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案例解析城市历史⽂化街区的改造与有机更新
历史街区是⼀个城市的⽂脉,每个有历史的城市,都有那么⼀段特⾊的街区,它承载着名⼈掌故、商贾繁华和声⾊⽝马,他们是这个城市的缩影,代表着⼀个地域族的⽣活⽅式。如何在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到适合的发展路径,让⽼街延续“乡愁”,是众和开发商探索多年的重要课题。
历史⽂化街区以拥有⾼品质的⽂化遗产为核⼼特质,其空间格局、特⾊建筑及遗存的⽂化资源具有历史⽂化研究价值以及别致的美感,因此吸引⼤量游客前往历史⽂化街区观摩。
历史街区的成功开发要考虑到很多因素,除了要讲究开发理念、建设形象、持续运营、整合资源、“以⼈为本”的个性化设计等⽅⾯,还要考虑项⽬的所处位置,业态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潮流性,项⽬承载的城市⽂化以及其功能的多样性,商业模式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甚⾄是团队是否专业等等,只有考虑全⾯,项⽬开发才更加有可能成功。
今天⼩编收集整理了国内外九⼤著名的历史⽂化街区以⽣态、艺术和⽂创等为特⾊进⾏改造案例,希望他们的街区改造经验对我们有所帮助。
艺术街区:纽约曼哈顿·SOHO
要说起世界著名的艺术街区,不能不提到位于美国纽约的SOHO(苏荷),它的本意为South of Housto
nStreet之英⽂缩写。
苏荷(SoHo)位于美国纽约市曼哈顿岛的西南端,是⼀个占地不⾜0.17平⽅英⾥,居民⼈⼝约为6541⼈的社区。这⾥原是19世纪中叶⼯业化时代兴起的⼀个⼯业区,曾经兴建了⼤量的以铸铁为建筑材料的⼚房。⼆战后,纽约市的制造业衰退,苏荷区的制造商也纷纷搬离,留下的⼤车间因不适合居住⽽⼤多空闲。赤峰娱乐
1950-1960年代,美国各地艺术家以低廉租⾦⼊住该区,把它们变成了⽣活空间和艺术⼯作室,俗称“统楼房”(Loft)。
1960年代,纽约的市长罗伯特⽡格纳作出了具有⾼度⽂化远见的决定:全部保留苏荷区旧建筑景观,并通过⽴法,以联邦政府的⽴场确认苏荷为⽂化艺术区。其整体思想是充分利⽤苏荷区原有的⽂化氛
围,做到⾼雅艺术与⼤众消费的结合,做到政府主导与企业参与的协调合作。在该政策的指导下,⼈们成功地改造了苏荷区,从此⼀个承旧启新的苏荷在纽约市诞⽣。
1982年,苏荷的画廊逾千,艺术家逾万,“新美术馆” 及世界顶级现代艺术馆 “古根海姆下城分馆” 先后落成,书肆、餐馆、咖啡座、时装店⽣意兴隆,⼀派⽂化⽓象纷呈,不少街道保留着19世纪鹅卵⽯地⾯,相映成趣。
苏荷的改造既保护了城市充满历史⽂化底蕴的古旧建筑,⼜保护了艺术家们的创造空间,达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实现了城市中⼼的再增值。随着苏荷区⽂化的发展,经济也迅速兴起,除艺术品外,餐饮、酒吧、旅游、时装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如今,SOHO作为艺术区闻名于世,已发展成集居住、商业和艺术为⼀⾝的⼀个完善的社区,被誉为“艺术家的天堂”,每天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慕名⽽来。
艺术街区:东京⽴川FARET Tachikawa艺术区
作为亚洲地区设计领先的城市之⼀,东京的创意产业早就将艺术融⼊在了公共街区,艺术家们在更新城市的同时,也展现了⾃⼰的创意价值。
位于东京的卫星城市Tachikawa(⽴川市)就有这样⼀个公共艺术街区,被当地⼈称为FARET Tachikawa艺术区。
“FARET⽴川”在当年 “⽴川军事基地” 的基础上改造⽽成,是东京 “旧区活化” 中⾮常重要的⼀个项⽬,占地⾯积5.9公顷。建筑物的⽤途包括办公楼、宾馆、⼤型百货公司、电影院、图书馆等11栋建筑物组成的7个街区,开发经费⾼达30亿美元。在这⾥的上班族约1万⼈,游客每天超过3万,可提供约1000个停车位。
⽴川公共艺术区在建设初期就以 “⼩城市” 为概念,公共艺术的的种类也⾮常多元化,7个街区板块包含了36个国家、92名艺术家共同参与公共艺术创作。
⼤到饭店门⼝的艺术造景,⼩⾄⽔龙头、消防箱、公共座椅、地⾯铺装、通风⼝,都经艺术家重新打造:有的利⽤建筑物⼀⾓,有的是停车场出⼝的⼀根柱⼦,有的则使⽤上了建筑物的排⽓⼝,还有的⼲脆就创作在地⾯上……艺术都被巧妙地 “隐藏” 在真实的环境之中,使⽴川成为全⽇本公共艺术最密集、最融⼊市民⽣活场域的美妙市镇。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