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舞蹈的演变——以鲁南花鼓为例
23民族民间音乐
手绢是什么演变来的民俗舞蹈的演变
——以鲁南花鼓为例
摘  要】【鲁南花鼓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保护的基本手段需要抢救性挖掘。作为舞蹈爱好者,应该深深地扎根在传统民间艺术土壤中,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
关 键 词】【鲁南花鼓 传承 保护
枣庄运河是京杭运河的一个分支,京杭运河在中国发挥
了重要作用。明、清时期,枣庄运河的主要功能是漕运,也具有许多水利功能。在长期的漕运、渔业和农业的生产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的民俗活动,鲁南花鼓便在此处诞生。
一、鲁南花鼓的原始形态
鲁南花鼓又称运河花鼓,被列为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发展史,是当时较流行的演出娱乐方式之一。鲁南花鼓盛行于古老的运河附近的村庄,曾于1958年参加山东省民间舞蹈表演,引起了轰动。
鲁南花鼓是一种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以打击乐为主,
场外擂鼓者为总指挥的秧歌舞,融歌、打击乐三位一体,表演幽默风趣,动作粗犷奔放,具有山东大汉的豪爽风格,唱腔优美流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打击乐器包括:一面大鼓、两副大镲、一面小锣;吹奏乐器有唢呐等。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前的走街串巷时,于大街上表演,旧时花鼓队进村后,打击乐要先进入架屋(敬神的房子)拜神、祭祖,喊号,祈祷神灵保佑人寿年丰,村里摆烟茶果糖招待,然后进行表演。
鲁南花鼓的表演,一般由5人组成,1名琼伞,2名扇花,
2名鼓手。其中以1名鼓手、1名扇花为主,其余为辅。在道具、服饰方面很接近生活。如一琼花装扮为头扎紫方巾,身穿褐对襟褂、褐灯笼裤,腰系紫绸带。鼓手则是黄头巾,身穿粉仑啄寸襟褂、粉灯笼裤,背腰鼓,一副壮小伙模样。扇花则头戴一朵红花,梳一条辫子,身穿白红边大补救褂、白红边百褶裙,典型大家闺秀模样。这种简单、纯朴的装束,很迎合老百姓的心理。
二、鲁南花鼓的现存状态
随着传媒技术得不断发展,民间舞蹈日益走向舞台化,
民俗舞蹈越来越不被关注。人们的娱乐方式也日益增加,喜爱民俗舞蹈的人日益减少,与此同时鲁南花鼓到了瓶颈期。由于现代年轻人的审美有了改变,新一代的人热衷于民俗舞蹈的太少,接班人的选取成为了一个难题。现今原生态的鲁南花鼓众基础不断削弱,濒临消亡的处境,急需保护与抢救。
在政府与众的大力合作下,1992年鲁南花鼓代表山
东省参加了第二届中国天津国际友好城市艺术暨“南开杯”民间广场艺术邀请赛,并获得了二等奖。这次的鲁南花鼓并非原生态的鲁南花鼓,有了许多改变,如今的花鼓保留了原始的舞鼓风格和音腔动作,但突破了人员限制,不再仅有五人,变成了多人的舞形式,增加了乐趣。添加了许多现代风格的动作和技巧,让广大人民喜闻乐见,并且给视觉上带来冲击,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不再是感觉民俗舞蹈已经老的掉牙,只有前人才热衷于此表演方式,但是一直遵循在不变中变,在变中不变。给人一种即能欣赏老一辈传统风格舞蹈形式又不失乐趣的感觉。舞蹈道具依旧有琼伞,鼓、手绢花和扇子。鲁南花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严谨而完善的格式,现今应如何保护与传承呢?三、鲁南花鼓的保护与传承除政府制定的十年保护计划外,文化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现在越来越多的舞蹈爱好人员关
注鲁南花鼓。地区人们自身有保护,才能将民俗的传播开广,让国内外更多的人了解鲁南花鼓。除地区人们的保护,国家应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的投入,解决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资金不足的问题,在经济上为民俗舞蹈的保护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媒体还应积极发挥其舆论引导的作用,广泛宣传保护民俗舞蹈。现如今鲁南花鼓已有三代传承人,第二代与第三代传承人皆是从事与舞蹈相关的工作,那么民俗舞蹈与现代舞蹈教育有什么想通之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大胆畅想,如果把民俗舞蹈放到舞蹈教育中会怎么样呢?枣庄地区有大学,枣庄学院里有舞蹈系,舞蹈系都是一些专业学习舞蹈的孩子,他们将来很多会重试舞蹈工作,假如他们都会跳鲁南花鼓,那么鲁南花鼓的传承是否会形势越来越好呢?把鲁南花鼓作为舞蹈民族民间舞的教学内容中的一部分是否可行呢?假设鲁南花鼓作为了民族民间舞学习的一部分,每年都会有一个舞蹈班级进行学习,他们毕业之后有部分会从事舞蹈教育工作,在工作中可以把鲁南花鼓一直传承下去,而且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传承,同时使枣庄学院的舞蹈独具自己特。对民俗舞蹈的继承是为了让我们把根扎入到民间艺术土壤之中,让我们在先人们的基础上吸收能量与养分,传承不是为了把它一丝不变的保留下来,还需对其进行发展与创造,并且不能脱离本体,不能失去其原有的风格特征与地域特,使广大众能够喜闻乐见有所承认,它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繁衍与发展,这正是舞蹈的魅力之处。若闭关自首故步自封,只能停滞不前,只有光彩博纳才能为我所用,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丰富与发展。【注释参考】[1]赵宇,孟梦.我的家乡我的舞蹈[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5.29-47[2]白忠琏.峄县志.点注本[M]北京:长城出版社,2014.35-37[3]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东卷[M].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1998.834【作者简介】王慧,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表演
与教学研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