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一词的历史沿革*
吴立广
WU Liguang
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大气科学研究院,上海,200438
Department of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and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Sciences,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8,China 2020-08-07收稿,2020-09-03改回.
吴立广. 2020.台风一词的历史沿革.气象学报,78(6):1065-1075
Wu Liguang. 2020.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word "Typhoon".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78(6):1065-1075
Abstract As a well-known weather phenomenon, the etymology of typhoon has been debated for more than 300 years. Based on ancient and modern documents available all over the world, it is found that the debate on the etymology of typhoon started from the publication of The Voyages and Adventures of Ferdinand Mendez Pinto in the 16th century and that there is no convincing evidence for
the Greek or Arabian origin of the word "typhoon". On the contrary, its origin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dialects in the southeast coastal region of China since the Song Dynasty although Jufeng (hurricane) was officially used for more than 1000 years. The word is pronounced as "Feng Chi" in Southern Zhejiang Dialect (Chinese Wu Language), "Chi Feng" in Fujian Dialect (Chinese Min Language), and then "Feng Tai" or "Tai Feng" in Fujian Dialect because "Chi" and "Tai" are pronounced similarly in Fujian Dialect. Key words Typhoon,Hurricane,Etymology,Historical evolution
上海台风什么时候来摘要虽然台风一词已经家喻户晓,但是300多年来关于台风的词源众说纷纭。通过收集和分析古今中外关于台风词源的资料,得到两个结论:(1)台风词源的争议出现在16世纪后期平托《远游记》出版以后;(2)欧洲一些学者没有给出有说服力的证据支持“台风”源自希腊语的说法,也没有给出“台风”在阿拉伯语和印度洋周边国家语言中来自希腊语的证据。相反,现有的文献资料表明,虽然飓风的说法在中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占主导地位,但是台风的早期叫法在浙江南部和福建北部沿海方言中至少在宋代就已经出现,台风一词在中文里有自身独立的演变过程,从浙江吴语的“风痴”经过口语到福建的“痴风”,由于“痴”和“颱”在闽语中发音相近,在闽语中变成“风颱”和“颱风”。
关键词台风,飓风,词源,历史沿革
中图法分类号 P457.8
1 引 言
作为一种天气现象,“台风”在当今信息时代家喻户晓,它的威力和造成的灾害经常见于各种媒体的报道。关于“台风”一词的来历,虽然古今中外已经有不少文章进行了考证,但是300多年来仍然众说纷纭,甚至研究台风的专家也经常不清楚哪种说法正确。归纳起来有下列5种说法:(1)“来自台湾的风”,所以叫台风(王存忠,2006;刘亚平,1989;Hirth,1880);(2)来自古希腊语“旋风”一词,阿拉伯人借用这个词称呼在中国沿海遇到的台风(王存忠,2006;刘亚平,1989;Renaudot,1733);(3)来自英文“typhoon”一词的音译,而英文“typhoon”一词来自古希腊语“旋风”(王存忠,2006;竺可桢,1921);(4)来自广东话的“大风”(王存忠,2006;刘亚平,1989;Walter,1898);(5)源自福建方言(闽语)(李荣,1990,1991)。为了厘清台风的词源,在查阅了古今中外可以获得的资料基础上,梳理了台风一词各种说法的历史沿革,希望可以对台风的词
*资助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73096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675051)。
作者简介:吴立广,主要从事台风活动机理、台风活动气候变化和台风灾害评估及预报等方面研究。E-mail:liguangwu@fudan.edu doi:10.11676/qxxb2020.072气象学报
源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认识。在必要的时候“台”和“台风”分别采用繁体“颱”和“颱風”。
2 台风词源在西方的争议
世界气象组织定义的台风是发生在西北太平洋和中国南海风力强度达到12级风的热带气旋,人们也经常将该地区达到8级风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无论是中国或是国外的文献资料中,有一点是公认的,即历史上台风特指在中国近海活动的热带气旋,当然由于当时缺乏仪器观测,不一定与现在世界气象组织定义的台风完全一致。英国出版的《牛津英文词典》和美国出版的《韦伯英文词典》是两本国际上比较有影响的英文词典,其中关于台风(typhoon)的词源有两个①:(1)来自阿拉伯语tūfān,而阿拉伯语tūfān又来自希腊语tuphōn;(2)来自广东话的“大风”。阿拉伯语tūfān和希腊语tuphōn 都有“旋风”和“猛烈风暴”的意思。美国麻省理工学院Kerry Emanuel教授是国际著名研究热带气旋的专家,在他的专著中也认为台风一词可能来自希腊神话中的怪兽“提丰”(Emanuel,2005)。
台风词源的争议发生在1560年之后,即葡萄牙人平托撰写的《远游记》在欧洲出版以后(姚京明,2003),之前欧洲语言中是否有称呼台风的专有名词目前还没有发现相关文献记载,后面提到的一些欧洲文献也没有提到这个问题。
在《远游记》中平托描述了在中国近海遇到风暴的经历(Henry,1663),当地人告诉他遇到的是听起来像“tufaǒ(台风)”词,英文版《远游记》中翻译为“tufaon”(图1)。随着《远游记》各种版本的相继出版,客观上使欧洲人对影响中国近海的台风有所了解,也开始试图解释台风一词的意思。第一个试图解释台风词源的是西班牙籍的天主教宣教士那瓦雷得(Domingo Fernández Navarrete)(Hirth,1880),中文名字叫闵明我,他1657年来到中国,逗留长达20 a,活动地区主要在福建,在
1676年写的一篇文章中,他认为“台风”来自中文“东风”的发音。在后面将提到,闵明我的这种说法与宋朝袁文在《瓮牖闲评》的说法基本一致。
1718年,也就是闵明我解释台风为中文“东风”发音后40多年,德国的东方学者Eusèbe Renaudot
图 1 平托“远游记”英文版封面(左图)和关于台风(Tufaon)来自中文的描述(右图)Fig. 1 The English cover of Pinto's "Farward Journey" (left) and Chinese description of typhoon (Tufaon)
(right)1066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气象学报 2020,78(6)①牛津英文词典:Late 16th cent.:Partly via Portuguese from Arabic tūfān (perhaps from Greek tuphōn "whirlwind");reinforced by Chinese dialect tai fung "big wind". fordlearnersdictionaries/definition/english/typhoon
韦伯英文词典:Alteration (influenced by Chin-Guangdong-daaih-fùng,from daaih big + fùng wind) of earlier touffon,from Arabic tūfān hurricane,from Greek typhōn violent storm. iam-webster/dictionary/typhoon
(1646—1720年)对这个说法提出质疑(Renaudot,1733)。为了更好地理解Renaudot的观点,首先要提到《苏莱曼游记》,这是阿拉伯人关于唐代时期中国、印度、南洋诸国最早的著述之一,作者已经不详,第一卷大约成书于公元851年,书中主要记录商人苏莱曼的经历,因此书名叫《苏莱曼游记》,第二卷成书于916年前后。这本书在1983年中华书局重新翻译出版时定名为《中国印度见闻录》(阿拉伯人无名氏,1983)。Renaudot在1718年出版了一本对《苏莱曼游记》注释的书(图2),在对《苏莱曼游记》中海上龙卷风注释时,他认为这种龙卷风与希腊语中的“Τυφῶν(旋风)”是同一种天气现象。他进一步认为,之所以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把影响中国近海的风暴称为台风,是因为阿拉伯人借用古希腊语“Τυφῶν(旋风)”一词。Renaudot的这个观点一直影响到现在,已有300多年,这一点可以从西方英文词典和Emanuel教授的专著(Emanuel,2005)中得到印证。从图2可以看
到,Renaudot的原文除了从发音和拼写方面认为台风来自希腊语外,没有提供有说服力的证据。根据网络资料①,他虽然是著名东方学者,但是没有到过中国的记录。当时对欧洲人来说,阿拉伯半岛就是东方,而中国被称为远东地区,佐证是中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的博士论文(Chu,1924),他1918年在哈佛大学完成的毕业论文研究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题目是“远东台风路径新的分类方法”。
德国汉学家卡尔·希姆莱(Carl Himly)认同Renaudot的说法(Hirth,1880),在1875年的一篇文章中,他注意到印度洋沿岸国家语言中基本上都有“台风”类似的说法,他认为平托在21 a的航海生涯中,与阿拉伯和印度等国家居民有很多接触,平托可能在与这些国家的人接触中知道台风这个词,
图 2 Renaudot注释的“苏莱曼游记”书的封面(左图)和关于台风的注释(右图)
Fig. 2 The cover of the book "Suleiman's Travels" annotated by Renaudot (left) and notes on typhoon (right)
吴立广:台风一词的历史沿革1067① /wiki/Eusèbe_Renaudot,2020年8月3日检索。
而不是平托书中所说的从中国人口中听到的。虽然不到希姆莱文章的原文,可以推测他的这种观点可能有两个原因。其一,欧洲人认为《远游记》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纪实游记(姚京明,2007),其真实性一直受到后人的质疑,平托也被说成是“说谎者”。其二,希姆莱对起源于汉代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可能不太了解,这条持续了2000多年的海上贸易通道(司徒尚纪等,2015)在东西方文明之间架起了一座交流的桥梁,从《苏莱曼游记》到闻名于世的郑和七下西洋也说明了这一点。也就是说,阿拉伯人也可能从中国人口中听到台风一词。关于阿拉伯语中台风的词源,网络词源字典中明确指出来自广东话“大风”(图3),并分别给出了德文和拉丁文的参考文献,虽然台风来自广东话“大风”也不合理(后面将讨论),但是至少说明阿拉伯语中台风一词可能来自中文,而不是希腊文。
今天能够在浩瀚的古籍中追溯关于台风词源的争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德裔汉学家Frederick Hirth博士的论文(Hirth,1880)。根据资料,Hirth 的中文名字叫夏德,先后就读德国莱比锡大学、柏林大学
等,1869年获得博士学位,1902至1917年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方研究院主任,当时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的胡适曾是其学生。他于1870年(清同治八年)来华在厦门海关任职,1880年发表了一篇关于台风词源的论文,对台风的各种词源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夏德不同意Renaudot关于台风一词来自希腊语的说法,认为台风一词来自福建沿海方言。
夏德在论文中提到,当地(福建)的气象专家认为台风的意思是“来自台湾的风”,但是夏德不认同这种说法。在1922年上海徐家汇气象台的刊物《报风要则》中也提到这种说法:昔人或作台风以是风最多于台湾也(周明德,1992)。冯爱珍(2006)指出,繁体字台湾的“臺”与台风的“颱”不是一个字。另外,“台湾”作为地名在明朝才有。后面将会讨论“颱”的由来,台风词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宋代。因
图 3 2020年8月网络查询的阿拉伯语台风词源
(/wiki/ﻥﺎﻓﻮﻁ,2020年8月3日检索)
Fig. 3 The etymology of Typhoon in Arabic searched on the Internet in August 2020
(/wiki/ﻥﺎﻓﻮﻁ,retrieved on 3 August,2020)
1068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气象学报 2020,78(6)
此,台风是“来自台湾的风”的说法可以排除。
夏德在论文中还提到一个名叫罗伯特·马礼逊(Robert Marrison,1782—1834年)的英国人,是西方派到中国大陆的第一位基督新教传教士,清朝时来到中国,在华逗留25 a,编辑出版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英汉字典—《华英字典》。马礼逊注意到在雷州半岛台风被称为“飓母”,认为台风来自广东方言“大风”。这可能是最早关于台风来自广东话“大风”的说法。另外,1898年剑桥大学Skeat教授编撰的“英文词源词典(第三版)”也认同马礼逊的观点。夏德认为广东话中“大风”是一个非常普遍意义的词,不是特别用来称呼台风的词语。后面将会讨论到,广东话有专门称呼台风的名词,不把台风叫作“大风”。因此,台风是来自广东话“大风”的说法也基本排除。
另外,从英文“typhoon”拼法的演变(周明德,1992)也可以看出台风不是直接借用古希腊神话中“提丰”的一种英文拼法(Typhon)。从1560年平托提出“tufaǒ”开始到19世纪末的300多年时间中,先后出现过Touffon、Tuffon、Tufon、Tuffin、Tuffoon、Tayfun、Tiffoon、Typhawn、Tyfoong、Typhoon、Toofan、Tiffon、Touffan、Tyfoon、Tuphan。1839年美国出版的《Journal of Franklin Institute》中提到1835年8月5—6日影响澳门的台风,台风拼写为“tyfoon”,而1861年出版的James Pollard Espy的《The Philosophy of Storms》中再次提到这个台风时用“typhoon”。图4是收藏在上海市气象局气象博物馆中手绘的1879年7月31日台
图 4 徐家汇观象台手绘1879年7月31日台风流线(上海气象博物馆原件翻拍)Fig. 4 The Xujiahui Observatory's hand-painted streamline drawing of the typhoon occurred on 31 July 1879 is preserved in the Shanghai Meteorological Museum (Remake of the original from the Shanghai Meteorological Museum)
吴立广:台风一词的历史沿革1069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