肥施用  目前和将来高产为目标的超级稻每公顷施肥量为N 160—220kgP2O5 75—100kgK2O 50—75kg;优质米一般每公顷施肥量为N 120—150kgP2O5 50—75kgK2O 50—75kg
5. 该深灌为浅灌,促进水稻早生快发
现在一般执行分蘖期浅灌,幼穗分化开始间隙灌水的方法的同时,稻幼穗分化的中后期,如遇低温就深灌水来防低温冷害的灌水方法;
6. 化学除草技术在水田应用,防止出现药害特异功能的人
7. 抛秧,机插秧。
水稻面积  目前维持在1100万亩,吉林省减产年多为延迟性冷害
吉林省各区水稻发展趋势
2004
205
2006
2007
2008
面积(万亩)
915.0
1003.1
1114.3
1121.7
1059
总产(亿公斤)
43.8
47.8
49.3
50.1
56.1
单产(kg/亩)
478.7
476.5
442.4
446.6
529.7
吉林省水稻分区
西部超高产区;中部高产优质兼顾区;东部优质稻区
水稻是高产稳定作物
1. 水稻能在水层下栽培,便于促进和控制;
电风扇不转原因及维修方法2. 经济系数高位50—70%
3. 穗部结构良好,水稻花序为圆锥花序,结实率高 70—80粒籽粒/穗,杂交水稻高达150粒以上,小麦仅有20—40粒;
水稻穗型——散碎型;多枝型;密粒型
水稻活秆成熟
1. 所谓活秆成熟的秋优型品种,指每个茎秋季保持5个以上绿叶的品种;
2. 有利于争取高产,但食味品质和外观品质下降
立夏吃
3. s
种稻条件 从秦岭淮河分为南北两个稻区 90%以上分布在南方稻区
水量条件
水稻需水包括生理需水,生态需水。
生理需水主要指叶面蒸腾
生态需水包括株间蒸发和地下渗漏
干燥度:能否种稻主要决定稻田蒸发量(株间蒸发和叶面蒸腾)和降水量之间的比值
干燥度>1的地区,补充水源才能种稻
地下水或地面水总盐量>0.2%,总碱度>0.1%pH10以上而又无清洁水源补充是不能种稻。
热量条件
日平均10℃以上的日数为水稻的生长季
凡水稻生长季只有4—5个月,全生育期气温平均在15.7℃以上的地区,可种单季稻;
生长季在5—7个月,可实行稻麦二熟
第二节 水稻类型及温光反应特性
水稻起源——我国的栽培稻来源于华南野生稻
栽培稻分为籼稻和粳稻,两个亚种,分为早、中、晚三个,水稻和陆稻两个型,粘稻和糯稻两个变种以及一般栽培品种。
不同温度条件下演变而来的两个类型——籼米、粳米。
不同类型水稻生育期及生理特征
中国10大黑社会老大
生育期
主茎叶数
有效积温℃
早熟稻
125天左右
10—13
2000—2500
中熟稻
135—140
14—15
2700—2800
中晚熟稻
140天左右
16叶以上
2800—3000
从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关系分三种类型
1. 重迭型(早熟稻):幼穗开始分化,分蘖还在继续
歌曲剪辑
2. 衍接型(中熟稻):分蘖终止,幼穗开始分化
3. 分离型(晚熟稻):分蘖终止10—15天,幼穗开始分化
二、 生育特性
1. 感温性:水稻因受温度高低的影响而改变其生育的特性称为感温性。
水稻是喜温作物,一定的高温可以提高幼穗分化,缩短营养生长期,低温可以延迟穗分化,延长营养生长期。
2.感光性:水稻因受日照长短的影响而改变其生育期的特性称为感光性。
水稻是短日照作物,缩短日照可提早幼穗分化,缩短营养生长期,长日照延长幼穗分化,延长营养生长期。
3.基本营养生长性:在最适宜的短日照,高温条件下,也必须经过一个必不可少的最短营养生长期,才能进入生殖生长,这个不再受短日高温影响的最短营养生长期,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期(短日高温生育期)
三、 三性的指导作用
一) 栽培上的应用  早熟品种感温性强,迟播温度高,生育期短,营养生长不足,易           
出现早穗,小穗,晚稻感光性强,受日照影响大,热量稳定时,出穗期稳定,早播不会早熟。
二) 引种上的应用  水稻南种北引,由于生育期延长,引用早熟品种为宜,北种南引,营                   
养生长缩短,提早成熟,宜引用迟熟品种; 气候规律,由南向北,纬度每增加1°,品种出穗天数平均延迟2.4d,向低海拔每增加100m预约驾照考试,品种初岁日数平均延迟2.4d
第三节 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形成
发芽和幼苗生长
培根突破谷壳称为破胸或露白。
当胚根遇种子等长,胚芽长达种子长度的一半时,称为发芽。
幼芽最先出现的芽鞘为筒状,无叶绿素,然后从中抽出的第一个不完全叶,含有叶绿素,所以它出现后秧苗开始现绿,称之为“现青”,现青是水稻出苗的标准
现青出苗10%为始期,50%为盛期
出芽和秧苗生长的条件
1. 水分  吸水量达本身重量的25—30%时开始萌发,吸水至饱和(40%)时,最适于
萌发,3叶期前保持土堆最大持水量的70%即可,3叶期后不得少于土壤最大持水量的80%
2. 温度  发芽最低温度——粳稻10    籼稻12
          水稻出苗及幼苗生长所要求的最低温度——粳稻12  籼稻14℃、15℃以上能顺利出苗
3. 氧气  充足的氧气
4. 土壤营养  N对秧苗生长的影响最大,应适时早施(一叶一心至二叶一心期施用)
                PK能提高发根力,促进缓苗,特别在低温下效果更好,低温季节育秧应施用PK肥。
二、叶、根、蘖、茎的生长
一)叶的生长
1.水稻叶片的发生规律
早稻10—13片,中稻14—15片,晚稻≥16片,最上面一片为剑叶。
相邻两叶伸出的间隔天数称为“出叶间隔”,3叶期三天左右,分蘖期五天左右,拔节期7—9天,出叶速度也受温度肥水等环境条件的影响。
出叶转换点  第一转换点——在三叶期  幼苗→乳熟期
            第二转换点——在拔节期  进入或即将进入生殖生长阶段
2. 叶片功能——光合、蒸腾、吸收
1) 光和面积
用叶面积系数表示光合面积大小
高产田面积系数:分蘖期2.5—3.5天,幼穗分化至孕穗4—6天,孕穗6—7天,抽穗至成熟4—5天。
2) 光和时间:取决于叶片寿命,叶片寿命也也为和环境条件有关。
3) 光和强度:与品种和环境条件有关。
三) 根的生长
1. 根的发生
水稻分蘖期发出的根,都是从茎节上长出来的不定根,凡是从茎节上长出来的根称为第一次根,从第一次根上发出来的称为第一次分根,依此类推。
发根和出叶的节数相差三个节位
n叶抽出期≈n-3节发根期(器官同生关系)  n-4节≈第一次分根    依此类推
2. 根的分布
主要分布在0—20cm土层中
3. 根系活力
4. 影响因素
1) 土壤通透性
通透性好,根际氧化区大,土壤还原性弱,土壤中Fe2+转化为Fe3+,沉积在离根较远土中,其他还原性有毒物质也被氧化,不能接近根表,根呈白
通透性稍差,根际氧化区稍小,土壤还原性稍强,土壤中的Fe2+转化为Fe3+,沉积在根表,根呈黄至黄褐
通透性差,根际氧化区小,土壤还原性强,能将表面附近Fe2+转化为Fe3+Fe2+还会与H2S生成FeS(呈黑),沉积于根表,根呈黑
通透性太差,根基氧化区太小,土壤还原性太强,H2S侵入根内,根变浅灰,成为死根
白根有劲,黄根保命,黑根生病,灰根丧命。
通过晒日改变土壤通透性
2) 土壤营养:在NPK三要素中,N对根系的发育影响最大,N过多过少,根量都下降。
3) 土壤温度:稻根生长最适温度为28—30℃,低于10℃生长停顿。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