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详细知识

水稻
概述
.起源、演化与传播
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禾本科稻属
Oryza L.,一年生草本植物。人类食用部分为颖果, 俗称大米。中国稻作面积约占世界稻作
总面积的    1
/ 4黄河的诗歌,占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的1/ 3,而产量则约为 世界上稻谷总产量的37%,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
45%。在谷类作物中稻米所含有的粗纤维最少,各种营养成分的可 消化率和吸收率均较高,是经济价值较高的粮食。    起源、演化与
传播栽培稻起源于野生稻。世界上栽培稻有两个种,即亚洲栽培 稻,又称普通栽培稻Oryza sativa L.和非洲栽培稻O. glaberrima Steud.前者普遍分布于全球各稻区,后者现仅在西非有少量栽培。
亚洲栽培稻的祖先是广泛分布于东南亚的多年生宿根性的普通野
生稻O. rufipogon W.Grlffith.    ,二者的染体数均为 2n = 24,
同属AA染体组,可以杂交结实。国内外文献关于亚洲栽培稻的 起源地有种种说法。主张起源于印度的,有H. H .瓦维洛夫、K.雷 米(Ramiah)R. L. M.戈斯(Ghose)、松尾孝岭
等。主张起源于中 国的有德堪多(de Condo11e)R. J .罗舍维兹(Rosche vjez)T. K.沃 尔夫(Wblf)等。主张起源于沿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印度萨姆邦,尼泊 尔,缅甸北部,老挝和中国西南部的学者日益增多,有    I.H.伯基尔 (Burkill)、张德慈、渡部忠世等人。中川原捷洋还采用酯酶同功 酶电泳分析法,研究各地区水稻品种同功酶的基因型,支持了上述 观点。丁颖认为中国的普通栽培稻,是由中国的普通野生稻演化而 来。从喜马拉雅山麓的栽培稻发源地向南传播,经马来半岛、加里 曼丹、菲律宾等岛屿,演化为籼稻;北路进入中国黄河流域,演化 为梗稻,约在公元前300年传到日本。中国是普通栽培稻种的起源 地之一的依据有以下几点:首先是中国南方地处热带、亚热带,气 候炎热,雨量充沛,在东起台湾省,西至云南省南部;南起海南省 南端,北至北回归线以北的湖南、江西等省,均有普通野生稻的分 布。其次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稻谷、 稻米或茎叶遗存的有30余处。最早的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及浙 江桐乡罗家角遗址,距今都在 7000年左右。比印度发现的炭化稻 谷的年代早。另外,中国是、粳稻分化发源地之一,从云贵高原水 稻的垂直分布,可明显看出籼、粳稻的演替现象。云南省海拔在1750 米以下为籼稻地带,17502000米之间为籼粳稻过渡地带,2000 实习指导老师评语米以上为籼稻地带。因此也有人认为栽培稻可能起源于中国的云南 咼原及其邻近地区。
2.栽培史
中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在《管子》、〈〈陆贾新语》等古籍中, 均有约在公元前27世纪的神农时代播种五谷"的记载,稻被列为 五谷之一。《史记•夏本纪》关于"禹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的 记载,表明公元前二线城市21世纪,中国人民就已经开始和自然作斗争, 疏治"九河",利用"卑湿"地带发展水稻。距今约4200余年前,水 稻栽培已从长江中下游推进到黄河中游。到了战国时期,由于铁制 农具和犁的应用,开始走向精耕细作,同时为发展水稻兴修了大型
水利工程,如河北漳水渠公元前445~前396、四川都江堰公 元前256、陕西郑国渠公元前j cole246等。西汉时四川首先出 现了梯田。6世纪30年代,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祝福妈妈曾专述了水、 旱稻栽培技术。晋《广志》中并有在稻田发展绿肥,增加有机肥源, 培肥地力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的种稻技术已有一定水平。魏晋南北 朝以后,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唐宋六百多年间,江南成为全国 水稻生产中心地区,太湖流域为稻米生产基地,京能军民所需大米 全靠江南漕运。当时由于重视水利兴建、江湖海涂围垦造田、农具 改进、土壤培肥、稻麦两熟和品种更新等,江南稻区已初步形成了 较为完整的拼作栽
培体系。中国稻种资源丰富,到明末清初《直 志书》中所录16个省223个府州县的水稻品种数达3400多个。另 外在育秧、水肥管理等方面也都有了新的进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 和国建立以来,在继承和发展过去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使稻作生产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至    1984
内乡旅游
年全国水稻栽插面积达3317.8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为5370.0 千克,稻谷总产量达到17825.5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加约29%、 170%和 266%。
3.分布
全世界稻谷收获面积约1.45亿公顷,各大洲都有稻的栽培, 以亚洲为最占总面积的90%以上。主要分布于东南部的热带、亚 热带季风气候区域。据1984年统计,中国水稻种植面积 3317. 8 万公顷,印度4280万公顷,盂加拉国1050万公顷,印度尼西亚970 万公顷,泰国970万公顷。以上亚洲5大产稻国,占世界稻谷收获 面积的70%以上。此外,美洲约占4%,非洲约占3%,欧洲与大 洋洲各占1%以下。在各种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稻的栽培因 地而异。其中有灌溉水源的计 7700万公顷,望天田 雨养田 )3300 万公顷,旱地 1900万公顷,海涂湿地 500 万公顷。 中国稻区辽阔,南自海南省,北至黑龙江省北部,
东至台湾省,西 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低如东南沿海的潮田,高至西南云贵高原海 拔 2000 多米的山区,都有栽培。但主要稻区分布于秦岭淮河一线 以南,并以栽培籼稻为主,而在此线以北则以粳稻为主。在此线以 南,太湖流域多种粳稻,云贵高原海拔较高之处亦种粳稻。台湾省 籼、粳稻约各占一半。 糯稻各地都有, 有粳糯又名大糯 与籼糯又 名小糯之别,而以粳糯为主。自长江流域双季连作稻兴起之后, 多以早籼与晚粳搭配,所以粳稻在长江流域各地有所增加。按省统 计,除青海省外,其余各省均有水稻栽培。其中,种植面积在 400 万公顷以上的有湖南和广东两省, 330 万公顷以上的有四川和江西 两省, 250 万公顷以上的有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北和江苏省, 200 万公顷以上的有浙江、安徽两省, 150 万公顷以上的有福建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