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2011,27(8):351-354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中国水稻生产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
杨红旗1,2,郝仰坤2
(1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郑州450002;2河南豫研种子科技有限公司,郑州450002)
摘要:简要回顾了新中国水稻育种进展和生产发展历程,指出尽管水稻育种数十年保持国际领先水平,水稻生产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亟待认真研究解决。在剖析农业资源紧缺、突破性品种缺乏、机械化作业水平较低等发展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对中国水稻生产提出了科学利用农业资源、优化品种与区域布局、促进机械化发展等对策建议,并指明了中国水稻生产未来发展方向,旨在促进中国水稻产业更加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水稻;生产现状;制约因素;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0-2951
Main Restrictive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ice Industry in China因为 梁博
Yang Hongqi 1,2,Hao Yangkun 2(1Institute of Industrial Crops,He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Zhengzhou 450002;
2Henan Yuyan Seed Co.,Ltd ,Zhengzhou 450002)
Abstract:The situations of new Chinese rice breeding progress and production history were reviewed briefly in the paper.Though Chinese rice breeding has reached advanced levels in the world for years,and grea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rice production,there are some restrictive factors to be studied and solved
conscientiously.The restrictive factors including the shortag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the lack of dominant
varieties,the low level of mechanization,etc.were analyzed,some appropriate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scientific uti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optimization of varieties and regional distribution,promotion of mechanization and so on were put forward,and the way of future development was also pointed out to promote more healthy and orderly rice industry development.Key words:rice industry;production situation;restrictive factor;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作者简介:杨红旗,男,1971年出生,河南正阳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发表论文30余篇。通信地址:450002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1号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E-mail :yang133********@126 。
收稿日期:2010-10-15,修回日期:2010-11-03。
0引言水稻是发展中国家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全世界超过50%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1]。中国是世界上
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超过65%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稻米消费需求量极其巨大,一旦出现较大的缺口,难以通过国际贸易达到平衡,粮食安全问题某种意义上就是稻米安全问题[2]。水稻作为中国的民族产业,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3]。大力发展水稻生产,增加稻谷有效供给,对于保障21世纪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认清中国水稻产业形势,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水稻产业健康发展,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增产增效与农民增收、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是稻作古国,是世界上稻作农业最早的起源地,稻作历史万余年[4]。新中国水稻生产得到极大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5],其中优良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对水稻有效产量的迅速提高起到了关键作用[6]。20世纪50年代的水稻矮化育种和70年代的杂交水稻育种实现了中国水稻单产的2次重大突破,1996年农业部组织实施“中国超级稻研究”重大项目,全国超级稻研究协作组经过10年攻关,在育种理论、育种材料创新和新品种选育与推广方面取得了国际领先的成果[7]。“中国半矮化水稻之父”黄耀祥先生开创了水稻矮化育种,促进籼稻矮秆化,水稻单产在20世纪70
年代跃升到
qq骂人网名中国农学通报
3450kg/hm 2。“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育成的杂交水稻是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被誉为第2次“绿革命”,1973年实现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三系”配套,1976年开始大面积推广,到20世纪80年代末的大约15年间,中国杂交水稻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8]。袁隆平[9]提出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的设想和建议,即用3hm 2耕地产出现有4hm 2耕地的粮食,建议到2011年全国推广超级杂交稻400万hm 2产出现有533万hm 2的粮食,推动超级稻研究利用向更深层次发展。中国超级稻育种2000年实现第1期(1996—2000年)大面积示范单产10500kg/hm 2的目标,2004年实现第2期(2001—2005年)12000kg/hm 2的目标,目前正在攻关第3期(2006—2015年)13500kg/hm 2目标[10]。有关中国水稻生产优势和所取得发展成就的报道文献较多,但对所存在的问题报道较少。笔者在分析中国水稻生产现状的基础上,对制约因素予以梳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引导人们重新审视中国水稻产业形势,居安思危,认真对待中国水稻产业安全问题。1中国水稻生产现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和稻米消费国,水稻单产由建国初期的不足2000kg/hm 2增加到6000kg/hm 2左右,稻谷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43.6%,在保证人民生活需要、促进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1]。中国稻谷产量由1949年的4865万t 快速增长到1997年的20074万t 历史最高纪录,随后受供求关系、价格、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南方早籼稻面积大幅度减少,
稻谷产量开始明显下降,2003年下降到16065万t 。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了7个“一号文件”和一系列重大强农惠农政策,中国水稻单产、面积和总产量均呈现恢复性快速增长态势,2009年稻谷产量19580万t ,实现了水稻连续6年丰收和单产连续3年突破,为中国粮食生产连续6年增产做出了重要贡献[12]。中国水稻生产用种经历了从高秆农家品种到高秆改良品种,再到矮秆改良品种,水稻单产提高了20%~30%,从矮秆改良品种到杂交品种又提高了约20%,目前正向比现有品种提高15%~20%,绝对单产达到12000~15000kg/hm 2的超级稻品种迈进[13]。中国水稻育种从矮秆和半矮秆到杂交稻、超级稻育种及其大面积推广应用,为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亟待认真研究解决。2中国水稻生产主要制约因素2.1农业资源紧缺,水稻生产潜力挖掘不充分中国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水缺,人增地减的趋势短期内难以逆转,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14]。中国水稻种植面积由1949年的2571万hm 2逐步扩大到1976年的3622万hm 2,随后种植面积逐年下降,1994年减少到3017万hm 2,1997年又恢复到3177万hm 2。1998年以后,水稻种植面积再次呈现持续、快速下滑态势,2003年减少到2651万hm 2。水稻是耗水量最大的作物,而中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70%,水稻生产用水占农业用水的65%左右,旱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各种自然灾害损失的60%以上,尤其南方多发生的季节性干旱缺水,北方常年少雨缺水,限制着中国水稻生产发展[15]。
在现实生产条件下,中国稻谷产量一般只达到产量潜力的60%左右[16]。1999—2003年全国水稻平均
单产与区试平均单产存在明显差距,南方稻区早稻、中稻和晚稻差距分别为1425kg/hm 2、1560kg/hm 2和1260kg/hm 2,北方一季稻区差距为1890kg/hm 2。方福平等[17]估算出2008年中国水稻现实生产能力和潜在生产能力分别达到22618万t 和25390万t ,而实际产量为19190万t ,差距分别为3428万t 和6200万t 。生产方式落后,新品
种增产增效潜力发挥不充分,亟需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中国水稻综合生产能力。
2.2突破性品种缺乏,产品结构性矛盾突出
中国水稻生产上主要推广品种、组合越来越多,但突破性品种、组合较少[3]。1995—2007年,全国主要推广品种(年推广0.67万hm 2以上)由325个增加到714个,单个品种平均推广面积由6.1万hm 2减少到3.3万hm 2。“九五”以来,全国水稻主要推广品种呈明显增加趋势,2006—2008年间年均主要推广品种为735.0个,比“八五”时期增加419.4个[18]。水稻生产主导品种不突出,大田“插花”种植现象严重,影响水稻单产水平提高和稻米品质改善。
长期以来,中国水稻生产以追求高产为主要目标,稻谷品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优质水稻品种很少,产量很低,粮食部门不分品种的混收、混储,加工混米,导致优质稻米的种类少、档次低[19]。2008年国家和各水稻主产省份审定通过的446个水稻品种(组合)中,品质超过国标3级的有200个,超过国标1级的27个,优质品种少[20]。目前中国稻米供给总量基本保持平衡,丰年略有盈余,但结构性矛盾突出,普通低档大米积压,优质高档大米欠缺,区域差异较大[21]。早稻米和中稻米的供求关系比较宽松,晚稻米的供给相对偏紧,普
通稻米的供给相对过剩,优质稻米的供给相对不足。
城乡居民对稻米的消费需求已由数量温饱型向质量营
··
352
杨红旗等:中国水稻生产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
养型转变,对优质籼米和东北粳米的需求增长较快,南方早籼稻有较大积压。
2.3机械化作业水平较低,主导技术普及不到位
中国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依然很低,尤其种植机械化是水稻生产过程中最薄弱环节和最大难点,有些地区甚至还是空白[22]。2007年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42.7%,其中收获机械化和栽植机械化分别是46.2%和11.1%。目前中国水稻农机与农艺配套技术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机械化作业费用偏高。形成具有中国特的水稻机械化作业技术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是中国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面临的重任,农机服务领域需要从机收逐步向机耕、机播、育插秧方面拓展,服务模式从单项服务向全面、全程承包服务方向发展。
中国水稻单产1978年为3978kg/hm2,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快速提高,1995年跨上6000kg/hm2的台阶,达到6025kg/hm2,但1995年以后,中国水稻单产徘徊在6000~6600kg/hm2[17]。近年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水稻生产从业人员的数量和素质出现结构性下降,水稻生产粗放化管理问题突出,技术推广片面追求省工、省力、节本,盲目应用轻简栽培技术,一些先进实用的高产稳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难以普及应用。
行驶证3促进中国水稻生产发展的对策建议
3.1科学利用农业资源,充分挖掘水稻增产潜力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出能力[14]。在征用稻田上实行更加严格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在全国1.2亿hm2耕地和1.04亿hm2基本农田中,3000万hm2的水稻种植面积底线不得突破。保护农业生态
环境,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缓解农业生产缺水问题。东北平原优势区加强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和农田小水利设施的修建,充分利用地表水,提高稻田防灾抗灾能力。长江流域优势区充分利用丰富的温光水资源,实施“单改双”、“旱改水”,发展再生稻,适度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东南沿海优势区采取综合有效措施,进一步稳定水稻面积。挖掘适宜发展水稻生产的水土资源,科学利用农业资源,实现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
提高科技对水稻生产的支撑能力,依靠科技提升耕地产出能力。加大水稻科研投入,开展水稻遗传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营养、产后处理与加工等方面的研究,促进水稻科技创新与进步。加强中低产稻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不断培肥地力,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力争到2015年全国水稻面积稳定在3000万hm2左右,总产量19500万t,其中优质稻发展到2400万hm2,粳稻933.3万hm2,超级稻1066.7万hm2;东北平原(黑、吉、
辽)、长江流域(苏、皖、湘、鄂、赣、渝、川、黔、滇、豫南)和东南沿海(沪、浙、闽、桂、粤、琼)3大优势区水稻面积分别稳定在386.7万hm2、1900万hm2和666.7万hm2以上,产量分别达到2800万t、12800万t和3800万t,优质率分别达到75%、70%和75%以上。
3.2优化品种与区域布局,提升水稻产业竞争力
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建设不同类型的生产基地,优化水稻生产用种与区域布局。东北平原优
势区着力发展优质绿粳稻,稳步扩大播种面积,不断提高单产和品质,满足东北、华北、西北和南方大中城市粳米市场需求,就近出口韩、日、俄。长江流域优势区着力稳定双季稻面积,逐步扩大江淮粳稻生产,提高单季稻单产水平。长江上游地区提高稻米自给水平,中游地区提高对南方优质籼米市场的供给水平,下游地区在满足区内稻米自给的基础上,提高对东南沿海粳米市场的供给能力。东南沿海优势区着力发展优质高档籼粳稻,稳定水稻面积,提高单产水平,增强区内稻米自给能力。加大水稻高产、超高产重大适用技术推广力度,加强超高产品种、培育壮秧、合理密植、科学肥水管理,充分挖掘超级稻强大的增产潜力,使中国水稻生产再上一个新台阶。
把清洁生产作为水稻可持续发展的主导方向,以提高稻作水平与增强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以优质、高效、安全为中心,加强水稻产业技术创新研究与集成,大力发展无公害、绿、有机水稻生产,提高水稻产业竞争力[23]。加强育种材料与方法创新,培育与推广优质高产超级稻,形成以广适性超级稻为主导的品种结构。优化栽培技术,加快超级稻栽培技术的集成配套与示范推广,构建以轻简技术为核心的节本高效生产技术体系,促进水稻生产实现全面均衡增产增效。
3.3推广全程机械化生产,促进水稻产业升级空调室外机不转
加快水稻生产机械化,减轻水稻生产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和收益是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战略措施。改善制约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加速推进
怎么查看自己电脑的ip地址装备创新与技术配套。将农村机耕道路、农机场库棚、中小型农村机电提排灌设施建设纳入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农机具补贴力度。开展水稻生产机械化基础研究和关键装备的科研攻关,研发免耕栽培播种机械、高效水田植保机械、超级稻栽植和收获机械。建立一批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大力开展技术示范、培训和宣传。农业部制定的《全国水稻生产机械化十年发展规划(2006—2015年)》提出到2015年水稻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达
·
·
353
中国农学通报 到70%以上,其中耕整地、种植和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85%、45%和80%,基本解决种植与收获2个环节机械化问题,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为2020年全国基本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奠定基础[24]。在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框架下,按照“稳面攻产,优化结构,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构建现代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和提高种稻效益,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水稻生产[25]。加快现有科技成果转化和水稻产业重大技术的科研攻关,加强优质低耗高产配套实用标准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加大农业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力度,发展有机、绿、无公害生产,开展稻米农药残留和污染的风险评估,确保稻米食用安全。积极扶持发展各类水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稳步推进规模化经营,提高水稻产业组织水平。发展订单农业,支持各种稻米产销衔接活动,加快产销区建立稳定、和谐、健康的购销关系,引导和鼓励产业化龙头企业与主产区种粮大户、稻农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关系。加强保鲜、贮存、加工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加大稻米加工龙头企业技术改造的力度,不断提高稻谷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水平。4中国水稻生产发展展望面对人口刚性增长和水稻生产存在的诸多制约因素,中国水稻生产必须走提高种植效益,提高大面积单产,稳定面积和改善稻米品质的发展道路。第一,依靠政策。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稻农的政策性支持和保护力度,解决影响稻谷生产与稻农增收之间的深层次矛盾,切实提高植稻效益,调动和保护稻农生产积极性。第二,依靠
科技。科技创新与进步是水稻大面积单产水平提高和稻米品质改善之本。加大高产、优质、抗病虫、抗逆、肥水高效的水稻新品种培育力度,提高新品种综合配套生产技术水平,充分发挥新品种、新技术对水稻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第三,依靠投入。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力度,构建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的农业投入体系。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产出能力。中国水稻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同在,充分利用产业优势,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实现水稻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参考文献
[1]谢华安,张建福,王乌齐,等.超级稻育种实践与前景[J].分子植物育种,2006,4(6):4-10.[2]薛亚光,杨建昌.水稻超高产生理特性与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2009(6):8-12.[3]胡培松.杂交水稻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0,12(2):17-23.
[4]洪涛,杨艳.世界首株水稻出于万年[J].农业考古,2009(4):31-34.
[5]张卫星,金连登,朱智伟,等.我国稻米产销现状与供应形势[J].粮油食品科技,2009,17(4):1-5.[6]李海明.中国水稻品种改良以及对水稻生产的影响[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24(1):1-8.
[7]程式华.中国超级稻育种研究的创新与发展[J].沈阳农业大学学
报,2007,38(5):647-651.[8]毛昌祥,万宜珍,马国辉,等.中国杂交水稻发展现状分析[J].杂交水稻,2006,21(5):1-5.[9]袁隆平.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J].作物研究,2007(3):157-158.
[10]袁隆平.实施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的建议[J].杂交水稻,2007,22(4):1.
[11]付景,杨建昌.中国水稻栽培理论与技术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作物杂志,2010(5):1-4.[12]杨红旗,徐艳华.我国种植业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8):181-183.[13]胡钧铭,江立庚,吴子恺.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演变与策略[J].作物杂
志,2009(1):88-92.
[14]杨红旗.我国优势农产品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J].浙江农业科学,2010(5):933-935,938.
[15]王有芬,闵忠鹏,侯守贵,等.水稻高产节水栽培技术研究与展望[J].作物杂志,2005(5):58-59.[16]虞国平.我国稻谷供需的中长期预测[J].现代农业科技,2009(23):
17-20.
[17]方福平,程式华.论中国水稻生产能力[J].中国水稻科学,2009,23(6):559-566.[18]杨仕华,廖琴,谷铁城,等.我国水稻品种审定回顾与分析[J].中国稻米,2010,16(2):1-4.[19]王伯伦.我国优质水稻发展思路[J].北方水稻,2009,39(4):1-5.把你的名字写在烟上吸进肺里是什么歌
[20]林海,庞亁林,阮刘青,等.2008年我国审定通过的水稻品种情况分
析[J].中国稻米,2009(6):46-49.[21]虞国平,朱鸿平.我国水稻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9(6):122-126,130.[22]吕美巧.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概况及发展方向[J].湖南农机,2010,37(3):3-4.[23]徐德利,陆建飞.水稻可持续发展综述[J].作物杂志,2010(3):1-4.
[24]朱德峰,陈惠哲,徐一成.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前景与对策
[J].北方水稻,2007,37(5):13-18.[25]程式华,胡培松.中国水稻科技发展战略[J].中国水稻科学,2008,22(3):223-226.
··
354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