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上的人物 -
人民币上的人物
新中国第一套人民币上的肖像原型 10元钱工人是个设计师
(工农图)1949.08
第一套人民币10元钞票图案上工人肖像原型杨琦。杨琦说:“首套10元人民币上的工人(左))就是我”
这张人民币上面的工人就是我的画像。”指着一张绿图案的第一套人民币10元人民币,86岁的杨琦老人笑着说。
1948年,中央财经工作会议决定,为迎接全国解放,立即筹建中国人民银行并研发统一的人民币。根据周恩来提议,第一套人民币图案总体设计思路是,工农众和生产建设场景。1948年4月,北海印钞厂在山东五莲县开始人民币的美术工作。 出生于上海的杨琦当时在山东北海印钞厂,专门从事解放区流通货币的设计、研制工作。该厂为华东规模最大、设备最
好、工种最完善的印钞厂之一,与其他印钞厂一起承担设计、制版、印制第一套人民币。 首套人民币设计主旨,多样风格;朴素大方,反映当代精神风貌民族特。图案内容最后定在工人和农民的形象上。当时设计印制人民币是在完全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人民币上的人物模特只能在有限范围里寻。央行行长南汉宸和印钞局局长杨秉超,把杨琦和翟英年轻时的照片以及他俩的档案材料都报了上去。1948年的一天,时任央行行长南汉宸和印钞局长杨秉超把杨琦和同事翟英来,向他们秘密下达了重新设计、创作、雕刻人民币铜版的任务,还提出人民币票面应当尽量反映解放区和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工农业生产蓬勃发展的局面。当时,杨琦和翟英经过反复思考,决定在10元、50元人民币图案上设计工人和农民形象。杨琦是第一套人民币的设计雕刻制版者和参与者,也是第一套人民币10元钞票图案上的工人原型。上级领导认为杨琦本来就是工人出身,翟英是农民出身,都是党员,而且都长得人高马大、体魄健壮、外形英俊,当模特原型很合适,就这样杨琦被幸运地定为10元人民币上的工人模特,翟英为农民形象的模特。 “当时没有照相机,只能请画师画好像再制版。”杨琦回忆说,1948年4月初,北海印钞厂在山东五莲县红凝镇的一个偏僻小山村租借了两间放农具的房屋,开始了人民币的美术设计。杨琦穿上工人的工作裤,戴上一顶工作帽,肩膀扛上榔头,翟英穿上房东老乡的衣服,戴上一顶用竹篾片编的凉帽,肩
膀扛上一把锄头,同时请来一位40岁左右的李画师为杨琦、翟英画肖像画,经过6天才完成。随后,翟英负责工农并肩联合主景图设计创作,杨琦则负责人民币花边图案的设计创作。又经过两天,两人把主景图及吉祥、如意图案合并画在样稿上,一张10元人民币图案正式诞生。吉祥图案设计,灵感来自农民家的年画。把吉祥图案放在‘中国人民银行’行名的门花上,把如意图案装饰在4个角上,象征国家、人民今后一切吉祥如意。1个多月,其他面值的人民币版面的设计样稿完成。经过复杂的印钞工艺,北海印钞厂印制的第一套人民币终于在1948年秋完成。1948年版的1000元券外,佳木斯厂印了1949年版甲种人民的名义 原型10元券、100元券、200元券、500元券和乙种100元券人民币。河北涉县悬钟村的冀南银行印钞厂,生产了1948年版5元券人民币,正面图案为帆船。该厂改称中国人民银行第二印刷局后,印制过1949年版的20元券,正面图案为农民打场。 山东的北海银行印钞厂改称中国人民银行第三印刷局。第一套人民币,主图案大多为工农业生产或风景名胜,唯有北海银行印钞厂印制的10元券和50元券采用人物肖像。钞票中工人的原型杨琦回忆:“我在北海银行印钞厂制版部,雕刻制版。钞票里的农民叫翟英,是制版部的雕刻师。在山东临朐山村,我扮工人,翟英扮农民,在野地摆姿势任画家画了一个星期。最初我是一手拿,一手拿锤子;翟英是一手拿,一手拿锄头。上级审查,把去掉了”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以华北银行为基础,合并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在河北省石家庄市组建成立,并开始发行第一套人民币。 杨琦后来随军回到了故乡上海,一直在上海印钞厂工作直到离休。如今他仍会天天动笔画国画。
伍分纸币背后惊心动魄的故事
第二套人民币伍分券(轮船图) 面额: 5 分 解析度: 150
印制年: 1953 正面: 轮船
发行日期: 1955.3.1 反面: 国徽
大小: 100 mm x 47.5 水印: 无
2008年4月1日退出流通市场的1953年版伍分纸币正面图案上,记载着惊心动魄的故事: 起义后的国民党招商局的海辽号客货轮向已解放的大连港全速前进 1949年1月下旬,南京、上海处于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蒋介石为保实力,令国民党招商局一部分船只留在
上海,大部分船只向台湾、香港撤退。 中共香港工委根据中央指示,对国民党政府驻港企事业单位,包括香港招商局,开展统战工作。中共中央在海外建立的第一个对外贸易机构——华润公司,与香港招商局有着业务往来。香港工委决定,华润公司参与策反招商局在港船只的联络。 香港工委副书记潘汉年到华润公司总经理杨琳(原名秦邦礼,博古的胞弟),通过华润公司下属的东方轮船长刘双恩相机策反。刘双恩选择海辽轮。 海辽轮是国民党招商局的大海轮,船长方枕流, 33岁。抗战后期,刘双恩在峡光轮任船长时,方枕流任大副。刘双恩曾多次送进步书籍给方枕流看,保持密切联系。 6月东方轮和海辽轮停泊香港。刘双恩趁机与方枕流长谈。 刘双恩向方枕流通报招商局“中102”登陆艇配合国民党第三伞兵团在海上起义。方枕流决心效法。刘双恩说,要等待时机,做好准备。招商局害怕所属海轮出逃解放区,每次航行的燃料控制非常严。从南海各港口驶向大连港,必须储备足够10天燃料。 8月下旬,海辽轮调往海南岛榆林港拉军差。返广州港途中,方枕流以加油为由, 9月15日将海辽轮泊进香港锚地。到刘双恩,表示,海辽轮已准备足够油料,这一提议得到香港工委的批准。18日海辽轮接到台北招商局电令,令其与其他在港船只20日晨启航,去汕头运兵,驰援舟山。香港工委认为,海辽轮驶往解放区的时机已到。 19日下午6时,香港招商局下班后,“海辽”轮未拉汽笛就悄悄启航。晚9时,方枕流将
全体船员集中,宣布:海辽轮起义,开赴解放区!事先做了周密部署,控制了少数反动分子。 海辽轮按选好的航线,加速驶向菲律宾北面的巴林塘海峡。新任大副席凤仪率领船员涂掉船上 “海辽”字样,改装了船形,不再与任何电台联系,实行灯火管制。28日晨,一艘漆有“安东尼”号标志的海轮突然出现在大连湾,经过八天九夜的航程,伪装的“海辽”轮抵达大连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